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消得人憔悴?歷盡坎坷終不悔:劉禹錫詩《贈看花諸君子》讀後

2020-12-14 人文使者

文人嘴欠,吃盡苦頭,劉禹錫就是一個典型,因為寫詩得罪權貴,被一再發配流放,放逐地越來越偏僻,但他終是不改初心,一生顛沛流離,晚年才回到長安,後到洛陽,終其一生,留下美談。

這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就是那首惹禍上身的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詩裡用「桃千樹」映射他不滿的朝臣,當然沒有他的好果子吃,據《舊唐書》記載,由於此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劉禹錫從朗州回來,又被貶到更遠的連州。

劉禹錫畫像

這首詩本來寫京城看花,劉禹錫犯了文人的老毛病,寫詩連諷刺帶挖苦,還借物映射,犯了大忌,終被貶逐。詩句不難懂,這裡不贅言。

卻說這位老兄,過了14年再回京城,仍然不改初衷,接續前事,再寫下「不放棄不拋棄」的詩一首:「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就有點兒「犯二」了,不想前篇惹禍遭貶,還這麼「毫不妥協」,留給後世的倒是「贊」聲一片,但在當時可就不又要因言獲罪?

在歷史上確有不少像劉禹錫這樣的骨氣文人,但並非所有人都像劉禹錫還有一個不錯的晚年,或許更多的人很是落魄甚至不知所終,只是不見史書記載罷了。

寫到這裡還是要回到開頭,原本是不想選劉禹錫這兩首詩發議論,但又想亦可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說寫詩未必都是挑刺兒不摘花,也不必一概而論文人都是刺頭兒,應該做的是有一說一,實事求是,現在的民主社會言語自由多了,只是需要格外珍惜這話語權才是。

說到寫自媒體,大多數人還是奔著收益去的,犯規者也是緣於急功近利,加之平臺有對發言領域做限定,相信大家都會自知自重,珍惜應該並值得珍惜的平臺發言權。

詩意

再回到這兩首詩,筆者倒是很欣賞劉禹錫的幽默感,這是很難得的。從兩首詩的詩句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豁達和開朗,尤其是在經歷了那麼多坎坷挫折之後,依然保持自我並看淡世故,永葆純真,這是最令我景仰的,也促我反省和自信:古人能做到的,今人只能望而興嘆麼?不應該啊!是吧?

