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仙遊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古厝明珠

2021-02-17 仙遊在線

——仙遊著名古厝民居圖集


古厝形制仙遊古民居的大厝形制,是其生存環境和家族利益與其宣揚「孝道文化」、演繹傳統習俗的產物。圖為園莊黃朝尊孝子祠。(攝影:張力)

年紀大了,歲月老了,房子越來越新了,古厝也越來越顯滄桑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古厝開始誕生;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古厝開始編入我們的記憶。我們只是知道,從現在開始,它們有了一個永恆的名字:古厝。古厝就像一首老歌,曾經我們唱過,但老歌歌詞裡的古厝記憶,卻更讓我們回味無窮。

古厝是我們最早的家,一個用土夯起來的簡樸至極的家,冬暖夏涼是我們的福利,鑿壁借光是我們的娛樂;古厝是我們童年的天堂,在那裡,我們倚著它來玩捉迷藏、玩玻璃珠,幾個小夥伴在古厝裡席地而坐,不著邊際地說著山那頭的故事;古厝也是我們的傳說,那裡有我們的祖宗,我們的神靈,還有對天地致以崇高敬意的儀式。古厝是一處建築,古厝也是一種精神,古厝更像是某一種圖騰。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居住為目的的古厝,其外在形態正慢慢地被新的建築所取代,這是歷史的召喚,也是古厝在完成了自己使命後的功成身退;另一部分代表著精神文明的古厝卻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升級,量變而不質變,並在近代與現代之間,更顯古厝之厚重。

古厝如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那些年輕時用氣壯山河撐起了半邊天,年盛時用不老傳說喚回了自己第二春的古厝,在新的時代裡,像一個老人般,散發著自己的慈祥的笑容。古厝代表之一的「廳堂」,更是肩負使命。每年元宵,古厝的「廳堂」必定是最熱鬧的場所,因為這裡是敬天地、迎菩薩、謝祖宗的聚集地,每每這個時候,鑼鼓鑔齊鳴,煙花炮共放,雞鴨牛羊滿堂,男女老少齊全;每遇婚嫁,出嫁新娘必定要去所屬「廳堂」祭拜行禮,新郎家則要攜新娘到所屬「廳堂」行拜堂成親禮,禮儀雖然老套,古厝的廳堂卻像一位老人一樣,見證著一段幸福的開始。

歲月可以稀釋我們的記憶,年輪可以脫落古厝的牆泥,但我們與古厝間的情感卻隨著歲月與年輪,不斷沉澱、積累,直到我們老如古厝的時候,古厝卻還是那樣年輕。

本系列圖集,通過大量走訪仙遊極具特色的古厝名居,以珍貴的圖文資料,為讀者呈現一次視覺之旅。我們希望,這一次對仙遊古厝的走訪和梳理,不是最後的紀念,而是古厝新生的前奏。(作者:鄭才星)

東石土樓:一座無與倫比的建築瑰寶

古厝名片>>>古堡式的土樓,主要分布在仙遊縣園莊鎮、榜頭鎮、楓亭鎮等。現存較為完整的要數園莊的「東石土樓」了。園莊的方形土樓,以三合土(殼灰、紅土、沙)夯牆,建築結構獨樹一幟。位於仙遊園莊土樓村。

民國以前,仙遊縣的民居建築大多為土木或木結構,石基土牆(或磚牆)瓦頂,大多為平屋或雙層樓房,三層以上的較少。一般的單層屋為單簷懸山式,以雜石、塊石、條石為基,土夯牆,或是木架加土牆,木柱間豎在山牆的中部和兩側,柱腳墊以圓(或六角、八角稜柱形)盤基石,避免腐蝕。中柱頂脊檁最高,側柱各頂橫梁,依次略低,柱梁檁椽縱橫相連成立體框架,陶瓦蓋頂。民居布局由正厝和護厝組成,正厝一般橫向組合,以二進或三進的合院為中心,各進中軸為廳堂,廳堂從前座至後座依次增高,廳堂兩邊為住房,橫向對稱排列。明清古厝除了通常單層,單簷歇山式,以雜石、塊石、條石為基,土夯牆,或是木架加土牆造型外,還有一種古堡式的土樓,主要分布在仙遊縣園莊鎮、榜頭鎮、楓亭鎮等。現存較為完整的要數園莊的「東石土樓」了。

園莊的方形土樓,以三合土(殼灰、紅土、沙)夯牆,建築結構獨樹一幟。還有以「土樓」命名的行政村,這個村現有村民近3000人,據說,他們的祖先為防匪患而建座土樓,後命為村名。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東石村的清代土樓——亦可樓,坐東北朝西南,外牆系用三合土夯築,其構築牢固,布局嚴謹,足以與永定土樓相媲美。據說,園莊區域原有土樓十多座,東石亦可樓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土樓。這座土樓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鄭珠甫為抗禦強盜,保護百姓財產安全歷經三年,共花費了五萬多紋銀所造。請看這座氣派非凡的東石土樓:它座北朝南,正方形格局,邊長為40米,佔地面積625平方米。其高三層,每層四周各五間,扣除兩側共用房間,共有48間。一、二層不設窗戶,三層每間各設一個窗戶,面積約八十乘六十公分,用條石砌成。樓板和樓梯均為木質結構。牆壁四周都挖有槍眼,牆外口徑不過五乘五公分,但內側卻有三十乘三十公分之大,便於觀察和射擊,而山寇卻不容易打進來,有利於防守。屋頂為泥瓦片鋪成,院中央為開天窗結構,中間是一口天池,天池一側挖有一口井。土樓一層在西南、東南各設一門,西南面為正大門,製作講究,青石磨光門框,外框呈長方形,內框作拱洞門,門頂端嵌青石門額,上刻「亦可」二字,兩邊附刻銘文連讀:「昔高子有《可樓記》,餘讀之,知其樓無所不可也。餘德不及高子,而樓略高之,故以亦可吾樓雲。」東南面為偏門,故製作較為簡樸。底層外牆置槍眼19孔,內牆每面進深立三根木柱,寬立四根木柱,闢一廳二房,即在轉角處用粘土夯隔牆,闢設兩個房間,中間為敞口廳,因此一層計有四廳八房。東南面廳內增設一木製樓梯以供登樓之用。

