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一方面是早期哥特教堂的裡程碑,一方面又保持了羅曼建築的一些特徵,同時由於漫長的建造歷史,又帶有哥特盛期之後輻射式哥特建築的特點,因此雨果將它稱作「一座過渡時期的建築」「所有教堂的綜合」。
王南
4月15日,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中,巴黎聖母院的尖塔轟然倒塌,建築的其他部分亦損毀嚴重。作為世界最知名的教堂之一,巴黎聖母院的火災「燎傷」了許多人。
為了早日重建尖塔,最近法國政府廣發英雄帖,開放了國際建築競圖,一時間圍繞新尖塔的建築樣式和風格的討論紛至沓來——
「新尖塔可以玻璃材質重建,與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相呼應。」
「應該是一個充滿綠意的屋頂,可供人穿梭其中。」
「我們現在不要以模仿的方式重建過去的形象,那會像是在羅浮宮展出《蒙娜·麗莎》的複製品。」
雖然人們對設計風格莫衷一是,但從網絡徵集的意見來看,更多的人傾向於復原,「聖母院是巴黎的指標性建築,是法國人的象徵,塔尖應以同樣材質,依原樣重建。」
然而,火災前的巴黎聖母院究竟是什麼樣呢?縱使曾有幸目睹它原本的模樣,大部分人恐怕對它的建築特徵並不了解。
「教堂皇后」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大教堂。哥德式大教堂是西方建築史的經典建築類型,其中法國的哥德式大教堂最負盛名、最具藝術成就。而在法國為數眾多的哥德式大教堂中,巴黎聖母院雖然不是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座,也不是藝術造詣最為卓絕的一座,但卻無疑是最為著名的一座,其原因有三:
一是巴黎聖母院坐落的希岱島是巴黎的中心,也就是說它處在法國心臟的位置上;二是巴黎聖母院在法國哥德式教堂的大家族中屬於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作為早期哥特教堂的經典傑作,承接了羅曼式建築與哥德式建築兩種重要的西方建築歷史風格;第三是,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把這座本已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提升到家喻戶曉的地步,足見文學藝術的重要力量,就像雨果在書中感嘆的一樣,「印刷術要消滅建築藝術」——意指印刷要代替建築的重要文化記錄功能。不過,巴黎聖母院這座偉大的建築並沒有被雨果的文學取代,倒是因為他不朽的著作而聲名更盛。二者可謂建築與文學相得益彰的典範,就像中國歷史上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嶽陽樓記》與嶽陽樓的關係一樣。
巴黎聖母院是眾多學者公認的早期哥特教堂中最完整和最經典的傑作。所謂的早期哥特教堂是相對於盛期哥特教堂而言的,後者的代表是法國的沙特爾大教堂、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等更加不可思議的巨構。
巴黎聖母院由大主教、來自蘇利的莫裡斯創建,可惜早期的建築師無從考證,從1163年開始興建,教堂主體工程大約在1345年完工,歷時182年之久。
1831年《巴黎聖母院》發表時,教堂已十分衰頹,雨果於是發起了一場籌集資金、恢復教堂的運動,重建工作於1841年開始,由歐仁·維奧萊-勒-杜克主持,23年後教堂終於恢復其壯麗景象。
