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工業化之路留下了很多棄兒。在大城市憑藉工商業結合而野蠻崛起的過程中,曾經受到扶持的很多地區卻進入了倒退期。不光是最出名的東北,即使是富饒的南方,也有這樣衰敗中的城市。讓這樣的城市起死回生,辦法並不多。位於華中核心的鄂西城市十堰,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也許這座城市的命運,也是整個湖北地級市集團的縮影。十堰是中國卡車之都,湖北省地級市,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核心城市,秦巴山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十堰地處中國中央山地,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遊,北抵秦嶺,南依巴山,漢江和武當山橫貫全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
當然十堰市自古至今名人也很多,《詩經》的主要採集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的尹吉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教育家楊獻珍等等。然而今天我們想帶大家了解的是當代史上十堰也值得銘記的兩位名人。他們一位是空軍中將,另一位是中國科學院知名的院士。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
楊正剛
楊正剛,人名。1934年出生於湖北十堰市鄖縣店峪灣人。1948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7月晉升空軍中將軍銜。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據資料記載顯示,楊正剛1948年元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陝南、西進徵戰,歷經大不戰役數十次。1951年7月從陸軍連隊選拔到航校學習飛行,從此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半個多個世紀以來,從陸軍戰士到空軍飛行員,飛行團團長、飛行師師長、空軍某軍軍長、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並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楊正剛,從放牛娃到將軍,足下是一串串閃光的腳印。被家鄉人民譽為「從山溝溝裡飛出的雄鷹」,在萬時長空,找到了最廣闊的用武之地。
鄧子新
鄧子新,男,1957年出生於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微生物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主席。鄧子新主要從事放線菌遺傳學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
據資料記載顯示,1982年,鄧子新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1988年,鄧子新獲英國東英格蘭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6月至1991年12月,鄧子新擔任華中農業大學講師。1992年8月至2000年7月,鄧子新擔任華中農業大學教授。1993年,鄧子新被遴選為博導。2000年7月,鄧子新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鄧子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子新在鏈黴菌質粒和噬菌體的分子生物學,DNA複製調控、限制和修飾系統,微生物代謝途徑、代謝工程及生物農(醫)藥的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別是首次在眾多細菌的DNA上發現了硫修飾,這是在DNA骨架上發現的第一種生理性修飾,打開了DNA硫修飾這個全新的科學領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