300多年來,東石土樓任憑風雨侵襲,地下水浸,它依然固若金湯。這是一座普通的土樓,實際上又是一個堅固森嚴的壁壘,它給人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深遂的內涵。

不過,從其正門綠輝石橫額牌匾的題注所述,似乎又有不盡相同之處。對於房主人到底是誰?是不是如縣誌上所說的「東裡人鄭珠甫」,如果從土樓正門綠輝石橫額牌匾的題注來看,土樓的主人應該是「東裡主人」。而「東裡主人」與「東裡人鄭珠甫」是否同為一人抑或前後祖孫祠裔?到底是何種關係?民間傳說,清代道光年間,鄭家郎取賴店的富家女,為防禦山寇打劫而打造土樓,賴其嶽父大人鼎力相助而圓滿成功的,然而,不知道鄭家的族譜究竟有沒有具體記載其事實經過否?看來此中奧秘還是有待於進一步探究的。

然而,從其園莊「亦可樓」之匾記,這則小記中所謂的高子所賦之《可樓記》情懷而感慨系之,可以揣測其主人定然是個飽讀詩書之輩,且分明是受其明代末期東林黨的首領之一的文學家、政治家高攀龍之《可樓記》的啟迪,而為其傾心效仿號曰「亦可」的!由此看來,此「亦可」樓之異乎尋常的歷史文物意義,除其結構牢固,工藝精巧,極具防禦性之軍事功能與其年代久遠依然風採依舊之建築工藝欣賞價值之外,似乎莫過於其主人翁當年見賢思齊之「境由心造」的「天人合一」文化理念與「達則兼濟天下,隱則獨善其身」的高士情懷。

該土樓作為莆田市僅存較為完整而且堅固無缺的一座古民居文物保護單位,她無疑是我縣古建築景觀的文化瑰寶,同時也是研究古代土樓建築的寶貴實物資料,確實是值得我們精心呵護與綜合開發利用的。(作者:陳德鑄)

槍樓:鄉村的一道天然屏障

19世紀初建的槍樓 (攝影:張力)


古厝名片>>>

在仙遊的興泰裡(指今天的遊洋、鐘山、石蒼、象溪四個山區鄉鎮)一帶,有些村子裡除了錯落掩蔽的瓦房,還有兩三座高大威猛的土木結構的樓房。這些樓房與低低矮矮的瓦房相比,是那麼顯眼,那麼的獨特,猶如鶴立雞群一般,凌空而起,自告奮勇而又桀傲不遜。不知道多少年過去了,它們老態龍鍾而又蒼勁挺拔,成了鄉間一道道像是用名貴而厚重的木材粗磨打造,不經精雕細琢,卻讓人百看不厭、琢磨不透的鄉村天然屏障。它們古老,厚重,神秘,沉默無言,並有著一個很殺氣的名字——槍樓。

在石蒼鄉大妹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已逾百年的槍樓,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這座槍樓,底座是四方形的,長和寬都有十二三米,有四層樓,約有十七八米高,屋蓋是八角形的瓦片屋蓋。與石蒼濟川、遊洋那邊保存著的槍樓相比,顯得高大多了。一樓的裡層是四尺厚的土牆,外圍全是石砌的牆體,基礎很是寬大。這堵石砌的大牆,做工看似粗糙,用石卻是極為恰當,不用一點漿泥,石頭與石頭之間擠擠挨挨,沒有小指大的縫隙。為了加強一樓的安全性能,一樓的石牆面部沒有窗戶,只有一扇大木門,大樓的左右兩側各有兩個縫隙般大的窗子。大門的門板很厚重,不花大力去推,是很難移動它的。大門內有橫向的兩條內閂,在大門兩邊的土牆中間預留有掏空的竹筒,竹筒內插入兩根粗大的木棍,大門一關,木棍一拉,穿插進對邊的竹筒,就是大門內閂了。木閂常年滑動,光滑油亮。大門的頂上有兩個羊角狀的鏤空的藏在牆體裡的竹筒朝著大門,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說,大樓裡有口水井,水井在一樓梯子的下位,遇到火攻,便就樓取水,從三樓的竹筒裡灌下,火就燒不了大門的。現在井已不見蹤影,大概為了樓內的出入安全又封住了吧。一樓的委曲求全,加上土質的地面,使得它長年顯得陰森森的,要是陰雨天氣,更是晦暗得可怕,置身其中,心中不寒而慄,一股戰兢之懼油然而生。

