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廣州,關於保護城市歷史、重視城市記憶的部分,逐漸成為了各界設計師不約而同、不謀而合的共同意願,尤其是針對歷史保護的老城區域。日前,第三屆廣州城市藝術周就開啟了「獻給城市的禮物」的主題系列活動,包括城市記憶、社區營造和非遺創新三個板塊構成。全媒體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此次廣州城市藝術周系列活動的首場,就是與廣州網紅地「永慶坊」合作,以打響接下來在廣州的社區中開展的多場社區營造活動的「頭炮」。
那究竟這關於「老城市,新活力」的首展討論的是什麼呢?在恩寧路「永慶記憶」展覽的專家分享會上,服裝設計大師屈汀南、文化學者馮原、知名建築設計師胡曼瑩、古建築修繕專家歐陽侖和其他行業的設計師們,一起從不同緯度將概念一一呈現。
展覽現場以模擬城牆的空間感,呈現了一條時間軸。
從理性方向出發討論,作為古建築工程專家和永慶坊一期施工總負責,歐陽侖講述了做古建築工程的重要關鍵特性:文化性、時代性和區域性;以及廣府建築的特色,如色調上以黃、灰、白為主。他強調:做古建修復不能為了修復而修復,要留住記憶。而城市設計師胡曼瑩則探討了中國城市化幾十年來,以汽車出行為導向的城市格局建設,提出城市建設應該努力的方向。她認為汽車帶來了汙染、噪音等各種影響人類居住的問題,我們應該對此反思,更多應該以人的體驗為中心,為人帶來更多的居住舒適感。
曾經屬於「老廣州」的經典戲院「金星戲院」被模擬重現。
一張1960年的今聲電影院電影票,成為了珍貴的展品之一。
從感性方向來說的話,馮原教授從社會交往維度表示,正因為有社會交往的需求,所以人們需要用一些符號、外在物,表達內心的欲望和情感。因此他認為如今重視傳統文化,對一些人造物有「留戀」,正是因為它們曾經寄託了人的感情,一些「沒用」的物品也會被人保留下來,比如恩寧路,恩寧路作為廣州西關傳統居住空間的代表,就體現從生產維度向情感情感的轉變。服裝設計師屈汀南則從自己童年居住的西關大屋出發,細數西關傳統建築背後的宜居元素。他認為,我們要保留那些建築中的日常元素,那是文化的載體,比如石板路、窄街巷、滿洲窗、百年老屋,以及那些舊時的物件和生活元素。
廣州不同時期的「城市地圖」也被展覽出來,讓人直觀感受城市規劃的不同變化。
廣州城市藝術周的創辦人翟月告訴全媒體記者,「社區營造活動,其實更多時候是在探討了城市更新的意義與方法。不僅是設計師來談,作為觀展者,城市居住的一員,也可以來表達想法。」目前,該展覽仍在關閉狀態。但全媒體記者獲悉,它將會在11月20日復開,面向公眾免費開展,有興趣的人可前去一探究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譚偉婷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譚偉婷(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