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為何常年缺席達沃斯
當40餘位國家首腦聚首達沃斯、賺足閃光燈和新聞頭條的時候,人們可能發現,世界第一強國的總統這次又沒來參與討論這個星球上最重要的一些問題。跟中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派出以政府首腦領銜的豪華代表團相比,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為首的參會陣容顯得相當「寒磣」。這似乎成了近十數年來的常態,除了柯林頓總統,小布希和歐巴馬都選擇了對達沃斯說「不」。達沃斯何辜,令美國冷面相對?
美總統缺席達沃斯
歐巴馬與達沃斯的關係「開局不順」。在2009年入主白宮數日後,當年的達沃斯就在大西洋(15.36, 0.11, 0.72%)對岸召開。攜大選勝利餘威的歐巴馬當時只派出了白宮高級顧問賈勒特為代表前往與會。跟賈勒特被認為「完全是套話」的演講相比,觀眾的吸引力完全被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時任俄羅斯總理普京的精彩演講所吸引。
到了次年,歐巴馬只派出了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和一位副國務卿「應付」達沃斯。到了2013年,歐巴馬政府方才開始提升規格,派出了以國務卿約翰·克裡為首的代表團,直至今年的三次達沃斯,這一規格延續下來。
不過,美國總統對達沃斯的「冷漠」由來已久。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更名為世界經濟論壇的時候,時任總統裡根多次參加達沃斯——但他只出現在屏幕上。
到了2000年,時任總統柯林頓成了首位親身出席達沃斯論壇的美國總統,其後他成了達沃斯的常客。但柯林頓之外,老布希和小布希從未出現在瑞士的這個小村莊。小布希派出的最高級別官員是財長蓋特納以及國務卿賴斯。
「撞車」還是不重視
「對於歐巴馬來說,他現在被國內眾多問題所困擾,而且忙著發表國情諮文,因而不參加也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宋偉說。
上一次國情諮文與達沃斯「撞車」是在2010年。在達沃斯於當年1月26日召開後的第二天,歐巴馬發表了國情諮文。
不過,「撞車」的說服力畢竟有限。雖然歐巴馬掌握不了達沃斯的召開時間,但何時發表國情諮文卻是可以控制的。宋偉強調,雖然有眾多在任領導人參與,但達沃斯仍屬於非政府性質,不可能起到達成一些有約束力協定的作用。
按照美國的外交傳統,外交行動一般都傾向於正式會晤,而達沃斯這一多邊論壇並不能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出來,派出高規格代表團只是去「高談闊論」,反而容易招致反對派和輿論批評。
這個可以從另一個事件得到印證。歐巴馬政府第一任國務卿希拉蕊極力倡導「公共外交」,每次出訪都要與當地環保主義者、女權主義者等會晤,但這卻遭到主張正式談判的白宮團隊的鄙視,被認為是希拉蕊未能長期執掌國務卿一職的一個原因。
與美國的冷漠相比,歐洲大國領導人幾乎是歷屆達沃斯的「座上賓」。自從2005年就任德國總理以來,默克爾幾乎「逢達沃斯必去」。
即使在2012年中美俄等國領導人均缺席的時候,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首相卡梅倫仍然堅持與會。當然,今年的達沃斯也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不在會場,但永遠「在場」
在美國常年缺席時,新興國家卻頻頻利用這一平臺發聲。2013年下半年,新興國家金融市場遭遇劇烈震蕩,幾個月後,巴西總統羅塞夫在達沃斯論壇上演講,試圖重振國際投資者信心。「新興國家發展仍充滿潛質,不應草率斷言它們在後危機時代失去活力」,羅塞夫稱。
「對於參與達沃斯的在任領導人來說,他們參會是要藉助這個國際平臺發出一些信號,表達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宋偉說。
作為第一大新興經濟體的中國對達沃斯尤為重視,截至今年,已有三位總理四次率隊與會,分別是1992年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2008年和2009年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今年的李克強總理。
此外,在溫家寶的倡議下,世界經濟論壇決定在中國召開「新領軍者年會」,每年夏季舉辦,迄今已經歷時八屆。
印度對達沃斯也頗為鍾情,每年派出的代表團規模都在中國的兩倍以上。
在達沃斯這一重量級多邊論壇上,美國的缺席和新興國家的活躍與世界權力格局的微妙變化暗自相合。
不過,即使美國總統常年沒有出現在達沃斯的會場,但從歷次會議主題來看,這個超級大國卻可能是達沃斯參與者們提及次數最多的國家。從次貸危機到華爾街金融海嘯,從美聯儲量化寬鬆的出臺到退出,從中東和平進程到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不是事件的當事者就是主導者。
總統不在會場,但美國卻總是「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