大樓的平面呈「同」字形,是農村四目房的構造樣式,中間是大廳,兩邊各有兩個房間。牆體是人們就地取材,用生土、砂石、木片槌成的,為了承載樓體,牆身寬厚,還好樓體高大,一點也不顯得很笨的樣子。大廳的後部有一道木梯,木梯折回伸向四樓。雖然年代已經久遠,飽受風化、磨蹭,木梯有些磨損,似有老態,但是它們仍然堪擔重負,履行它該有的神聖職責,人踩在上面,聲音輕脆悠揚。到了二樓,木梯只佔據大廳的左半部了,右半部還騰出空間做了一個雜物間。槍樓裡的梯子,靈巧輕便,構成獨出心裁,雙人並行,一點不顯得擁擠。二、三樓除了大廳上有一個大的窗子,其它房間裡只有一個窄小的細高的窗口,二樓的窗口朝正面,三樓的朝兩側。這樣的窗子,不能叫窗子,應當是瞭望口吧,可用於瞭望和射擊。窗子外看像縫隙,內部卻是寬大,嵌在厚厚的牆體內,是個立體的矩形。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光線透過窄縫充分照到室內,既保證室內的採光,又能保證安全和防禦。四樓的窗子就正常了,而且正面有一條長長的木陽臺。這是其它槍樓所沒有的。木陽臺採用吊樓的形式,木製的欄杆遠遠地看上去神氣而又得體,為這座威風凌凌的槍樓增添了些許秀氣。

一樓裡的每間房子裡都設有灶臺,村裡的許多人家都擁有槍樓的房間。因為上個世紀初年,人們為了保家衛民,抵禦強取豪奪,集資修建了這座槍樓。如今,槍樓已經廢棄多年,只有村裡的一對老夫妻還住在裡面。據老人介紹,在舊社會,時局動蕩,兵荒馬亂,經常有土匪入室搶劫綁票,民不聊生。在無數個秋風盤旋拍打著樹葉,發出一陣一陣絲絲怪叫使人無法入眠的夜裡,人們躲進槍樓之中,抱團取暖,共同抵禦。如有來犯,人們用大石塊堵住大門,青壯年拿著土槍守衛在槍樓上,讓土匪無法靠近,迎接一個又一個渺茫而又顧盼的黎明。那些悽涼傳奇的故事,像霧像雨又像風,雖然不著邊際,藕斷絲連,卻又幻化離奇,無縫不入,至今還在鄉間流傳。 

大妹村地形呈圓形,群山環抱,似是一個小盆地,溪流從東邊慢吞吞地迂迴地流經整個村子,向西邊而去。兒時聽大人們講槍樓是風水樓,是為了擋住英山和雙乳峰這兩個山頭的缺口,使村莊免遭雷擊電閃。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以為它的本地話的名直譯過來叫「春樓」,旨欣欣向榮之意;也叫「倉樓」, 兆示著年年風調雨順,穀物滿倉。現在看來,槍樓冠上這兩個名字也是合適的。在那麼些年代,它讓人們有了一個心安理得的處所,這正是它所能發揮的正能量,這也正是人們心中的風水所在。

槍樓所處的位置很獨立,所以沒有受到破壞,整體構造、窗格、板壁、雕梁等,都保存完好,古香古色。但畢竟年久失修,灰牆剝落,屋內的樓板有的有些破敗,屋頂的瓦片也碎落,陽光從屋頂鏤下,一地斑駁。屋內成了人們存放閒雜物品的場所。

紅厝瓦:「紅磚厝」裡的一方藝術


紅厝瓦精美的門窗和雕刻


古厝名片>>>

榜頭鎮南溪村的「紅厝瓦」,是我國著名劇作家陳仁鑑先生的故居。因其仙遊東鄉平原的民居都是紅土燒成的黑瓦,而陳氏民居所用的瓦片是由西鄉白塔(今大濟鎮金井村)的黑土燒制而成的紅瓦。物以稀為貴,方圓幾十裡的百姓都喜歡把陳氏民居叫做「紅厝瓦」。

仙遊民居大厝的外貌特徵突出,其「紅磚瓦、懸山頂、雙坡面、燕尾脊」最為寬博敦厚而又灑脫飛靈。仙遊民居正立面的外牆裝飾,往往習慣於在其柱間牆的勒腳用方形青石整齊地斜砌,並用白灰勾縫,形成斜方格圖案,大門兩邊對稱牆面,每個開間的木窗邊用紅磚裝飾出一個個規格統一的櫃格,裡面再用紅面磚燒制出各種精美圖案,鑲嵌在白牆中。青石、白石與紅磚白灰花飾的對比,尤見精緻,使其仙遊民間喜聞樂見的鄉土工藝文化,得以躍然牆上,獨領風騷。

實際上仙遊的紅磚建築歷史悠久,特別是清末、明國時期存在著大量有代表性的紅磚建築,具有建築結構獨特多樣性、雕刻精美的藝術特點特別是仙遊縣「紅磚厝」的磚雕藝術與其「仙作」的木雕藝術,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究其緣由,如此獨特的紅磚建築的出現,自是地域環境條件與其地方建築文化之歷史沿革和當時對外貿易發達,官商雲集積累大量財富互為相融共進而磅礴出世的。

這其中仙遊近代最具代表性的「紅磚厝」大概非榜頭鎮南溪村的紅厝瓦莫屬了。榜頭鎮南溪村的「紅厝瓦」,是我國著名劇作家陳仁鑑先生的故居。因其仙遊東鄉平原的民居都是紅土燒成的黑瓦,而陳氏民居所用的瓦片是由西鄉白塔(今大濟鎮金井村)的黑土燒制而成的紅瓦。物以稀為貴,方圓幾十裡的百姓都喜歡把陳氏民居叫做「紅厝瓦」。

