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巴黎聖母院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巴黎聖母院一方面是早期哥特教堂的裡程碑,一方面又保持了羅曼建築的一些特徵,同時由於漫長的建造歷史,又帶有哥特盛期之後輻射式哥特建築的特點,因此雨果將它稱作「一座過渡時期的建築」「所有教堂的綜合」。

王南

  4月15日,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中,巴黎聖母院的尖塔轟然倒塌,建築的其他部分亦損毀嚴重。作為世界最知名的教堂之一,巴黎聖母院的火災「燎傷」了許多人。

  為了早日重建尖塔,最近法國政府廣發英雄帖,開放了國際建築競圖,一時間圍繞新尖塔的建築樣式和風格的討論紛至沓來——

  「新尖塔可以玻璃材質重建,與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相呼應。」

  「應該是一個充滿綠意的屋頂,可供人穿梭其中。」

  「我們現在不要以模仿的方式重建過去的形象,那會像是在羅浮宮展出《蒙娜·麗莎》的複製品。」

  雖然人們對設計風格莫衷一是,但從網絡徵集的意見來看,更多的人傾向於復原,「聖母院是巴黎的指標性建築,是法國人的象徵,塔尖應以同樣材質,依原樣重建。」

  然而,火災前的巴黎聖母院究竟是什麼樣呢?縱使曾有幸目睹它原本的模樣,大部分人恐怕對它的建築特徵並不了解。

「教堂皇后」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大教堂。哥德式大教堂是西方建築史的經典建築類型,其中法國的哥德式大教堂最負盛名、最具藝術成就。而在法國為數眾多的哥德式大教堂中,巴黎聖母院雖然不是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座,也不是藝術造詣最為卓絕的一座,但卻無疑是最為著名的一座,其原因有三:

  一是巴黎聖母院坐落的希岱島是巴黎的中心,也就是說它處在法國心臟的位置上;二是巴黎聖母院在法國哥德式教堂的大家族中屬於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作為早期哥特教堂的經典傑作,承接了羅曼式建築與哥德式建築兩種重要的西方建築歷史風格;第三是,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把這座本已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提升到家喻戶曉的地步,足見文學藝術的重要力量,就像雨果在書中感嘆的一樣,「印刷術要消滅建築藝術」——意指印刷要代替建築的重要文化記錄功能。不過,巴黎聖母院這座偉大的建築並沒有被雨果的文學取代,倒是因為他不朽的著作而聲名更盛。二者可謂建築與文學相得益彰的典範,就像中國歷史上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嶽陽樓記》與嶽陽樓的關係一樣。

  巴黎聖母院是眾多學者公認的早期哥特教堂中最完整和最經典的傑作。所謂的早期哥特教堂是相對於盛期哥特教堂而言的,後者的代表是法國的沙特爾大教堂、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等更加不可思議的巨構。

  巴黎聖母院由大主教、來自蘇利的莫裡斯創建,可惜早期的建築師無從考證,從1163年開始興建,教堂主體工程大約在1345年完工,歷時182年之久。

  1831年《巴黎聖母院》發表時,教堂已十分衰頹,雨果於是發起了一場籌集資金、恢復教堂的運動,重建工作於1841年開始,由歐仁·維奧萊-勒-杜克主持,23年後教堂終於恢復其壯麗景象。

  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是「教堂皇后」,她可以作為哥德式教堂的經典教科書。

平面

  首先來看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布局:原始的設計是典型的坐東朝西的拉丁十字布局,前所未有的高大正廳(拱頂高35米)兩側對稱分布著雙重側廊,與之相對應,唱詩堂部分也有雙重回廊環繞。唱詩堂東端是呈半圓形放射分布的10個扇形單元。由於13世紀的改造,在飛扶壁的墩柱間加建了一系列小禮拜堂,使得最終拉丁十字的橫軸——橫廳在平面上幾乎被完全淹沒——整個教堂平面呈現為前方後圓的一貫到底的形狀,不復是清晰的十字形布局,頗為可惜。也正因如此,巴黎聖母院從平面布局上呈現的整體感覺較為雄渾有力,是法國哥特大教堂中體形較為厚實的一座。

西立面

  再來看最重要也是最為人所熟悉的西立面。聖母院的西立面是哥特教堂的經典之作,其基本構圖大致分作三段。

  下段包括三座大拱門形成的一主、兩次三個入口,分別對應教堂內部的中廳和兩個側廊;拱門邊緣採取層層縮進的形式增加了透視和陰影效果,並且飾以密密麻麻向著拱頂升騰的雕像,極具動感;三座拱門的上方是佔滿整個立面寬度的國王廊,排列著28尊君王雕像,形成下段立面的簷口一般的橫向飾帶。

