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風景區,火山疊翠、秀水環繞、草林茂密。近年來,五大連池風景區全面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加強河湖和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引得各種鳥類到此棲息,成為鳥類的樂園。五大連池風景區的攝影愛好者們跟隨季節的變化和鳥類的遷徙特點,他們手持長焦鏡頭,在距離三五百米以上,抓拍到許多美麗珍貴的畫面。他們也由愛拍變成愛鳥,成為保護鳥類的志願者。王雲生愛拍鳥,為了抓拍到體型較小的翠鳥啄魚瞬間的畫面,在藥泉湖邊樹叢中用草搭建掩體蹲守半月,還餵養了兩隻被遺棄的幼鳥長大後放飛。正是有這些拍鳥、愛鳥的人的天天的奔波,不給個別捕鳥不法分子留一點機會,可以讓鳥兒在五大連池風景區自在的生活,自由的飛翔。
白 鷺 黃寶印 攝
白鷺,中型涉禽,屬於鷺科白鷺屬。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和雪鷺體羽皆是全白,通稱白鷺。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飾羽全有。習性:喜稻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進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
白 鷺 黃寶印 攝
蒼 鷺 黃寶印 攝
蒼鷺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溼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
蒼 鷺 王雲生 攝
蒼 鷺 黃寶印 攝
蒼 鷺 黃寶印 攝
蒼 鷺 黃寶印 攝
蒼 鷺 黃寶印 攝
琵 琶 鷺 黃寶印 攝
琵琶鷺,屬於䴉科,大型涉禽。全長85釐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遊和華南一帶越冬,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琵 琶 鷺 楊 錄 攝
琵 琶 鷺 楊 錄 攝
草 鷺 戴 春 攝
草鷺是大、中型涉禽,體形呈紡錘形,額和頭頂藍黑色,枕部有兩枚灰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於頭後,狀如辮子,胸前有飾羽。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沼澤、水庫和水塘岸邊及其淺水處,特別是生長有大片蘆葦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為喜歡。主要以小魚、蛙、甲殼類、蜥蜴、蝗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壽命25年。分布於中國,印度,伊朗,歐洲南部,非洲及馬達加斯加島等地。
牛 背 鷺 戴 春 攝
牛背鷺體較肥胖,喙和頸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頭和頸橙黃色,前頸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髮狀的橙黃色長形飾羽,冬羽通體全白色,個別頭頂綴有黃色,無髮絲狀飾羽。是唯一不食魚而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也捕食蜘蛛、黃鱔、螞蟥和蛙等其他小動物。其與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關係,常跟隨在家畜後捕食被家畜從水草中驚飛的昆蟲,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營巢於樹上或竹林上。每窩產卵4~9枚,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分布於全球溫帶地區,中國見於長江以南各省,是波札那的國鳥。
東方白鸛 戴 春 攝
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常在沼澤、溼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主要分布於俄羅斯的東南部,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
雉 雞 王雲生 攝
雉雞:共有31個亞種。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鳥羽色華麗,分布在中國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棲息於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
雉 雞 楊 錄 攝雉 雞 黃寶印 攝
翠 鳥 王雲生 攝
翠鳥屬(學名:Alcedo)的鳥類,屬中型水鳥。自額至枕藍黑色,密雜以翠藍橫斑,背部輝翠藍色,腹部慄棕色;頭頂有淺色橫斑;嘴和腳均赤紅色。從遠處看很象啄木鳥。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藍發亮,因而通稱翠鳥。食物以魚類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共15種,48個亞種,廣布世界各地。中國主要分布於中部和南部,為留鳥。中國有3種:斑頭翠鳥、藍耳翠鳥和普通翠鳥,最後一種常見,分布也廣。