陳氏族人是中原河南潁水陳姓古時遷入莆仙地區族系中的支裔。其遠祖於宋、元間居住在興化縣興泰裡谷目村,因而被稱為「谷目陳」。谷目陳之一支,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遷入修德鄉安賢裡沙堤(今南溪)。宋時「谷目陳」名士輩出、簪纓濟美,其後數百年乏有聞人。至現代,乃有陳仁鑑先生出世。陳仁鑑(1913~1995年),一生創作了戲曲劇本68部,其中《團圓之後》《春草闖堂》是我國劇壇的兩座豐碑,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紅厝瓦曾賦予陳仁鑑創作靈感。被譽為「列入世界悲劇之林毫無愧色」的大悲劇《團圓之後》產生的觸機,就與居住在這裡的陳氏族親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奇特的故事有關。這裡既是陳仁鑑的搖籃地,也是他的作品的搖籃地。

紅厝瓦所在原為貫穿南溪村溪流的舊河床。清康熙十一年(1667年)北面的塔山山洪爆發,淹沒百姓數百人,一陳姓村民被衝出五華裡之外,卻死裡逃生。回村後發現住地沙堤成為新溪床。於是在村南葫蘆山麓擇地而居,而後子孫昌盛。至陳仁鑑前六代祖宗陳本州,於清道光年間(1838~1850年)攜二子向村西方向遷移,在長滿竹子的舊溪床築屋定居。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蓋七間廂雙護大屋一座(俗稱舊厝)。

相傳陳本州兄弟多人,以打鐵為生,到永泰嵩口收購幾擔廢鐵回來,發現全是黃金,於是發家致富。舊厝是一座七間廂兩進兩邊各有兩列護厝的宏大建築,坐西朝東,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正厝前有寬敞的磚埕,埕框四周圍以條石環繞。該房為抬梁穿鬥式土木混合結構。有房間39間(每間皆有閣樓),大小廳堂24個(不少廳上有半樓);天井11個。間與間,廳與廳之間有門戶、弄衖、廂廊相通。各戶住房分布相互交錯,使各戶既有相對獨立性,又連成一體,以便共同對付外來侵犯。這是比較典型的古人聚族而居的建築模式。

新厝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舊厝南側,與後座毗鄰,僅隔一條排水溝。新厝也是抬梁穿鬥式土木混合結構,東西南三面外牆有五層花崗巖條石牆裙,共有房間28間(每間都有閣樓)、天井5個、廳堂14個、弄衖4條。中軸線北側廂廳和三間住屋,是陳仁鑑生前的居所。

紅厝瓦舊厝的木雕技藝之高超、精湛,令人嘆為觀止。據說造屋者本來準備兩座七間廂的木料,最後皆用於舊厝的建造之中。故不管是中軸線中間大、小廳,還是大門前屋簷下,其間梁昂、鬥拱、額枋、桁墊板皆刻滿花卉、蟲草、鳥獸。其中大廳燈梁和大門前簷橫梁極其精細、傳神,大門兩邊鬥拱下端的吊筒,其花卉層層向縱深精雕細鏤,中間孔竅相連,故風吹時能發出「呼呼」的響聲。而木雕中最令人嘆賞的是繞屋近千米之長的隨梁枋上面的花卉雕刻。整座房屋所有木雕都貼上金箔,顯出一派豪華景象。大門門簪之上以及兩邊的人物浮雕,皆刀法老辣,形象鮮活。大門內下廳原刻有各種圖案的六扇屏風式門,惜已毀,但從護厝廳現存的四扇屏風式門花形圖案中可見一斑。窗戶皆為支摘窗,其外層用欞條拼成大小菱花圖案,裡層用厚重木板推拉開閉,既美觀,又安全。(作者:陳德鑄)

榜頭:聯掛仙水大廳


古厝名片>>>

在仙遊,「聯掛仙水大廳」這句話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對聯,能夠掛在「仙水大廳」,足以說明你的文採和風雅,是很值得炫耀的光彩。這句話的本意是「很有成就感」的意思。仙水大廳,是仙遊進士陳昇於明正統年間所建。位於仙遊榜頭。

相傳,明朝年間,仙遊出了一個名叫陳昇的朝廷命官。陳昇,字景順,是宋左僕射陳靖之後裔,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以廷試第十一名得第進士,後授官行人司司正。某年,陳昇母親七十大壽,文武百官、社會名流紛紛撰聯慶賀,宰相商輅也親自執筆,撰寫一幅楹聯祝賀。聯曰:「皇華羨穎水名家百葉箕裘充祖德;僕射開龜城世裔一堂和煦樂春光」。 此聯連同賀禮一併送到仙水村時,正值歲末臘月廿五日。朝中官員和沿途省、府、縣官員聞訊也紛紛前來祝壽,相傳計收楹聯118對。陳昇把宰相商輅的楹聯掛在正廳中柱上,其它楹聯按官銜、輩次懸掛,全府都掛遍了,只能掛上96對,凡能被掛上的,都感到榮幸。從此之後,仙水陳家定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十五為撰寫楹聯活動日。這天,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大廳上撰聯、書寫、吟詠者濟濟一堂。而每年選貼上柱子的楹聯只有九對(正廳四對,中廳四對,大門一對),因此凡被選貼者,鹹感榮耀,故有「聯掛仙水大廳」之美談。