  中段立面是整個立面的核心,包括巨大華美的圓形玫瑰窗和左右兩座拱窗(分別由兩個小拱窗和一個小圓窗構成),玫瑰窗使夕陽的光輝得以灑進整個中廳,而兩個拱窗則對應建築內部的高側廊和高側窗部分;中段的頂部是雕刻纖秀的透空的長廊,中部長廊後面就是中廳高聳的屋頂。整個立面的下段和中段形成一個完整的正方形,極為莊嚴沉穩。

  立面的最上面一段是高聳的雙塔鐘樓,不過兩座鐘樓都是平頂的造型——法國眾多哥特大教堂原本皆設計了帶有聳入雲霄的尖頂的鐘樓,但大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沒能建完尖頂,而呈現為平頂的造型。

中廳與側廊

  巴黎聖母院有著比早期哥特教堂都要宏大和高聳的中廳,中廳拱頂石的高度達到了115英尺(約35米)高,創造了震撼人心的室內空間效果——這一紀錄後來被沙特爾等大教堂不斷打破。

  中廳的結構為早期哥特教堂慣用的「雙開間」單元:即每側三根柱子組成的兩個開間為一個基本單元,上部支撐著帶有6個頂面形成的肋拱拱頂,以此為單元不斷地重複。聖母院的中廳最為震撼人心的是柱子和側牆形成的強烈對比:柱子為巨大的圓形柱墩,上部支撐的牆體卻顯得極其輕薄、通透,最精彩的創造在於圓柱柱頭上升起的三個一組的極為纖細的束柱,它們毫無阻礙地從圓柱柱頭一直延伸到拱頂,第一次體現出純粹的、強烈的向上飛騰的線性力量與態勢——酷似從一株株巨大粗壯的樹幹上抽出的一條條柔美纖細的枝條……這是巴黎聖母院有別於其他所有哥特大教堂的最動人心魄的創造。

  聖母院為雙重側廊布局,並且在13世紀的改建中連飛扶壁的墩柱之間也被建築填滿。中廳的內立面則最終被建成經典的三段式。19世紀恢復的一些部位如臨近十字交叉處的開間內,則更多體現了原始的設計意圖:立面分成四部分,頂部的大型高側窗原來分為一個圓形小窗和一個小一些的高側窗。

  室內光線絕大多數來自西立面和橫廳的三大玫瑰窗以及環繞建築一周的高側窗,這些巨大窗戶擁有色彩斑斕、壯美瑰麗的彩色玻璃,遍繪宗教故事場景。陽光透過這些窗戶,變得神秘莫測、美不勝收,讓整個中廳瀰漫著神聖的天國色彩……

唱詩堂

  唱詩堂位於中廳深處,中廳的高聳空間一方面把人的心靈向上方提升,一方面推動信眾和參觀者不由自主朝向深處的唱詩堂前行。唱詩堂背後巨大的十字架和聖母哀悼基督的雕像成為所有人的視覺中心和焦點,其背後襯著半圓形放射狀排列的小室,上方是沿圓弧形牆面展開的彩色玻璃窗,作為整個教堂中軸線優美的屏風和結束。

  這座宏偉壯麗的教堂內部除了中廳、側廊、唱詩堂的空間以及彩色玻璃帶來的神秘光線之外,一些美麗的雕像包括石雕、木雕以及金屬雕刻把教堂裝點得愈加莊嚴。

飛扶壁

  在羅曼式和早期哥特教堂中,中廳拱頂的側推力被高側廊以及高側廊開間之間的圓拱所抵消。大約在1180年時,建築師們開始意識到拱形扶壁可以被抬升到側廊和高側廊的屋頂之上,在一個更高的點給中廳以支撐。因為上升到屋頂之上這一空曠區域之內,這種結構被形象地稱作「飛扶壁」——它們飛躍側廊和高側廊的屋頂,「飛」抵中廳屋頂側面支撐中廳。

  現在所知的最早飛扶壁即運用在巴黎聖母院(1180年),在聖母院中飛扶壁這一極具創造性的哥特建築結構主要作為高側廊橫向支撐之外的輔助支撐——後來在盛期哥特教堂中發展為主要支撐結構——儘管如此,這也是聖母院值得自豪的一項成就。

  更重要的是,排列整齊、造型輕盈而富於動感的飛扶壁,為巴黎聖母院的外立面——特別是西立面以外的其他立面增添了豐富的表現力,尤其是半圓形的東部立面,呈弧形放射狀的飛扶壁格外挺拔有力。從塞納河上欣賞巴黎聖母院的側影,鐘塔和屋頂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固然為建築提供了優美的輪廓,但飛扶壁帶給建築的優美韻律則令人更加難忘。

鐘塔

  經過上文的勾勒,我們可以看到巴黎聖母院作為哥特建築的經典,幾乎展現了哥特建築藝術表現力的方方面面。當然它最動人的部分,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說的:沿著它門廳兩側兩座幽暗的小型螺旋樓梯可以盤旋而上鐘塔,在那裡一切變得豁然開朗,可以俯瞰巴黎最美的景色——這是巴黎聖母院擁有的世間任何一座哥特教堂所不能擁有的寶藏!