翠 鳥 王雲生 攝
翠 鳥 楊 錄 攝
翠 鳥 黃寶印 攝
白 枕 鶴 戴 春 攝
白枕鶴體形與丹頂鶴相似,略小於丹頂鶴,而大於白頭鶴。上體為石板灰色。尾羽為暗灰色,末端具有寬闊的黑色橫斑。取食時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撥開表層土壤,然後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種子和根莖,邊走邊啄食。該鳥為稀有的觀賞鳥類,主要繁殖在黑龍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廣大地區,冬天部分遷徙到江蘇、安徽、江西等省的溼地越冬。白枕鶴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珍禽。
白 枕 鶴 戴 春 攝
白 枕 鶴 戴 春 攝
白 枕 鶴 黃寶印 攝
丹頂鶴 黃寶印 攝
丹頂鶴是鶴類中的一種,大型涉禽,體長120~160釐米。頸、腳較長,通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腳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和腳黑色,頭頂紅色,其餘全為白色;常成對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動。主要以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球莖和果實為食。分布於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中國已經建立的以保護丹頂鶴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已經超過18個,使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丹頂鶴 黃寶印 攝
丹頂鶴 黃寶印 攝
鴛 鴦 楊 錄 攝
鴛鴦,又名烏仁哈欽、官鴨、匹鳥、鄧木鳥,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鳥類。鴛指雄鳥,鴦指雌鳥。鴛鴦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雁形目鴨科鴛鴦屬,英文名為「Mandarin Duck」(即「中國官鴨」)。
鴛 鴦 楊 錄 攝
鴛 鴦 王雲生 攝
白 天 鵝 黃寶印 攝 (2012年)
白天鵝,學名大天鵝,別名黃嘴天鵝,隸屬脊椎動物門雁行目鴨科雁亞科天鵝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易危物種。白天鵝是一種候鳥,主要生活在多蘆葦的湖泊、水庫和池塘中。棲息於西伯利亞的白天鵝為了避寒,在氣候轉冷之際,遷徙至中國南方各地越冬,等到明年春暖花開的4月才又陸續返回故鄉,夏季多在中國東北、內蒙古、新疆一帶繁殖。
鳳頭麥雞 黃寶印 攝
鳳頭麥雞:中型涉禽,體長29-34釐米。頭頂具細長而稍向前彎的黑色冠羽,像突出於頭頂的角,甚為醒目。棲息地通常在溼地、水塘、水渠,沼澤等,有時也遠離水域,如農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區。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
長腳鷸 王雲生 攝
長腳鷸高挑、修長(37釐米)的黑白色涉禽。特徵為細長的嘴黑色,兩翼黑,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頸背具黑色斑塊。幼鳥褐色較濃,頭頂及頸背沾灰。喜沿海淺水及淡水沼澤地,黑翅長腳鷸春季於4月初至5月初遷來北方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離開北方繁殖地往南遷徙。常成群遷徙。
長腳鷸 白曉明 攝
鸊 鵜(piti) 王雲生 攝
鸊鵜是一類水鳥,共有6屬22種53個亞種,羽毛鬆軟如絲,頭部有時具羽冠或皺領;嘴細直而尖;翅短圓,尾羽均為短小絨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骨側扁,前趾各具瓣狀蹼。與潛鳥科的主要區別是腳趾上具瓣蹼。翅膀短,能飛卻不善飛,因而不是迫不得已它很少起飛。突然受到驚嚇時可以躍離水面起飛,但飛得很低,幾乎貼著水面。冬季棲息於溪流,夏季到湖沼中繁殖,主要以小魚、蝦、昆蟲等為主。早成性。繁殖於淡水湖泊。在水面以枝、葉等築浮巢,每窩產卵6-7枚。鸊鷉分布廣泛,除兩極和大洋中的島嶼外,幾乎遍及全球。
鸊 鵜(piti) 王雲生 攝
鸊 鵜(piti) 楊 錄 攝
鸊 鵜(piti) 楊 錄 攝
鸊 鵜(piti) 黃寶印 攝
大 雁 黃寶印 攝
大雁屬鳥綱,鴨科,是雁亞科各種類的通稱。一種大型遊禽,體型流線型。嘴寬而厚,嘴甲比較寬闊,齧緣有較鈍的櫛狀突起。成雁體重5~6千克,大的可達12千克。大雁尾部下方成流線型向上,雌雄羽色相似,多數呈淡灰褐色,有斑紋。大雁群居水邊,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雁在周圍專門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主食嫩葉、細根、種子,間或啄食農田穀物。每年春分後飛回北方繁殖,寒露後飛往南方越冬。中國常見的有鴻雁、灰雁、豆雁、白額雁等。雁隊成6隻,或以6隻的倍數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是一些大雁群的聚合體。