仙水大廳,是陳昇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據傳,陳昇為官後,返鄉省親時,其母在閒談中,提出要跟他到京城去看看皇官是什麼樣子。陳昇擔心京城路途遙遠,老人家受不了顛簸。便決定仿照金鑾殿樣子,在家鄉蓋一座大宅院讓母親居住,既能免除對其母跋涉的擔憂,又了卻了母親一睹皇宮的心願,這便有了仙水大廳的問世。仙水大廳的構式具有宮闕建築的特點:「九曲」,「杆橫」,「假墀」,「鰲矛出超」, 「上馬臺,下馬墊」。

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布局嚴謹,排列有序。依龜山山勢建築成三幢並排的「九間張」大屋,計有七進十廳九個天井。除格局、造型、結構獨特外,在裝飾上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第一進是府門,第二進是小院,兩側花臺拱護。第三進南面為照牆,講究的是層次感;磚埕居中,給人寬敞的韻致;西側有座門閣樓,平添威嚴的感覺;左右兩間為護介將軍樓,由懸山頂抬梁穿鬥結構,並列式空間布列,略顯清冷嚴峻的質感。第四進是大院,也是大磚埕居中,軸心處樹著一對旗杆。由磚埕往上走,是一個用條石鑲成八卦形的臺,叫祭臺。東邊一口八米深的水井。在古代,井是家鄉的象徵,故有「背井離鄉」之說,這口古井正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之一。

由祭臺步上石階,就是大廳正門。大廳正門外兩側的橫牆對稱,這就是「鰲矛出超」。門壇中是大門,左右還設有兩個小門。大門左右一對石馬栩栩如生,門楣上掛著明英宗御筆「雙桂聯芳」的匾額。這是第一廳。由第一廳通到第二廳,中間隔個兩丈四尺見方的天井,天井中間用條石鋪成發梳形石路。第一廳從總體結構來說,算是第五進,第二廳通向第三廳,又有一個兩丈四尺見方用條石鋪成的天井,第三大廳是正廳,長四丈四尺,寬兩丈六尺二寸,中柱高二丈四尺,屬第六進。正廳前正中通向天井處有個報事跪進的「假墀」,各廳兩側有寬闊的甬道、迴廊和連幢的廂房,都是單層歇山頂的土木結構,用材粗大,桁、椽、橫梁都很氣派。正廳後面還有一幢三座並排的後廳,屬第七進。屋脊飛簷的華麗外飾,磚石門牆、樓房前後的花圃,以及風韻猶存的胭脂磚,依稀凸顯主人當年的威風。

「忠國家劾官場三封奏表;孝父母建大廳一代盛名」。透過近六百年的時空,「聯掛仙水大廳」已成舊事,而收穫成就感依舊是我們生活中的動力源!遺憾的是,仙水大廳保護工作困境重重,現狀令人擔憂。如第一進府門前大池已被蠶食,僅剩下一半;第三進護介將軍樓為新平屋替代,現只存門臺和石階;第七進已基本是新房,舊跡難覓。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也特別強調;「要把保護優秀的鄉土建築等文化遺產作為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的這些明確要求,為做好鄉土建築保護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仙水大廳真實記錄了明代建築風貌、優秀建築藝術和原始空間形態,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利用價值。對其進行搶救保護,使之成為寶貴的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已是當務之急。(作者:何清平)

前連村:「丁」字形古民居群


古厝名片>>>

在福建省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紅榜上,仙遊縣蓋尾鎮前連村是莆田唯一一個入選的歷史文化名村。前連村保留著一個全國獨有的「丁」字形古民居群。

前連村總人口5000多人,94%以上姓連,古民居佔地二十幾萬平方米,19座古民居毗鄰而建,從清嘉慶至道光年間,逐漸構成縱橫長達2.5公裡的「丁」字形古民居群。其規模之大、保護之完整確為域內罕見。這個以「連」姓為主體的大村落,單從古民居「仙公厝」大屋先後走出的碩士、博士就有30多名,可謂書香傳世譽滿門。令人羨慕的是,其中心區域至今沒建一幢新房,使古民居的整體格局得到完整的保護。

前連村為連姓家族,其古民居群規模宏大,造型獨特,穿鬥式梁架,懸山式屋頂,刨面磨光花崗石外牆堅實牢固。這19座古民居坐北朝南偏西,面寬有五間、七間、九間、十一間,最多達到十九間,進深都是三進,而且都有左右護厝。古民居房頂結構多作橫向組合形成屋頂按廂逐級迭落,由於迭落較小,下層瓦與頂幾乎緊換上層懸山出簷的檁條,屋頂這種小迭落處理使建築外觀大為增色;正面屋頂的兩端以歇山頂收頭、又與護厝的歇山頂相交叉,形成正立面端部兩個向前的山花,使立面造型更生動。與五段瓦頂相應的五段屋脊也隨著屋面在端部翹起,在脊的端頭不做「燕尾」,而是將垂脊自然向上延伸,形成倒楔形的收頭,當地稱之為「文脊」。

