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品的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13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明清統治時期,朝廷中出現了六部九卿的說法。六部九卿指的是朝廷9個部門的長官,基本上都屬於朝廷重臣。六部很容易理解,分別是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九卿除了6部尚書以外,還有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和通政使。其實,六部尚書和左都御史,又被成為大七卿,明顯比大理寺卿、通政使高了半個檔次。那麼,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六部和都察院的權力劃分。在朝廷的六部中,吏部的權力最大,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和考核。禮部的任務最雜,教育、外交、禮儀等都屬於禮部的工作範圍。戶部負責財政、錢糧和賦稅,並不負責全國武官的管理和軍隊的調動。刑部屬於司法機構,主要負責治安和審判。工部的地位最低,但油水很大,負責城牆、宮殿、橋梁等修建工作。

其實從隋唐到宋元,六部尚書的地位和權力並不高。因為朝廷採用了三省六部制度,在六部之上,還有一大群宰相們輔政。到了明朝統治時期,由於皇權的加強,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並且斬殺了最後一位丞相胡維庸。六部開始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至於都察院,前身則是御史臺。朱元璋改組了傳統的御史臺以後,都察院橫空出世。

都察院的當家人為左都御史,此外還有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和13道御史,對應了明朝的13個行省。那麼,都察院的主要職權是什麼呢?請注意,都察院並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但負責監察、考核和監督。至於工作範圍,基本上不受限制。從大臣多娶了幾個小妾,到皇帝違規行為,都在都察院的監督範圍之內。在明朝統治時期,形成了著名的「科參」文化。

都察院屬於朝廷清流官員的大本營,都察院的官員基本上不怕打擊報復。如果某一位官員,報復了都察院的御史。第二天,幾百封彈劾奏摺能夠一起上報到內閣。在明朝統治時期,對都察院的工作範圍有明顯的規定:「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即使朝廷閣老、六部尚書,對彈劾也非常頭疼。

在明朝統治時期,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六部尚書的品級以上,都是正二品的高官。在清朝入關以後,繼續沿用都察院制度。左都御史的品級提升為從一品,仍舊和六部尚書平級。清朝對都察院的職權規定是:「凡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時條上,百官有奸貪汙績,亦得據實糾彈。」清朝對當家人左都御史的權力,也有明確的規定:「左都御史掌察核官常,參維綱紀。」

從表面來看,左都御史的權力不如六部尚書實在。因為六部尚書管理各個領域的工作,但左都御史管理比較虛。其實並不是這樣,按照現在的標準,都察院有點類似於紀檢和檢查部門,但比紀檢部門更加全面。例如朝廷對向各個地區派遣巡查御史,監督各地區的官員。如果有死刑案件,刑部審核、大理寺覆核的時候,都察院的官員負責監督,以免出現徇私舞弊的情況。

對於明朝時期的官員來說,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六部尚書一起,被稱為「大七卿。」比大理寺卿和通政使,明顯高了半個檔次。由此可見,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屬於同一個檔次。其實,六部也分三六九等。左都御史調任吏部或者禮部尚書,基本上屬於升官。因為吏部的權力最重,吏部尚書屬於天官老爺。禮部最清流,禮部尚書基本上都能入閣,最終成為閣老。

由於都察院屬於最清流的機構之一,如果調任刑部、工部尚書,基本上屬於降級,因為地位反而還不如之前。由於左都御史的權力非常大,地位類似於之前的御史中丞。因此,在明朝統治時期,左都御史被稱為大中丞。在明清統治時期,誰也不敢輕視左都御史。六部尚書如果與左都御史撕破臉皮,鹿死誰手還很難說,因為雙方的權力差距並不大。這個時候,就得看皇帝比較偏向誰了。

在明清時期,還形成了一個規矩。為了加強總督、巡撫對各地官員的考核權,總督和巡撫都有都察院的掛職頭銜。例如各地的總督,一般掛兵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至於巡撫大人,則掛禮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頭銜。總督和巡撫對各級官員,都擁有考核、監督的權力。請注意,在明朝時期都察院的官員中,凡是左開頭的,基本上都是都察院的正式官員。如果是右開頭的,基本上都是掛職頭銜。