  鐘塔上富有魔幻色彩的造型各異的怪獸則是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修復時的大膽創造——儘管看似荒誕不經,卻很好地詮釋了「哥特」這個詞帶給人的無盡遐想,神秘、詭異、怪誕乃至於恐怖和離奇……這與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塑造的加西莫多這一形象不謀而合,富於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如果由鐘塔東望,清晰可辨聖母院的十字形平面,而在中廳與橫廳交匯的十字交點上,有一座高聳、纖細的美麗尖塔。許多文人都不吝對這座尖塔的讚美。雨果寫道:「這座小鐘樓的纖細和大膽不亞於旁邊聖禮拜堂的尖頂,它比旁邊的兩座鐘塔更加突出在天空下,挺拔、尖峭、剔透而且鐘聲洪亮。」而昂貝爾多·艾科則更富於想像力地描繪道:「有誰說過,這支『箭頭』是用來把巴黎懸在宇宙的最深處?」在這次大火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就是整個十字形屋頂和十字交匯處這座美麗的小尖塔全部灰飛煙滅,至為可惜。

  巴黎聖母院一方面是早期哥特教堂的裡程碑,一方面又保持了羅曼建築的一些特徵,同時由於漫長的建造歷史,又帶有哥特盛期之後輻射式哥特建築的特點,因此雨果將它稱作「一座過渡時期的建築」「所有教堂的綜合」。除了豐富的歷史風格烙印之外,由於它位居巴黎乃至法國的心臟,因此成為法國建築文化的不朽象徵,正如雨果熱情讚頌的,「這座可敬的紀念性建築的每一面、每塊石頭,都不僅載入了我國的歷史,而且載入了科學史和藝術史。」

  由衷希望這座偉大的教堂能夠得到精心修復,繼續持久地承載法蘭西的歷史和文化。

  (作者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師)