古民居所有的大門坦兩旁均用雕刻有人物花鳥圖案的青石板砌築,顯得堅固端莊、古樸大方。各厝門前外牆中部還鑲著用紅磚雕刻的各種人物、花鳥圖案裝飾,大厝的所有窗戶、門戶也都用木雕古錢圈、菱形等幾何圖案裝飾。每座大厝外院用紅磚鋪築一個寬闊的大埕,以納天地水和左右長生水進堂。一廳一照屋,間以小天井,烈日下猶如三秋,蓋蔽陽通風處理巧妙,門東向有樓出挑。馬頭牆、小黛瓦,房梁窗欞門楣上遍布精巧玲瓏、鏤空精美的磚雕木刻,讓每一個人物栩栩如生,每一處山水淡淡隱現。靜立在天井的中央,仰望那一方規規矩矩的天空,屏聲靜氣,方可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天地人」思想的精髓。

蓋尾鎮前連古厝

在古民居豎筆畫的大厝群,有兩座較其他各座更有氣魄的大厝,這座大厝面寬三進,左邊有倉庫、書堂、護厝,右邊為二層三間護厝樓,稱為「聽濤樓」,俗稱公子樓。「聽濤樓」周圍設曲杞形欄杆排座椅,樓上左右牆壁有清代名人書寫的「龍飛鳳舞」四個大行書。鬥拱、雀替、垂蓮及二梁燈架均精雕細刻,貼金彩繪。古民居除格局、造型、結構獨特外,在裝飾上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住宅的大門和廳堂上懸掛匾額,門窗上幾乎都配上固定的對聯,或描之於木,或鐫之於石,在木雕中的廊簷、廳堂、門窗、神龕,石雕中的碼面、枕石、柱礎、天井、石窗以及磚雕、彩繪等裝飾,及其內涵都十分豐富,文化底蘊相當豐厚。

在前連古民居大厝中,有一座大厝門前大埕左右各保存著一對旗杆夾。這座大厝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因同治年間大厝主人連上進中第五名舉人,官府賜了一塊「亞魁」匾,在大門前豎旗杆夾,後來這大厝也叫「旗杆厝」,而這塊「亞魁」匾至今還完好地懸掛在大門坦上。前連的祠堂是連姓宗族的聖殿,是連家陳列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神聖之地,又是連家宗族成員隆重祭祖、討論、決斷事務的場所,還是進行宗法族規教育、執行獎懲的威嚴肅穆之地。前連祠堂的臺階僅有一級半,按照莆仙老民居的風格,祠堂臺階一般為「三」、「五」、「八」級分布;連家祠堂按地理朝向坐葵向丁,屬土,因古語有云「半階為一土」,因此連家先祖在造祠堂時,用一級半的臺階。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曾經還為這座祠堂題詞。

每逢正月初十,前連全族人開始鬧元宵。當日上午,神靈在族人的簇擁下,由輩份最高的族佬捧香爐的引領,開始為期三天繞境巡安賜福活動,在這期間各房分別在自家廳堂(共有31個廳堂)設宴桌舉香迎神,菩薩駐蹕,族人早已把古厝修葺一新,演戲、放焰火迎接神靈駐駕過夜,晚上,族人聚在一起齊拜天地,共祀祖宗,祈福平安。

前連古民居的古老、拙樸、凝重、蒼勁,坦然承載著歷史的淵藪與歲月的風塵,在固守著一份遠離塵囂的寧靜。她是一幅寂靜的山水田園畫,仙遊的民間工藝和鄉土文化在這幅畫裡得到充分發揮,凸現出鮮明的仙遊地方特色。她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民居造型外在的形式美,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不同年代的歷史印跡、傳承變遷和文化積澱。

仙遊其它民間古厝

古厝,千百年來庇護著先民們免遭風吹雨打,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保護它本身不是目的,我們要留住的其實是特定的歷史風貌和歷史氛圍。本刊編輯部除走訪前文重點描述的古厝民居外,還走訪了其它一些前文未提及的民間古厝,拍攝珍貴照片,輔以說明文字,以饗讀者。

1.普明書院 

位於仙遊縣榜頭鎮東橋村。創建於明正統年間。明嘉靖年間莆田「三一教主」林龍江將其改為「三一堂」,在此傳教。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由林龍江嫡傳弟子盧文輝、門人鄭仲義等籌資修葺,改為普明書院。存有清代進士劉章天所書「道徐三聖」巨匾。書院坐西向東,佔地500平方米。面寬3間,進深2間,左右護厝。穿鬥抬梁式屋架,土木結構。

2.飛錢舊居

位於仙遊縣鯉城街道城內街陳庫巷(現飛錢巷)。為宋代奉直大夫陳汝器的宅第。現有大宗祠和「飛錢祖居」舊址,現已重修,大廳內明潔、通風清靜、雕龍畫棟貼金,柱上朱紅油漆金碧輝煌。1983年4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林蘭友祠

位于楓亭鎮蘭友街。祠建於明崇禎年間,由門廳、正堂、左右迴廊組成,佔地500平方米。1980年9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黃朝尊孝子祠

位於園莊鎮塔兜村。黃朝尊事母至孝,清乾隆皇帝下旨封其為孝子,敕建孝子祠。祠為土木結構,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正堂、後廳和兩側廂房。佔地2400多平方米。乾隆皇帝賜的「奉天敕命聖旨」1幅已徵集為館藏文物。「恩隆特表」、「詔賜祿帛」匾額及「孝子牌」等古蹟尚保存完好。1984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餘立豐祠

位於大濟鎮坑北村。祠建於明嘉靖年間。為土木結構,由門廳、主廳、左右廊廡和廂房組成,佔地500多平方米。祠中尚保存明代海瑞手書的聯板及木匾等。1980年9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大埔城

