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北京人盼望拆遷,盼望住進高樓大廈,盼望離開破舊的平房院。但如今的胡同,有了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
大家客廳
9月30日,三井胡同的一所公益圖書館正式開業,向社區居民們免費提供閱讀場所以及相關的服務。除了圖書館,平房居民們還擁有了公共的客廳和綠化示範院落,讓不少居民們感嘆,胡同生活再也不是以前的樣子。
東臨大柵欄,西接琉璃廠,這塊地區的生活氛圍會不會被旅遊衝淡?老城區裡的新社區究竟是怎樣一種生活呢?記者來到了大柵欄街道轄區的胡同裡,尋找到了一些答案。
大家客廳 胡同裡的社區會客廳
施家胡同21號,是曾經的「三聚源」銀號所在地。雖然院子保存著一棟頗為古樸的二層小樓,但早已變成大雜院。經過一番改造,如今這裡已經作為「大家客廳」向居民們開放。這個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將設計有多功能活動室、社區工作坊、展覽區和閱覽休閒室等。「咱們社區一直沒有個活動室,誰叫咱這兒是老平房區呢。」多年來,社區工作人員每逢遇到有活動,都不得不陪著笑臉找轄區內的公司單位,懇請人家把會議室借咱用用。「提起之前的窘境,老街坊們感慨地說。
讓老街坊們欣喜的是,現在終於有了公共會客廳。幾天前,幾位居民大嬸剛剛在這裡舉辦了一場生日會。「要擱以前,老姐兒幾個哪敢有這個念想啊,家家都是一間屋子半間炕,想熱鬧都熱鬧不起來。」
「其實居民們的要求並不高,阿姨們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切切蛋糕。看著她們高興,我們也跟著高興。」管理員小夥子說,「我看到了有些阿姨還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別著急,過一陣子我們就在這地方,給大家辦個科普班。既然有了空間,各種各樣的居民聚會、講座都要辦起來。」
綠化示範院
微更新示範院 居民期待著把綠色帶回家
茶兒胡同12號,如今只剩下了一戶居民,其餘的空間全部擺滿了各種花草。盆栽、水培、觀葉、蔬菜,腳底下是花盆花池子,牆上和頭頂上是藤架。這個院落便是平房院綠化的試驗場和示範院。這裡的管理員臉上尚帶稚氣,他們統統都是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的大學生。
「哪種植物好看,哪種植物好活,哪種植物好吃,人家專業的大學生最有發言權,所以我們選擇和他們合作來使用這個院子。」大柵欄投資公司的工作人員說。他們還為這個項目取了個接北京地氣的名字——月季計劃。
綠化和展現一個院子遠遠不是目標,大學生們正期待著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運用到大家的生活中。他們期待與居民們互動,居民們可以到這裡提出要求,比如喜歡看葉子還是喜歡看花,喜歡吃果還是喜歡吃菜,平房院貼近大地卻又缺乏綠化的特點,恰好適合一番作為。「很多院落未來的改造,都會使用這樣的模式:由居民們提出要求,政府和在地實施主體公司拿出一些設計方案,儘可能為居民們提供支持,這樣居民們花少許錢就能實現院內局部的改善。比如說一些植物的種子,未來便會在這裡免費提供。」
其實茶兒胡同12號並非一個完全騰空的院落,尚有一戶居民居住在此。但這是一戶非常熱心且喜歡伺候花草的居民,缺乏人手的時候,居民就能照顧好這些花花草草,讓工作人員們頗為感激。「每個院子都能找到這樣的居民就好啦。」
新的閱覽室即圖書館
胡同圖書館 孩子們放學後的好去處
「我們的胡同缺乏文化設施」,這是大柵欄投資公司聽到居民反映頗多的意見。也難怪,老胡同都是居民區,哪有什麼文化設施呢。
騰退之後有了地方,三井胡同21號也迎來了改造,雖然90平方米的平房空間頗是複雜,但裡面的每個小屋子也都擺放了一些桌椅和書架,這裡便是社區居民們的圖書館、閱覽室。一家社會書店在對面的騰退院租用了辦公空間,順便派出工作人員打理這個圖書館的工作,並不需要社區加派人手。
圖書館裡最多的就是孩子的畫冊,且大多數桌椅都是膝蓋高度,更適合孩子們使用。「不是放學後沒地方去嗎?以後就帶孩子來咱這兒吧。」工作人員向來參觀的居民們介紹說。
聽到這句話的李阿姨,「心裡酸酸的」。「圖書館,多麼有文化的地方,沒想到咱胡同裡也有了。要知道我小時候,成天在胡同裡跟著一幫男孩子們瘋跑,哪有這麼好的條件啊。」樸實的話語帶出了興奮。
老胡同裡將有更多空間
「疏解政策實施之前那些年,胡同裡的居民走了不少,很多人是因為生活不便離開的。」三井胡同的居民張老先生說,「我在那兩間半房裡,養大了兩兒一女,大兒子和女兒成家之後就搬走了,本來小兒子還跟我住,前些年也租了房。」相比這裡,小兒子的房屋並不算寬敞,且為了讓房租便宜選在了郊區,每天兩口人上下班並不算方便。
張老先生理解孩子們的做法。「過去總說住樓房方便,北京人都盼著住樓房。」上廁所不用出門,廚房敞亮乾淨,小區整潔優美。相比之下,曾經的胡同滿是缺點:冬天上廁所要小心地滑,私蓋的小廚房牆上有厚厚的油泥,更別說私搭亂建讓過道只剩下一輛自行車湊合推過去的寬度。
如今不少院落都已經騰退了部分居民,大柵欄投資公司的工作人員說,未來將根據具體情況,設置更多的公共空間,比如有些院子可能把騰空的房間用作公共廚房或是儲物室;有些院落騰退出的空間,可以作為附近幾條胡同的公共洗衣間,設置一些智能化的洗滌設備供大家使用;歷史悠久、故事多的地方,可以設置小展覽館。「比如錢市胡同正在騰退,計劃用作錢幣文化展覽館;觀音寺也正在騰退,計劃用作社區文化展覽館。」
上廁所難的問題,目前也在想辦法解決。「在距離廁所較遠又有空間的院落,實在沒有條件實現上下水,那就爭取採用一些生物降解措施,比如現在有技術可以讓排洩物壓縮凝聚,每年淘幾次就行。我們正在考慮這樣的方法。」
更多的用途本著服務社區居民的宗旨,等待著大家提供更多建議。至於地理位置靠近大柵欄、琉璃廠這兩處旅遊熱點區域,工作人員說,旅遊開發對於胡同的影響有利有弊,但現在,這些胡同的定位仍然是居民區,因此會在開發時格外慎重,方便生活、展現歷史文化的同時,避免引入過多遊客,影響居民們的生活。
張老先生是胡同裡的「老字輩兒」了,起初是因為沒有樓房無處可搬。而今他也有了樓房,卻捨不得離開生活了半輩子的小胡同。「這些年變化相當大,胡同裡有了這麼多公共區域,弄得還挺像樣,讓我覺得能在城裡的小胡同居住,這才是高檔的生活。」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碩
編輯:TF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