【唐代-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唐代-劉禹錫《再遊玄都觀絕句》: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相關焦點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詩是怎樣一種意境?
    這首詩是劉禹錫回贈好友白居易的酬唱之作,要想說清楚並理解其中的意境,不妨從劉禹錫的坎坷遭遇說起。一、少年得志 中年坎坷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有「詩豪」之稱。793年,劉禹錫21歲中了進士,在唐朝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之說,21歲及第可謂是少年得志了。
  • 白居易偶遇劉禹錫寫的詩,感慨萬分,嘆人生坎坷,讀完感同身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古時的文人們的交往方式倒是頗為雅致,那就是以詩交友,把自己寫的詩作贈送給朋友,互相合唱,即為"酬唱"。那時候的文人們如果有什麼心情感受,或者是有什麼話想對朋友說,是往往就會以寫詩的方式,讓詩來表達自己的心,也因此出現了詩詞中的一大分類,酬贈詩,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首詩。
  • 劉禹錫遇赦回京遊園,一首詩禍害八人再次被貶,樂極生悲可惡至極
    被貶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時時刻刻都夢想回到長安,經過多方求救終於如願,誰知樂極生悲,回到長安的柳宗元等人,卻因為一首《桃花詩》又再次獲罪,再貶柳州,落得個半生潦倒、怨恨到老的結局。而當初一起被貶的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等八人也因此重新被貶。
  • 詩豪劉禹錫的「豪」
    詩豪劉禹錫的「豪」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世稱「劉賓客」、「劉尚書」。白居易曾贊「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劉白唱和集解》)。此後劉禹錫在中國詩壇上就有了「詩豪」之譽。
  • 宋子偉丨鐵骨柔情劉禹錫
    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劉禹錫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在此被「懲戒」了近十年。
  • 衣帶漸寬,你究竟為誰消得人憔悴?
    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誰說,&34;的&34;,一定要是一個客觀存在的&34;呢?它可以是一個人、一段情,也可以是一份事業、一種責任,任何需要傾注感情、時間與精力的存在。我知道,你還是會追問:我究竟在為誰消得人憔悴?
  • 道是無晴卻有晴,一代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生於公元772年,唐朝著名詩人,和白居易共稱「劉白」。並被白居易稱讚為「詩豪」,意思指詩人中的豪傑、出眾者的意思。後人便也據此而稱之。劉禹錫,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詩文辭賦。在青年時代,可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較之其他詩人要幸運的多。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詩是怎樣一種意境?
    這首詩是劉禹錫回贈好友白居易的酬唱之作,要想說清楚並理解其中的意境,不妨從劉禹錫的坎坷遭遇說起。一、少年得志 中年坎坷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有「詩豪」之稱。793年,劉禹錫21歲中了進士,在唐朝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之說,21歲及第可謂是少年得志了。
  • 劉禹錫因一首詩被貶14年,返京後又寫了一首詩,這次是福是禍?
    第一次,將品讀唐詩的文章寫成了連續劇,只因為這位詩人實在不一般,他,就是劉禹錫!2月21日,讀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我既敬佩詩人的「直」,又悲憫詩人的「直」,寫了一篇文章《劉禹錫寫了一首詩,被貶謫十四年,你說冤不冤?》。
  • 唐代詩人劉禹錫性格樂觀,兩次題詩玄都觀: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是唐代的大詩人,因為性格樂觀,詩風豪邁,被人們稱為「詩豪」。劉禹錫的名句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還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都是詩風英爽,豪氣滿懷。
  • 劉禹錫罵人不帶髒字,寫詩戲弄人被降級,柳宗元:活該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其中的「戲贈」就知道要發飆了。公元805年,劉禹錫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運動,結果得罪權貴,降級為朗州司馬。在朗州整整待了10年,形勢好轉了,被召回京任職。回到長安時,他到玄都觀遊覽了一番,這首詩就是遊覽時所作。被貶10年,不容易啊,而今風雨過去,見到彩虹,忍不住要抒發一下東山再起的小得意。關鍵是,抒發就抒發唄,還要來個「戲贈」,這就麻煩了。結果怎麼樣呢?
  •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看劉禹錫如何在詩中表現其性格與精神力量
    前言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這是中唐劉禹錫排律中的最後兩句,寫這首詩的時候兩個人同時居住在洛陽,都已經是暮年了。這首詩是劉禹錫回贈好友白居易的酬唱之作,要想說清楚並理解其中的意境,不妨從劉禹錫的坎坷遭遇說起。
  • 讀一首詩劉禹錫《玄都觀桃花》,劉禹錫和玄都觀桃花的緣與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唐代: 劉禹錫《玄都觀桃花》人有盛衰,桃樹亦有盛衰。劉禹錫冥冥之中與玄都觀有著不解之緣,是其心系感懷之所。玄都觀中桃樹,則是其寄懷感興之物,一如桓溫之與其手植之柳。貞元二十一年,劉禹錫任屯田員外郎,風華正茂,春風得意。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正欲大有作為。然而天不遂人意,革新旋即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十年後,才被召回京師。因聽人說京城玄都觀有道士手植仙桃,桃花盛開,滿觀如紅霞,於是去玄都觀觀賞桃花。
  • 詩人劉禹錫的人生三起三落,而他又憑什麼被稱為詩豪呢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 玄都觀桃花唐 · 劉禹錫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從此詩看出他和柳宗元感情真執,思念之深,可惜柳宗元因為病痛折磨只活到47,一代文學家就此凋零了,讓人婉惜。
  • 劉禹錫: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這首詩名叫《西塞山懷古》,是劉禹錫赴夔州上任,途途經西塞山時,因觸景生情而寫。西塞山是古時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 「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想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來阻擋王濬的水軍。
  • 豪氣幹雲劉禹錫
    國畫中的劉禹錫。「詩豪」劉禹錫,與柳宗元交好,並稱「劉柳」,與白居易常相唱和,並稱「劉白」,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劉禹錫為詩,詩風清新,宛轉含蓄,善於吸取民歌精華,反映社會生活。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 不平則鳴——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陳可抒講座實錄)
    要把這句話講清楚,還要從劉禹錫的人來講起。昨天我們講了白居易,確實不太好講,因為白居易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無心」,更多的時候是要了解這個人、體會到這個人的狀態,才能更好地懂得他的詩。劉禹錫也類似,要了解其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其詩。好在,劉禹錫的性格比白居易要激烈得多,所以講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四):壯志難酬,初心未改
    歷經唐朝多任皇帝的劉禹錫也像那些燕子一樣,見證了唐朝的由興到衰,歷盡貶謫之苦,英雄仍無之用武之地,這首《烏衣巷》無不充滿詩人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萬千感慨。,觸景生情,寫了著名的《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 劉禹錫和他的兩首吟桃花詩
    劉禹錫(772-842)是唐代大文學家,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膾炙人口。在他的作品中,有兩首吟誦桃花的詩,都是遊玄都觀作的。
  • 劉禹錫: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十年後,劉禹錫奉召回京,同時回京的還有一同遭貶的柳宗元。然而,回京後,劉禹錫寫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又被有心人拿到皇上面前當做證據,文字不成獄,卻可以誅心。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這麼一首詩,怎麼成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