位於仙遊縣園莊鎮鰲峰村。原稱「新安全莊」,又稱頂大埔城,俗稱鰲峰寨。始建於五代末。當時祖居這裡的陳洪進世族,為防禦山寇侵犯,用卵石依山壘築城牆,呈牛首形狀,前小後大,坐西向東。城垣高5米,深4米,長564米。雙面全部採集卵毛石砌築,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漿砌辦法。設有護城坡,護城坡內側是人行道,寬2米,以利於戰亂防禦時調動人員和運送器物。城門現只開3個,東門為主門,南北門為偏門,東門垣寬1.8米,高2.8米,長5米,門槽設在外側50公分處。城東向5公裡的下大埔城結構布局與此城大體相同,只是破舊矮小,牆垣僅2米高,無護城坡,城門無拱頂。

麟山宮

位於仙遊縣楓亭鎮麟山村,又稱保和堂。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始建,由主殿麟山宮、麟山書院、報功堂、崇德堂組成。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365平方米。龍柱和石獅為惠安縣清代著名石雕工藝師王成賜雕刻,廳堂兩廂有清代著名國畫家林肇棋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繪製的巨幅壁畫計19幅,木匾「麟山宮」、「麟山古洞」、「麟山書院」、「萬家生佛」等均為清代書法名家張琴書。屬省級文物單位,是仙遊歷史文化古蹟之一,也是莆田市南大門楓亭鎮著名的旅遊景點。(作者:蔡靜琦)

來源:仙遊在線/仙遊雜誌

仙遊在線3月14日播報

關注【仙遊在線】微信號:xy0594,閱讀今日更多精彩:

1、專題:仙遊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古厝明珠

2、仙遊美景:鳳山十八股頭 原始蒼莽之地

3、挖個坑把老公埋了,等到秋天…

4、有5條以上說明你開始老了,你佔了幾條?

5、邊跑山路邊車震,哥們兒你夠了!

6、一群性感美女跳的舞蹈,真心醉美……

7、健康 | 感冒藥盒上請看清這6個字,很危險!

          

主辦單位:《仙•遊》旅遊雜誌、漢和文化傳播

仙遊在線(xyzx.com)仙遊人自己的門戶網站!