無論什麼官員,還沒有人敢藐視都察院,都察院的名氣很大。哪怕是最低級的七品監察御史,其他地方官員也會恭恭敬敬的稱呼一聲「察院老爺。」當然,都察院並不是什麼都不怕,吏部怕都察院進行「科參,」都察院則怕吏部的「京察。」每逢六年,吏部都會進行一輪「京察,」可能會對都察院進行報復。例如把一部分監察御史,調往外地擔任知縣或者知州等等。

相關焦點

  • 從一品的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其實,六部尚書和左都御史,又被成為大七卿,明顯比大理寺卿、通政使高了半個檔次。那麼,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六部和都察院的權力劃分。在朝廷的六部中,吏部的權力最大,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和考核。禮部的任務最雜,教育、外交、禮儀等都屬於禮部的工作範圍。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數誰最憋屈?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常看清宮劇的朋友,對於孫嘉淦的名字並不陌生。孫嘉淦一生歷任國子監司業、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幹遍清廷的大部分單位,但是,到退休時卻身無餘財。為了不丟面兒,他讓僕人連夜買來十幾口厚重木箱,並親自動手裝滿了磚頭,木箱裝了幾大車後,便浩蕩啟程回家了。
  • 解讀:「都察院左都御史」是「從一品」待遇,權力大嗎?
    最高時是正一品,後來又調到正二品,到最後才確立為從一品。左都御史成為都察院的長官,右都御史則是總督的兼職。而要了解左都御史,就必須先清楚都察院是幹什麼的。跟唐宋時監察機構的不同,清朝都察院,對於皇帝本身沒有太大的限制,更多是對官員的監督。了解這一點,對於分析左都御史這一職位的作用,會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官員,都察院可以監察的範圍很大。
  • 解讀:「都察院左都御史」是「從一品」待遇,權力大嗎?
    左都御史這個官職,最早是在明朝時候產生的,專門用來行使監督權責。清朝也以這套制度實行監督。皇太極在關外的時候,就用它監督王公百官。不過,左都御史這個名字是到順治時期,入關後才確立的。它的官階,也經歷了多次變動。
  •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高?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又是誰大?
    宋朝的太師、丞相等屬於中央官職,而王爺一般屬於名義上的地方官職,他們誰的官位更高?開封府尹作為都城事務的管理者,六部尚書作為朝廷中管理地方事務的官員,他們誰的權力更大?我們知道,太師這一官職從商朝就已經設立了。商紂王時,箕子便被任命為太師。到了周朝,居功至偉的姜太公也被封為太師。
  • 「六部」、「七卿」中,誰的官職最大?左都御史又是個什麼官職?
    從表面上看,左都御史的職權有點「不實在」,似乎不如六部尚書大權在握。畢竟,六部尚書分管的是各領域最要緊的工作,而左都御史抓的比較寬泛。然而,實際情況卻大大超乎所有人的想像,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左都御史就像是現在的紀委書記,但他分管的事務又比紀委書記更全面。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的權力最大?
    三省六部制度始於隋唐。至明清,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已被內閣所取代,六部仍延續。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長官是尚書,副長官為左右侍郎。清代均是滿、漢各一人。以雍正八年規定:尚書從一品、侍郎從二品。
  • 宋朝的太師,王爺,丞相誰的權力大?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它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主要是授予位高權重的大臣,表示對大臣的籠絡和器重,屬於一種榮譽性質,其地位相當於我們今天某某大學的某某名譽教授、某某名譽董事長。六部尚書六部尚書是指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最高長官,主管本部的一切事務。在明代的時候,六部尚書的官階為正二品,到了清朝時為從一品。
  • 六部尚書和兩廣總督,誰的實權更大,哪個才是真正的「香餑餑」?
    宋朝並不啟用尚書這一職務,慢慢的淪為虛職。明朝開始朝廷設立六部,其中由尚書擔任各部的首腦——就此有了六部尚書。 尚書和總督那個職位是權力體現? 在官職品級上來講,尚書(從一品)大於總督(正二品)。級別上,六部尚書的級別比照總督,要高一些。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上,實權派更為佔優勢,所以總督一職由於軍權在握,比起尚書那是佔絕對優勢的。六部尚書,有兵、戶、刑、吏、禮、工這六部。