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是「教堂皇后」,她可以作為哥德式教堂的經典教科書。
平面
首先來看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布局:原始的設計是典型的坐東朝西的拉丁十字布局,前所未有的高大正廳(拱頂高35米)兩側對稱分布著雙重側廊,與之相對應,唱詩堂部分也有雙重回廊環繞。唱詩堂東端是呈半圓形放射分布的10個扇形單元。由於13世紀的改造,在飛扶壁的墩柱間加建了一系列小禮拜堂,使得最終拉丁十字的橫軸——橫廳在平面上幾乎被完全淹沒——整個教堂平面呈現為前方後圓的一貫到底的形狀,不復是清晰的十字形布局,頗為可惜。也正因如此,巴黎聖母院從平面布局上呈現的整體感覺較為雄渾有力,是法國哥特大教堂中體形較為厚實的一座。
西立面
再來看最重要也是最為人所熟悉的西立面。聖母院的西立面是哥特教堂的經典之作,其基本構圖大致分作三段。
下段包括三座大拱門形成的一主、兩次三個入口,分別對應教堂內部的中廳和兩個側廊;拱門邊緣採取層層縮進的形式增加了透視和陰影效果,並且飾以密密麻麻向著拱頂升騰的雕像,極具動感;三座拱門的上方是佔滿整個立面寬度的國王廊,排列著28尊君王雕像,形成下段立面的簷口一般的橫向飾帶。
中段立面是整個立面的核心,包括巨大華美的圓形玫瑰窗和左右兩座拱窗(分別由兩個小拱窗和一個小圓窗構成),玫瑰窗使夕陽的光輝得以灑進整個中廳,而兩個拱窗則對應建築內部的高側廊和高側窗部分;中段的頂部是雕刻纖秀的透空的長廊,中部長廊後面就是中廳高聳的屋頂。整個立面的下段和中段形成一個完整的正方形,極為莊嚴沉穩。
立面的最上面一段是高聳的雙塔鐘樓,不過兩座鐘樓都是平頂的造型——法國眾多哥特大教堂原本皆設計了帶有聳入雲霄的尖頂的鐘樓,但大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沒能建完尖頂,而呈現為平頂的造型。
中廳與側廊
巴黎聖母院有著比早期哥特教堂都要宏大和高聳的中廳,中廳拱頂石的高度達到了115英尺(約35米)高,創造了震撼人心的室內空間效果——這一紀錄後來被沙特爾等大教堂不斷打破。
中廳的結構為早期哥特教堂慣用的「雙開間」單元:即每側三根柱子組成的兩個開間為一個基本單元,上部支撐著帶有6個頂面形成的肋拱拱頂,以此為單元不斷地重複。聖母院的中廳最為震撼人心的是柱子和側牆形成的強烈對比:柱子為巨大的圓形柱墩,上部支撐的牆體卻顯得極其輕薄、通透,最精彩的創造在於圓柱柱頭上升起的三個一組的極為纖細的束柱,它們毫無阻礙地從圓柱柱頭一直延伸到拱頂,第一次體現出純粹的、強烈的向上飛騰的線性力量與態勢——酷似從一株株巨大粗壯的樹幹上抽出的一條條柔美纖細的枝條……這是巴黎聖母院有別於其他所有哥特大教堂的最動人心魄的創造。
聖母院為雙重側廊布局,並且在13世紀的改建中連飛扶壁的墩柱之間也被建築填滿。中廳的內立面則最終被建成經典的三段式。19世紀恢復的一些部位如臨近十字交叉處的開間內,則更多體現了原始的設計意圖:立面分成四部分,頂部的大型高側窗原來分為一個圓形小窗和一個小一些的高側窗。
室內光線絕大多數來自西立面和橫廳的三大玫瑰窗以及環繞建築一周的高側窗,這些巨大窗戶擁有色彩斑斕、壯美瑰麗的彩色玻璃,遍繪宗教故事場景。陽光透過這些窗戶,變得神秘莫測、美不勝收,讓整個中廳瀰漫著神聖的天國色彩……
唱詩堂
唱詩堂位於中廳深處,中廳的高聳空間一方面把人的心靈向上方提升,一方面推動信眾和參觀者不由自主朝向深處的唱詩堂前行。唱詩堂背後巨大的十字架和聖母哀悼基督的雕像成為所有人的視覺中心和焦點,其背後襯著半圓形放射狀排列的小室,上方是沿圓弧形牆面展開的彩色玻璃窗,作為整個教堂中軸線優美的屏風和結束。
