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是最能代表古都南京歷史文化底蘊的一張城市名片。12月24日,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在夫子廟景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新修訂的《南京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條例》進行解讀,《條例》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
立法「護航」夫子廟景區,獲商務部點讚
此前,2009年制定的《南京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條例》,為保護和規範風景區建設管理、合理開發和利用風景名勝資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近10年的發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規劃範圍、發展定位、遊客接待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2019年,夫子廟景區的遊客接待量已超過5000萬人次,在「全國十強景區」評選中名列第二。
今年7月,國家商務部還在這裡召開了「全國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現場會」,夫子廟成為首批「全國示範步行街」,驗收得分全國第一。這其中,地方立法「護航」夫子廟景區,成為商務部點讚的45條創建經驗做法之一。
隨著風光帶的不斷發展,景區商業氣息過濃、業態管控乏力、經營內容和手段同質化明顯、執法效率不高、文旅商融合不足等問題逐步暴露,與夫子廟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及秦淮風光帶的整體定位也越來越不協調。
「面對文與商的碰撞、新與舊的對比、品質提升與發展瓶頸的矛盾,必須依法強化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為景區依法治理、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法律支撐,法規的修訂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環境資源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一級巡視員陳雷告訴記者。
為此,市人大常委會把修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條例列入年度工作計劃。陳雷介紹,立法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專題徵求生態資源、文化旅遊、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圍繞綜合執法權、特許經營、業態管控、法律責任等10方面難題,有計劃、分階段地逐個破解。
「秦淮燈會」「夫子廟小吃」等是《條例》重點保護對象
修訂後的《條例》共七章六十四條。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級巡視員夏德智介紹,按照市委提出的「講好秦淮故事,展現秦淮韻味、打造城市名片」總要求,對原條例文本進行了全篇梳理,提升立法層次。
《條例》將風景名勝資源保護放在首要地位,加大保護力度,列入保護對象的不僅包括街區內的名勝資源、古樹名木,也包括金陵琴派、南京剪紙、秦淮燈會、南京白局、夫子廟小吃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歷史地名、歷史掌故等。同時設立風景名勝區保護資金,將用於對風貌建築的保護、修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注重保護性利用、突出文旅深度融合是《條例》的另一大亮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條例》注重促進老街區的改造升級和消費創新,明確重點發展博物館展覽、觀光旅遊、娛樂休閒、民宿民居、餐飲購物等文化產業和旅遊配套服務,鼓勵在保持建築原有格局和風貌基礎上,提供體驗式居住、特色手工、展示陳列、旅遊體驗等服務。
《條例》同時明確要求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力度,發展文化和旅遊相結合的創意產業;統籌規劃、建設、改造小餐飲集中場所和街區,保護註冊「秦淮小吃」集體商標和規範小吃產業,挖掘小吃文化內涵、發展夜間經濟。
劃定禁菸、禁釣區域,禁止高亮度照明
在提升景區品質方面,《條例》明確了劃定禁菸、禁釣區域等措施,強調風景區禁止高亮度照明,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舒適的遊覽環境。
在提升服務質量方面,不僅規定市區兩級政府應當完善通達風景名勝區的路標路牌、交通標識和指示系統,保障交通樞紐、地標性商業、文體旅遊設施之間交通指示清晰明確,還要求通過加強智慧景區建設,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做好客流疏導、智慧停車等景區管理工作,提高旅遊服務標準化、智能化水平。
秦淮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明來表示,《條例》的頒布,關鍵在於執行和落實,這樣才能對景區的健康、繁榮、有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全面推動《條例》的宣傳貫徹實施,秦淮區人大將通過全面開展普法宣傳、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邀請代表參與《條例》的視察和專題調研,確保各項規定落到實處。
「根據『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要求,我們將做好執法部門、景區商戶等多層次的培訓。」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管委會主任金寶強告訴記者,他們將利用多個平臺做好線上線下宣傳,使商戶和管委會形成合力,為景區的規範化管理助力。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