人們都知道寇河和碾盤河為西豐的兩大河流,而作為寇河支流的烏魯河知道的人也不少。這條河流起源於遼寧與吉林交界處的烏魯山,流經整個安民鎮境內,南溝北岔的小河匯集一起流入寇河。
我出生在安民鎮,小時候我們都叫這條河北大河套,直到我上班的時候才知道它叫烏魯河。因為鎮的最東邊有道烏魯嶺,是開遼公路進入遼源安恕的必經之路,至於這條嶺為什麼叫烏魯我並不清楚,聽人說是滿語,跟圍場有關。
同時我又聽到跟烏魯有一字之差的另外一個名字——烏龍,據說曾經有個叫烏龍的清朝大將駐守在這裡,也有人說這裡的石頭是黑色的,人們稱其為烏龍嶺。後來不知為什麼變成烏魯了,因為叫著順口,一點點被叫開了。
在整個寇河水系中烏魯河是一條重要的支流,流程雖然較短,但水質烏亮,涵礦物質豐富。烏魯河的另一個特點是:整個烏魯嶺是一道分水嶺。一面坡向東,一面坡向西,東面坡的水流入東遼河;西面坡的水流入寇河和碾盤河直至匯入清河共同流入大遼河。
偽滿時期,日本人在烏魯山腳下的孫家溝發現了鐵礦,並且進行了勘探和小規模開採。60年代,國家在原鐵礦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成立了西豐鋼鐵廠,曾是省屬國家的重點企業,幾經起伏,一直持續到70年代。由於資源枯竭,到了80年代鋼鐵廠轉產組建了西豐鋼管廠,直至徹底停產。
儘管這樣烏魯河仍然日夜奔流,從來都沒有停歇過,她養育著兩岸百姓。因為河水清澈,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到北大河套洗澡。當年鋼鐵廠煉鐵時用水量很大,廠子就在河邊打了口深井,用水泵將水泵到山頂,然後利用落差將水送到高爐,每當炙熱的鐵水與河水相遇,瞬間激起的水蒸氣就像雲團一樣滾動升騰,好不壯觀!可以說,當年的烏魯河水,不但養育了兩岸五穀,也練成了鋼鐵支援國家建設。
當年鋼鐵廠有個子弟學校,附近的孩子都到這所學校讀書。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半夜聽到礦裡的五號洞炸礦石時發出的隆隆爆炸聲,一響就是半個多小時。因為爆炸聲是從地底下發出的,微微有震感,但影響不大,爆炸聲很有規律,習慣了就像聽催眠曲一樣,我就常常伴著爆炸聲進夢鄉,如果哪天聽不著爆炸聲了還有點不習慣了呢?
後來管廠也下馬了,工人們都分流到外地,這裡開始蕭條起來,失去了往日的熱鬧。大概九幾年,這座廢棄的礦山承包給了一個外地老闆,老闆對新老礦坑進行了清洗一般開採,就連尾礦都變廢為寶。
聽老人講,當年日本人探礦時,發現礦石含鐵量非常高就決定在這裡開礦,抗戰結束後日本人將所有資料都帶走了,據說這裡礦脈曾人字形,開採出來的不過是一個撇,還有一大部分礦埋在地下,由於解放初期技術力量有限,始終沒有達到量產,慢慢走了下坡路。
鐵礦被承包後,整個孫家溝的大砬子山被啃得豁牙狼齒,原先的3號、4號和5號礦洞都被掩埋了,究竟挖出了多少礦石誰也不清楚,反正一直沒有停產。
原先的舊廠房還在,每年都會有當年礦工後的代來這裡尋根,房子雖然老了,但人們的記憶是清晰的,就像烏魯河水一樣經久不息,綿遠流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烏魯河的上面修起了兩座高架橋,一座是北京通往通遼的鐵路橋,一座是沈遼高速公路。在兩座高架橋的下面是安民工業園區。這兩座橋一條走南路,一條走北路,就像兩條騰飛的巨龍。
當年進入礦區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富源大平地裡兩根廢棄的大煙囪,那是五八年大煉鋼鐵時留下的,曾令人記憶猶新!如今兩根煙囪早已不見了,一道高高隆起的鐵路將人們的視線切斷。那些回來尋根的的礦工後代不僅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慨嘆歲月的無情!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烏魯河仍然在靜靜流淌,以他的方式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