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人類和機器的圍棋比賽,轟轟烈烈地開始,也轟轟烈烈地結束了。
中國棋手柯潔在微博上發表長文《最後的對決》,裡面洋洋灑灑,字裡行間流露著自己的躊躇和感傷。
尤其是那句:「不眠夜,且看且珍惜。」
人機大戰的結果,是柯潔敗給了冰冷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而且是輸的心服口服的那種。
這樣的結果,有人覺得理所應當,有人深感遺憾,但更多的是把目光聚集到那個一手打造了機器的男人,想要探究「阿爾法狗」之父——哈薩比斯的背後故事。
認清自己,時刻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
哈薩比斯對棋盤的興趣,最早要追溯到4歲的時候。
僅僅是觀看了一場父親和其他人的比賽,哈薩比斯就花費兩個星期,自己學會了西洋棋,算得上是個名副其實的「神童」。
按照這種人生軌跡,哈薩比斯理應成為一名優秀的棋手。可是實際情況卻是,他又開始沉浸在思考的世界。
比起單純地下棋,他更願意問自己一些看似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自己可以靜下來想一些事情。
比如:「什麼是智能?自己的大腦又是如何想出這些想法的?」
看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哈薩比斯毫不猶豫地抽離了棋手的世界,轉而投入自己的新愛好上。
他在8歲的時候,用參加比賽的獎金,給自己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臺電腦,然後一門心思開始了編程學習。
在哈薩比斯心裡,慢慢意識到編程的神奇和魅力,一臺小小的設備,居然擁有促進人思維能力的獨到優勢。
17歲的哈薩比斯選擇了劍橋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延續他從小對電腦的熱愛,大學四年裡,他漸漸對圍棋也產生了興趣。
雖然他的圍棋技藝只停留在業餘一段的水平,但也不妨礙他的熱愛。
恰逢IBM推出超級計算機「深藍」與西洋棋大師進行對弈,觀看比賽的哈薩比斯靈光一現:能不能開發一款可以和圍棋相關的程序,來戰勝人類呢?
於是畢業之後,哈薩比斯就開始著手研究人腦神經元的網絡處理,最終研究出可以和人工智慧圍棋結合的程序AlphaGo。
接觸電腦之後,這些孩子的人生真的就像開了掛
我們總是會問:會編程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別急,看看下面這些人的輝煌事跡,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重新會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
比如出生於北京濟南的馬舜喆。
他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編程。在其他小朋友還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設計遊戲,供別人玩了。
小學一年級時,馬舜喆做出了一個自我介紹的網頁,到了小學三年級,馬舜喆已經能夠做出一個flash動畫設計的保護海洋主題的網站了。
到了高中,馬舜喆開始自己設計遊戲,在程序開發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I am born to code. I am born to change the world."(我因編程而生,我生而改變世界。)
利用課餘時間,馬舜喆還開發了5款蘋果的應用程式,因此獲得了蘋果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並獲得蘋果提供的獎學金,同時幫助蘋果解決很多系統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
17歲的年紀,馬舜喆已經成為了IOS蘋果軟體工程師。
甚至連蘋果公司CEO庫克,都忍不住對他豎起大拇指:「你震撼了我。」
選擇傲夢編程,幫助孩子打造一個不同的未來
國外很早就建立了完備的編程學習體系。而中國,也在日益重視起這一問題。
近幾年國務院和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已經能看到觀念的改變和編程時代的到來。
如今計算機已經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如此之深。
可以預見,高度程序化的以後,不懂編程的人們,就缺少了融會貫通的思維能力,和他人相比,也就少了競爭優勢和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