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關心你怎樣謀生,只想知道你有何渴望,是否敢追逐內心夢想。」女詩人奧裡亞在詩歌《生活的邀請函》中這樣寫道。
「用手機鏡頭記錄世界,記錄中國,唯獨沒有好好記錄家鄉。」他是金華一名80後青年追夢人,名叫王劍波,手機攝影師,網名「神奇的哈利波哥」。
他決定補上「記錄家鄉」這一課。一個月來,他在婺城區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正在拍攝「白沙溪三十六堰」系列手機攝影作品。
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歷史悠久的古水利工程,距今已有1900多年。三十六堰古水利工程自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開建,東漢初輔國大將軍盧文臺帶領鄉民首築白沙溪堰,「以潭築堰蓄水,開瀆引水灌田」,築起三十六堰,覆蓋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受益農田27.8萬畝,至今仍有19座堰在發揮作用。
今年1月20日,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候選申報名單,福建天寶陂灌溉工程、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佛山桑園圍等4處,被列入候選名單。
王劍波說,作為金華人,想力所能及地做一點事,用手機攝影作品向外界講述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故事。這是他的新夢想。
一個人,一部手機
拍遍中國55處世界遺產
對王劍波來說,這並非一時興起。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其實,在他的故事裡,曾有過更大的壯舉。6年前,他還是一名留學生,在韓國首爾大學攻讀韓語專業。
在不少人的印象裡,王劍波敢想、敢做,有家國情懷。他很喜歡一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2016年,他隻身一人,去了41個國家和地區,行走12.6萬公裡,用手機記錄下52840個瞬間、錄製了2000多GB的視頻資料。
王劍波整理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作品《追逐》在一項名為「友愛國際攝影大賽」的國際攝影賽事中獲獎。
環遊世界的過程中,他一邊走,一邊在朋友圈裡發布手機攝影作品。漸漸地,點讚的人越來越多。一開始,有人問:「真的是手機拍的照片嗎?難以置信,好像比單反拍得還要好。」後來,有人乾脆問:「這些作品賣不賣?」再後來,他在朋友圈裡辦了一次小型拍賣會,10幅作品被一搶而空,賣了2萬多元。沒有專業背景和設備,甚至連專業藝術薰陶都沒有,業餘攝影師王劍波引起了國內許多媒體的關注。那段時間,他在國內多個城市舉辦了個人手機攝影展。2018年1月,他推出了《單純的追逐單純的快樂》一書,收錄了自己滿意的手機攝影作品。
王劍波也想把中國的文化傳遞給世界,但他一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機緣巧合,因為手機攝影,他結識了知名攝影家逄小威。彼時,後者正在奔波,用鏡頭留住山河記憶,拍攝100位100歲抗戰老兵的人物。
逄小威的家國情懷給王劍波留下深刻印象。於是,這位年輕的手機攝影師突然找到了答案:「我們所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一如滿頭白髮卻還在四處奔波的逄老師,仍在努力為這個國家留住一份山河記憶。」
拍什麼呢?既能反映中國悠久歷史文化,又能讓老外看得懂。他一想,那就拍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吧。目前,中國已有5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義大利並列,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一年,一個人,一部手機,他單槍匹馬走南闖北,在可可西裡等藏羚羊出現,一等好幾天;行走在路上,最多的一天走了3.8萬多步。
他拍攝了55處世界遺產、118個地方,整理出88707張照片,才發現,再多影像也不及現實之美的十分之一。2019年11月9日,王劍波在人民日報社的神州書畫院舉辦了一場名為「瑰麗山河炫美中華」個人手機攝影藝術作品展,他說:「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是一個普通中國青年送給祖國母親的一份禮物。」如果不是疫情影響,他原本計劃去海外辦展。列支敦斯登國家博物館亞太區總代表Cynthia Li將他的手機攝影作品發給歐洲一些國家的博物館負責人。Cynthia Li告訴王劍波,他的歐洲同行們非常感興趣,邀請他去歐洲辦巡展。
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院長劉君慧這樣說:「作為當代青年藝術家,王劍波用腳步丈量神州山河,用一部小小的華為手機展現萬千風光,展現的是青年人的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令我們備受鼓舞。事實上,這次展覽更為深刻的價值,是希望大家能看到一個年輕人眼中鮮活、生動的中國。」
「白沙三十六堰」
是他心目中的一塊家鄉瑰寶
這一次,王劍波的鏡頭,對準了家鄉。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堅持用手機記錄,只是,對象在變換。鄉愁裡有他的初心,這份鄉愁就像是慈母手中那根線,拽著他,走得再遠,都會回家。
「看世界看中國,回頭再看家鄉。才會感覺到,什麼才是家鄉最寶貴、最亮眼的東西。」白沙溪三十六堰便是他心目中一塊家鄉瑰寶。
「白沙溪三十六堰延續1900多年,還能夠發揮作用,一如都江堰。而且白沙溪的風光相當秀美,有的地方甚至能拍出九寨溝的感覺來。」這讓他喜出望外。
一個月來,他三天兩頭往南山深處跑,一拍就是一整天,穿梭在溪灘的碎石之間。有一次,記者跟他一起去拍白沙溪,他身手矯健,一眨眼就沒人影了。為了獲得更好的拍攝角度,兩米多高的堤岸,他毫不猶豫就跳了下去……全長65公裡的白沙溪,他一段一段拍過去。不知不覺,天就黑了。
國內很多人還不了解白沙溪三十六堰,王劍波打算,拍完這個專題,再去北京辦一次展覽,讓更多人領略這處婺城文化地標的風採,將家鄉文化推介出去。將世界風光帶回來,助中國文化走出去,王劍波有不少實踐經驗,他希望能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婺城區文聯主席沈根新表示,目前,婺城正深入挖掘「白沙文化」,講好白沙故事,進一步打響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知名度。通過手機攝影來展現「白沙文化」,藉手機攝影師王劍波的視角,來傳播婺城文化,是一種創新,也很接地氣。
「希望通過他的拍攝和吆喝,讓家鄉文化走出去。我們也樂見更多有情懷、有創意的年輕人投身家鄉的文化事業,為家鄉的文化傳播貢獻力量。」沈根新說。
金華日報記者:許健楠
編輯:戴翔 審核:許珂 監製:李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