相關焦點

  • 古厝文化 | 莆田仙遊:遠峰古厝裡的繽紛設計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龍華鎮貂峰村的華僑古厝,自掛上「僑胞之家」的牌子以後,數年裡頻頻迎來訪客。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紅磚古厝,以其靜謐沉穩的氣質、精緻復古的細節,引得一眾長時間生活在現代化鋼筋水泥中的人們發出驚嘆。從外觀上看,古厝左右對稱,除主門廳堂之外,左右各有三個開間。燕尾飛簷利落地向天空稍作延伸,形成簡潔的姿態。
  • 仙遊城隍廟專題
    自古以來,仙遊就有生意人每年於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後必到城隍廟焚香許願酬謝的習俗。城隍廟門口開店鋪生意尤為順利、興隆。在民間,每年債主收帳只收到農曆十二月十四日,餘下帳款若收不回,則不再催討,主動把債簿拿到城隍廟廟門前火爐中燒了,以示積陰德。城隍廟將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這天定為賑濟日。當天將集中整年的香火錢及善信男女酬謝許願財物(衣褲棉被),分贈給窮人。
  • 馬尾區舉辦《古厝文化》專題講座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州舉行,「守護古厝」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為深化對古厝文化保護以及世遺大會的思想認識,以新的理念和時代站位,領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福州古厝>序》的重要精神,引導離退休幹部進一步宣傳文化保護理念,講好福州故事,營造世遺氛圍,8月20日,馬尾區委老幹部局舉辦《古厝文化》專題講座,組織全區離退休幹部學習《<福州古厝>序》。
  • 仙遊很少見的「古厝餐廳」,佔地1500㎡,一秒穿越回20年前!
    在仙遊賴店溪埔村,有這樣一個獨樹一幟的古厝餐廳,與鋼筋水泥搭建起的繁華都市風格截然相反,這便是「瑞春別院」。沿著走廊走入後院,一座古厝宅院映入眼帘,院內檀香廟堂,嶙峋松石,每一處細節都盡顯禪意古韻。走在後院的林蔭小道,聞淡淡花香,看竹林搖曳、泉水涓涓,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心生喜悅,猶如置身仙境。老闆別具巧思地將古厝改造成私密性極高的包廂,木質桌椅、雕花屏風、水墨書畫....
  • 仙遊很少見的「古厝餐廳」,600㎡自帶庭院,堪稱仙遊版世外桃源!
    仙遊人就是喜歡慢生活,坐落在賴店溪埔村的瑞春別院,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和獨具匠心的設計,仙遊古厝,紅磚紅燈籠,到處彰顯著秘境古意!走進瑞春別院,第一眼就看到了古色古香的大門,碩大的牌匾式招牌十分顯眼,吃吃姐感覺好像一秒穿越回了20年前的鄉下古厝。
  • 那些記憶裡最美的古厝時光の翔安紅磚古厝
    她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紅磚古厝。圖/楊保衛提供      翔安區是大陸距離臺灣地區的金門島最近的地方,最短距離僅1800米。翔安的古厝,既是鄉親們自古以來的精神家園,也是海外遊子寄託鄉愁的地方。
  • 在楓亭、郊尾等地看仙遊民間的萬善老爺信仰文化
    ,而在仙遊的一些地方卻存在著穿清朝的官服,這一奇特的信仰來源於民間的萬善老爺信仰。不知道為何在仙遊竟然也有萬善爺的廟。  穿著清朝官服的俗神寥寥無幾,能夠成神估計萬善爺生前是個救世濟民的好人,而臺灣那邊的信仰能夠在仙遊落地生根,這說明了仙遊與臺灣的關係在以前是非常密切的。 這讓我想起了惠安崇武的解放軍廟,因為解放軍救了當地的人,而自己犧牲了,所以當地人立廟祭祀,感恩,念恩這是他們立廟的根本宗旨,希望這樣的優良傳統代代保持下去。
  • 鼓樓區全國首創「古厝長制」 推動古厝保護與發展共贏
    目前,鼓樓區首批34處區級以上古厝保護點掛牌,亮出古厝長身份,對古厝進行全方位保護,有關做法獲得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關注和專題報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古厝〉序》中強調,「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 福清東關寨 古厝成「網紅」
    逛古寨,走古道,觀古榕,國慶期間,福清一都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關寨,成為聚集人氣的「深山明珠」。 東關寨地處戴雲山脈最東邊,有著『東方第一寨』的美譽。其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何氏祖先為防範盜匪而聯合籌資建造的。
  • 民間故宮!一座百年古厝 666間住房
    厝內建築工藝精湛,布局講究,共有大小廳堂35間,住房666間,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建築古民居,素有「民間故宮」之稱。 張斌 攝圖為完成修復的閩清宏琳厝。 張斌 攝圖為歷經近4年的修復,百年古厝重放光彩。 張斌 攝圖為歷經近4年的修復,百年古厝重放光彩。 張斌 攝圖為歷經近4年的修復,百年古厝重放光彩。
  • 散文||仙遊 仙遊
    何氏九仙是民間流傳歷史最長、影響最廣的司夢神靈,是歷史上唯一被公認為全國性崇拜的夢神,其祈夢程式自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堪稱為研究我國祈夢文化的「活化石」。遊仙遊是應仙遊的何愛紅老師之約,我忽然產生一個想法,何老師會不會是何氏九仙的後人呢?
  • 又一莆仙民間文物被盜毀!三尺神明,怎可無敬畏之心?
    編輯:聞道 圖:網絡「近日,仙遊楓亭塔山公園內的文物古蹟又遭到了毀壞和偷盜,看著叫人心痛,自古在亂世,文物盜毀的消息才會不絕於耳,可這和平年代,這樣的消息似乎也不少。人心不古,而莆仙的民間古蹟文物分布各地,如何有效保護,讓文化傳承?
  • 福州市圖書館:線上活動 | 福州古厝專題知識競答
    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 ——福州古厝專題知識競答活動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 ——習近平《福州古厝》序活動說明活動主題:福州古厝專題知識競答活動參加對象:廣大讀者活動時間:8月13日-8月20日活動形式:關注並訪問圖書館微信推文或圖書館讀者公眾號,參加活動參賽規則1.點擊「我要參與」填寫手機號即可參與答題;2.每個活動,每位用戶只能參與一次;若完成指定任務可獲取更多參加機會
  • 鄉村古厝變「金厝」
    詹國兵攝(中經視覺) 綠水青山環繞,古厝層層疊疊……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東南部的巨口鄉,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這些古厝歷經時代變遷,顯得彌足珍貴。
  • 福州私藏這麼多「書香古厝」,你Pick誰?
    收到了社會各界單位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共收到古厝相關作品逾百份 修葺一新的李世甲故居 充分發揮鰲峰書院的文化傳播效應 弘揚閩都文化和書院文化 先後開展系列公益性文化專題講座
  • 留住鄉愁留住根——仙遊石蒼鄉官家村探秘
    在仙遊縣城的上官長垣茶研坊裡,官光平、官國根、官文憑、官金山等幾位莆田、仙遊的宗親已提前到達。長垣大師泡上自己研發的上等越南千年古樹茶,大家一邊聊著第二次工作會議後這半年來各地家族工作開展情況,一邊探討著當天的行程。據文憑宗親介紹,仙遊縣域內官氏宗主要集中在石蒼鄉石蒼村過山自然村和遊洋鎮興山村上宮自然村。大家決定當天就近去探訪這兩處官氏族人聚居的村落。
  • 走進開元寺,走進福州古厝!下周一,這場大型專題採風在此揚帆!
    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11月9日至1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
    不管是古意悠悠的呂塘、綠意盎然的大帽山、古樸嫻靜的烏山還是充滿兩岸元素的大嶝、小嶝,每一地的紅磚古厝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吸引了不少遊客。極具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已成為翔安的一張耀眼名片。  一張鄉土名片  十幾間古厝錯落有致,石階、林子上散落著斑駁的陽光,交融成一幅自然水墨畫。
  • 福清東關寨 古厝成「網紅」
    逛古寨,走古道,觀古榕,國慶期間,福清一都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關寨,成為聚集人氣的「深山明珠」。 東關寨地處戴雲山脈最東邊,有著『東方第一寨』的美譽。其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何氏祖先為防範盜匪而聯合籌資建造的。
  • 中家協傳統家具副秘書長:仙遊紅木產業有何前景
    (攝影:張力)  近年來,福建仙遊紅木家具產業發展迅速,現在已經成為當代古典家具製作重地之一。仙遊相較於其他紅木產業基地,有哪些優勢?仙遊需要解決的瓶頸和問題又有哪些?如果要進一步的提升,仙遊應該做些什麼?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委員會副秘書長鄧雪松對此地紅木家具產業發展進行了實地「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