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之前,古人們就開始了對星空的探索,古人認為大地是不動的,而太陽則是圍繞著大地的運行,太陽的運行是造成二十四節氣變化的根本原因,而太陽在天空運行的軌跡則稱為黃道。
古巴比倫人是觀測天空的行家,但他們很明顯不擅長觀察氣候,或者是因為兩河流域並不像中國這樣四季分明,於是他們沒有立四季的習慣,但他們的獨到之處就是觀察太陽運行的軌道很細心,自然也看得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部分的與太陽的關係,他們用更簡單的方式把這四大部分分別平均拆分成三小份,從而把整個黃道分成十二部分,分別用黃道附近的十二個星座來命名,這就是著名的黃道十二宮由來。
太陽每個月進入一個黃道宮,運行在摩羯、寶瓶、雙魚三宮就是中國的春天,運行到即白羊、金牛、雙子三宮就是中國的夏天,運行到巨蟹、獅子、室女三宮就是我國的秋天,運行到天秤、天蠍、人馬三宮則是我國的冬天。這是中西方對於太陽與星象關係的不同解讀,實際上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能夠對應上,只是東西方觀察和分析角度不同。中國對於天象的觀察比巴比倫更為細緻,中國人甚至發現了,在天上的木星的運行軌道跟黃道也很貼合,如果說巴比倫太陽的時間是一年,那中國觀察時間更長,每年木星在黃道上呆一小段時間,十二年就把黃道走了一遍,於是中國人把木星稱為歲星,把歲星的軌道也分成十二份,以中國式命名為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娵訾。他們相當於中國的十二宮。
實際上木星運行速度並不均勻,也並不完全與黃道重合,因而把中國的十二次與西方十二宮一一對應起來,多少有些勉強,但總的來說,原理則是一致的。因此有些書用上述的命名來表示黃道十二宮用以顯示深刻,也未嘗不可。恆星在天球上的分布看上去雜亂無章,為便於記認和觀測,按恆星在天球上的排列,將星空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古人將恆星在星空中的分布呈現的形態想像成神話中的英雄或怪獸,並以這些人物或動物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組合就是星座。在中國採用不同的劃分方法,被稱為星宿。中國古代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而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個星宿,俗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分別與四個地平方位、四組動物形象、四種顏色相匹配,叫做四象。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