這座宏偉壯麗的教堂內部除了中廳、側廊、唱詩堂的空間以及彩色玻璃帶來的神秘光線之外,一些美麗的雕像包括石雕、木雕以及金屬雕刻把教堂裝點得愈加莊嚴。
飛扶壁
在羅曼式和早期哥特教堂中,中廳拱頂的側推力被高側廊以及高側廊開間之間的圓拱所抵消。大約在1180年時,建築師們開始意識到拱形扶壁可以被抬升到側廊和高側廊的屋頂之上,在一個更高的點給中廳以支撐。因為上升到屋頂之上這一空曠區域之內,這種結構被形象地稱作「飛扶壁」——它們飛躍側廊和高側廊的屋頂,「飛」抵中廳屋頂側面支撐中廳。
現在所知的最早飛扶壁即運用在巴黎聖母院(1180年),在聖母院中飛扶壁這一極具創造性的哥特建築結構主要作為高側廊橫向支撐之外的輔助支撐——後來在盛期哥特教堂中發展為主要支撐結構——儘管如此,這也是聖母院值得自豪的一項成就。
更重要的是,排列整齊、造型輕盈而富於動感的飛扶壁,為巴黎聖母院的外立面——特別是西立面以外的其他立面增添了豐富的表現力,尤其是半圓形的東部立面,呈弧形放射狀的飛扶壁格外挺拔有力。從塞納河上欣賞巴黎聖母院的側影,鐘塔和屋頂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固然為建築提供了優美的輪廓,但飛扶壁帶給建築的優美韻律則令人更加難忘。
鐘塔
經過上文的勾勒,我們可以看到巴黎聖母院作為哥特建築的經典,幾乎展現了哥特建築藝術表現力的方方面面。當然它最動人的部分,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說的:沿著它門廳兩側兩座幽暗的小型螺旋樓梯可以盤旋而上鐘塔,在那裡一切變得豁然開朗,可以俯瞰巴黎最美的景色——這是巴黎聖母院擁有的世間任何一座哥特教堂所不能擁有的寶藏!
鐘塔上富有魔幻色彩的造型各異的怪獸則是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修復時的大膽創造——儘管看似荒誕不經,卻很好地詮釋了「哥特」這個詞帶給人的無盡遐想,神秘、詭異、怪誕乃至於恐怖和離奇……這與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塑造的加西莫多這一形象不謀而合,富於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如果由鐘塔東望,清晰可辨聖母院的十字形平面,而在中廳與橫廳交匯的十字交點上,有一座高聳、纖細的美麗尖塔。許多文人都不吝對這座尖塔的讚美。雨果寫道:「這座小鐘樓的纖細和大膽不亞於旁邊聖禮拜堂的尖頂,它比旁邊的兩座鐘塔更加突出在天空下,挺拔、尖峭、剔透而且鐘聲洪亮。」而昂貝爾多·艾科則更富於想像力地描繪道:「有誰說過,這支『箭頭』是用來把巴黎懸在宇宙的最深處?」在這次大火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就是整個十字形屋頂和十字交匯處這座美麗的小尖塔全部灰飛煙滅,至為可惜。
巴黎聖母院一方面是早期哥特教堂的裡程碑,一方面又保持了羅曼建築的一些特徵,同時由於漫長的建造歷史,又帶有哥特盛期之後輻射式哥特建築的特點,因此雨果將它稱作「一座過渡時期的建築」「所有教堂的綜合」。除了豐富的歷史風格烙印之外,由於它位居巴黎乃至法國的心臟,因此成為法國建築文化的不朽象徵,正如雨果熱情讚頌的,「這座可敬的紀念性建築的每一面、每塊石頭,都不僅載入了我國的歷史,而且載入了科學史和藝術史。」
由衷希望這座偉大的教堂能夠得到精心修復,繼續持久地承載法蘭西的歷史和文化。
(作者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師)
來源:2019年5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