來源:2019年5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巴黎聖母院》有了崑劇版
    各種版本的《巴黎聖母院》 崑劇《鐘樓記》劇照昨晚,浙江崑劇團宣布,將聯合浙江婺劇團帶來一部新編的大型崑劇《鐘樓記》。 聽名字是古香古色的中國風,但卻是一部「法國血統」的名著改編作——耳熟能詳的文學經典、大文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
  • 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撰文 | 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巴黎聖母院?還是《巴黎聖母院》?對於大部分中國讀者來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先於真正的巴黎聖母院而存在於腦海之中的,無論是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還是美麗的艾絲美拉達,這些雨果筆下的經典人物形象,構成了許多人對巴黎的最初印象。
  • 巴黎聖母院被毀,《巴黎聖母院》典藏
    上面段落摘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這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運用強烈的對比,美與醜,善與惡,真實與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對現實中的聖母院大教堂進行的浪漫詩意描述,令讀者令世人對現實世界中的聖母院產生無限嚮往。這部小說,讓巴黎聖母主教座堂聞名於世界。
  • 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的相互造就
    在親臨巴黎聖母院瞻仰勝跡之前,翻譯家餘中先早已熟讀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同名著作,小說中雨果對巴黎和聖母院的描述給餘中先造成了揮之不去、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即便這般,當他第一次親眼見到巴黎聖母院的偉大建築奇觀時,還是被這首宛如巨石譜寫的交響樂深深地攝住了心靈。
  • 《巴黎聖母院》為何沒有消滅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表達過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書籍將要消滅建築」。不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世界文學》前主編餘中先看來,也恰恰是他的這部名著,最終證明了書籍和建築之間可以相互成就。
  • 巴黎聖母院,大火,與「無法被隱藏的熱情」
    2019年4月16日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火焰在聖母院塔樓持續燃燒到次日凌晨。各國人民對這場大火對巴黎聖母院造成的傷害表達了惋惜之情。微博、微信上的中國觀眾紛紛貼出自己與巴黎聖母院的合影,表示自己很幸運,在大火降臨之前去過了巴黎聖母院,同時表達哀悼,哀悼自己某段巴黎回憶的具象載體的消逝。沒去過的人則哀悼自己喪失了目睹完整的巴黎聖母院的可能性。
  • 巴黎聖母院大火已滅,但失去的歷史難回
    巴黎燒了。法國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6點30分左右,巴黎最具標誌性的歷史建築巴黎聖母院突遭大火。據《紐約時報》報導,當天下午最後一批遊客正要進入參觀教堂,巴黎聖母院卻突然關閉大門,且未作任何解釋。隨後,人們就看到熊熊烈火和滾滾濃煙直衝天際。
  • 巴黎聖母院燒毀了,「駝背的巴黎聖母院」還在的!
    【北京時間16日00:30(當地時間15日下午6:30),巴黎聖母院突然起火】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火遍朋友圈的這句詩歌美的有些感傷,就像華麗的阿房宮在一把火中消失殆盡,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想像和遺憾。
  • 悅讀| 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但《巴黎聖母院》永在!
    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8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遭焚毀,這是全人類的不幸。「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那個單詞不知巴黎聖母院大火之後,是否還留在教堂的牆角上。5分鐘了解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斯德島的東南端。斯德島被譽為巴黎的頭腦和心臟,是宮廷、司法和宗教的中心。
  •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作者:張華兆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灼燒了塞納河畔的西方文明巴黎聖母院在燃燒東方的我們也為之流淚悲哉,文物之殤巴西博物館的大火灼傷了的文物界還沒有康復巴黎聖母院的塔尖轟然倒塌
  • 巴黎聖母院的遺蹟
    >聖母院,[一]是中世紀天主教 大教堂的西岱島在巴黎第四區。[7]使巴黎聖母院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器官之一及其巨大的教堂鐘聲。[8]大教堂的建造始於主教莫裡斯·德·蘇利(Bishop Maurice de Sully)於1160年,到1260年已基本完成,儘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對其進行了頻繁的修改。在1790年代,巴黎聖母院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褻瀆;它的許多宗教意象都被破壞或摧毀。
  • 我與《巴黎聖母院》
    1963年,周恩來總理與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演職人員合影,二排左五為母親蔣祖慧,右四為茅盾。我是1976年出生的,我母親在1963年就獨立完成了大型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的編導工作。我還看過《巴黎聖母院》的很多劇照,一邊想像著演員們當時的樣子。母親常給我講《巴黎聖母院》的故事,告訴我艾絲美拉達的善良……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她說到雨果在聖母院裡看到一個手刻的詞——「命運」時的樣子:右手上下比畫著,眼神仿佛陷入回憶,一臉的嚴肅,好像在想什麼事關前途的大事。
  • 心中的巴黎聖母院
    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築損毀嚴重。著火位置位於聖母院頂部塔樓,大火迅速將聖母院塔樓的尖頂吞噬。很快,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這可是筆者年少時就在心中種下「神聖」二字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啊!當找到更多的消息證明這則消息的確是真實的,而不是出於什麼流言造謠中傷,筆者心中忽然就有種說不清的滋味了。
  • 有課│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我很高興在這給大家講巴黎聖母院和《巴黎聖母院》,從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到真正的巴黎聖母院,這是我走過的第一步,因為我去法國看到巴黎聖母院之前已經讀了漢譯的小說譯本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的漢譯本。對我來說是先有小說,再有建築,對我個人來說,確實是這樣。沒有看到巴黎聖母院的時候腦子裡的印象就是雨果的那部小說,給我一種想像,一種固定的形象,可以說揮之不去。
  • 不朽的《巴黎聖母院》
    原標題:不朽的《巴黎聖母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天下樓閣萬千,王勃選擇了滕王閣。   「首先要談談聖母院的門臉兒,建築史上再也沒有比這更為絢麗的篇章了。」瑰瑋的教堂萬千,雨果選擇了巴黎聖母院。   文章與建築的緣分,就在字裡行間悄然展開,不被時光所衝淡,不被災害所侵擾。
  • 劫後重生- 拯救巴黎聖母院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2019年4月15日凌晨2:05,隨著濃煙和火焰吞噬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 巴黎聖母院&協和廣場
    巴黎 聖母院是一座哥德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 巴黎 的象徵。它矗立在塞納河畔,位於整個 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該教堂以其哥德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
  • 最美建築:巴黎聖母院
    前段時間巴黎聖母院著火事件在網上引起很多爭論,今天就帶你們領略一下巴黎聖母院的風採。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巴黎聖母院這個建築屬於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是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巴黎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近6時左右,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失火區域集中在教堂中後庭正在施工修復的部分,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後巴黎聖母院的所有木製框架都在燃燒。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
    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楊舒怡有「法國國寶」之稱的巴黎聖母院15日晚突發大火,尖塔倒塌、屋頂坍陷,消防隊員正在加緊搶救館藏藝術品。經過消防隊員奮力撲救,法國文豪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描述的兩座鐘樓總算得以保住。巴黎消防部門負責人讓-克勞德·加萊15日23時許告訴媒體記者,「我們保住了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後續主要任務是給建築物內部降溫,預計全過程至少持續數小時。截至16日3時許,明火大致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