  • 清朝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誰的實權、品級更高一些?
    如果要說到清朝總督和清朝尚書的誰的權力更大一些,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清朝每個總督、每個尚書手中掌握的權力都是不一樣的。從實際掌握的權力上來說,很多地方總督的權力都是遠遠超過朝廷中央六部尚書權力的,除了兩個吏部尚書之外,我覺得其他十個尚書沒一個人的權力比得上地方總督。
  •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高?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又是誰大?
    宋朝的太師、丞相等屬於中央官職,而王爺一般屬於名義上的地方官職,他們誰的官位更高?開封府尹作為都城事務的管理者,六部尚書作為朝廷中管理地方事務的官員,他們誰的權力更大?我們知道,太師這一官職從商朝就已經設立了。商紂王時,箕子便被任命為太師。到了周朝,居功至偉的姜太公也被封為太師。
  • 一個三品的通政使,權力並不算大,如何對抗兵部尚書?
    在前幾天的文章中,小編先後和大家聊了六部尚書和大理寺卿的故事。其實在明清時期,六部尚書、大理寺卿、左都御史和通政使被稱為大九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通政使的權力。認真的說,在明朝的初期,通政使還是非常有權力的,幾乎能夠與六部尚書對抗。但是到了明朝的後期,內閣制度已經一家獨大。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很難嗎?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同時,大學士人數有限制,最多6人,通常有4人,多從左都御史、六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中進行挑選。就品級來說,能夠晉升為大學士的都是從一品。▲清朝官員劇照清代堂官採取滿漢雙軌制,六部尚書共12人,都察院左都御史2人,協辦大學士2人。看似升任大學士的機率比較合理,其實,能夠由從一品升任正一品的少之又少。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清朝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中央以「內閣」為最高權力中樞,「內閣」下轄「吏、禮、戶、刑、兵、工」六部;地方上分「省、府、縣」三級,以總督和巡撫為省一級最高軍政長官。
  • 清朝的六部尚書中,誰掌握的實權最大?
    皇太極準備聽從漢人大臣意見,效仿明朝,在清朝設立兵、禮、戶、工、戶、刑六部機構。這次制度本是為解決清朝舊體制下的種種弊端,但許多問題並未隨著新官製成立而解決,清朝初期的六部機構仍擺脫不了八旗制度影響,皇太極仍然不能將權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
  • 大清官員分九品十八級,想升到正一品,身體要好還得活得夠久
    在清代實行的就是滿漢雙軌制,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共有尚書12人,督察員左都御史2人,還有協辦大學士2人,共有16個人。 而且,清朝的一品官員和正一品官員的朝服是一樣的,頭上戴的也有事東珠紅寶石的頂子,文官用的也都是仙鶴補子,武官也用的都是麒麟補子。但是從官級上來說,從一品到正一品,卻不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做到一品官員之後,就是一輩子。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 宋朝的王爺、丞相、太師誰的官銜大?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六部尚書各掌其事,各司其職,開封府尹則是實打實的京城一把手了,這些職務裡面權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屬。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對掌大政。可見,宰相自北宋建立起便握有大權,到南宋中後期,更是成為統攝百官的全國最高行政長官,其權力之大,遠非其他官職可比。從宋孝宗起,宰相從從一品升為正一品,品秩與三公一樣,這也凸顯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 明清六部尚書都只是二品,那一品都是什麼官?
    以清朝官制來講一下品級:清朝官制共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制分文官、武官等,例如總督、巡撫、將軍、提督等。接下來為大家帶來品級為一品的中央、地方大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