大 雁 黃寶印 攝
大 雁 黃寶印 攝
大 雁 楊 錄 攝
野 鴨 黃寶印 攝
野鴨屬鳥綱、雁形目、鴨科;其數量非常多,是多種野生鴨類的通俗名稱,有十餘個種類。野鴨能進行長途的遷徙飛行,最高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時速110公裡。雌野鴨體型較小,體長50~56釐米,體重約1千克;雛野鴨全身為黑灰色絨羽,臉、肩、背和腹有淡黃色絨羽相間,喙和腳灰色,趾爪黃色。狹義的野鴨係指綠頭鴨,別名為大綠頭、大紅腿鴨、大麻鴨等,是最常見的大型野鴨、也是除番鴨以外的所有家鴨的祖先,是開展人工馴養的主要對象。
秋沙鴨 黃寶印 攝
野 鴨 黃寶印 攝
野 鴨 黃寶印 攝
綠 翅 鴨 楊 錄 攝
青頭淺鴨 楊 錄 攝
青頭潛鴨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雄鳥頭和頸黑色,並具綠色光澤,眼白色。上體黑褐色,下背和兩肩雜以褐色蟲蠹狀斑,腹部白色,與胸部慄色截然分開,並向上擴展到兩脅前面,下腹雜有褐斑;兩肋、淡慄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鳥體羽純褐色。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2015年3月,全球僅存500隻不到的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成都平原現身。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香港、印度、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保護等級: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瀕危(EN)。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鶇 鳥 楊 錄 攝
鶇鳥是中小型鳴禽,叫聲清脆,體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異,多在地面棲息,善於奔跑,但也善於飛行及樹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鉤,善於鳴叫。鶇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約有47屬316種,我國約18屬80種。
白骨頂雞 黃寶印 攝
白骨頂雞屬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數尾下覆羽有白色,兩性相似。棲息於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積靜水或近海的水域。善遊泳,能潛水捕食小魚和水草,遊泳時尾部下垂,頭前後擺動,遇有敵害能較長時間潛水。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葉、根、莖為主,也吃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等。在中國分布甚廣,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黑 頭 鷗 楊 錄 攝
黑頭鷗頭呈暗色,腿深紅色,通常在田野裡尋食,主要食物是昆蟲。冬季仍能跳入海中捕魚。鷗,鷗科動物,形色像白鴿或小白雞,性兇猛,長腿長嘴,腳趾間有蹼,善遊水。喜成群飛翔,三月份產卵。生活在海邊的稱海鷗,生活在湖邊或江邊的稱江鷗。
江 鷗 楊 錄 攝
烏 林 鴞 楊 錄 攝
烏林鴞:是鴟鴞科、林鴞屬的鳥類。烏林鴞為大型鴞類,體長56-65cm,頭大,無耳簇羽,面盤顯著,呈圓形,淡灰色,其上被有同心的暗色圓環和新月形白斑。上體暗灰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點;下體白色或灰白色,具寬闊的褐色縱紋。烏林鴞主要棲息於原始針葉林和以落葉松、白樺、山楊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飛翔迅速無聲,主要以齧齒動物為食,也吃小鳥和中型鳥類,如雞類等。 烏林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啄木鳥 黃寶印 攝
啄木鳥是著名的森林益鳥,除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如天牛幼蟲等以外,其鑿木的痕跡可作為森林衛生採伐的指示劑。它是常見的留鳥,在我國分布較廣的種類有綠啄木鳥和斑啄木鳥。它們覓食天牛、吉丁蟲、透翅蛾、蝽蟲等有害蟲,每天能吃掉1500條左右。
啄木鳥 白曉明 攝
金眶鴴 白曉明 攝
金眶鴴是一種小型鴴科鳥,全長約16釐米,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圈,眼後白斑向後延伸至頭頂相連。單個或成對活動,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並伴隨著一種單調而細弱的叫聲。常棲息於湖泊沿岸、河灘或水稻田邊。以昆蟲為主食,兼食植物種子、蠕蟲等。候鳥,在非洲過冬,其它時候則在歐洲和亞洲西部棲息繁殖。
朱頂雀 白曉明 攝
朱頂雀又名朱頂。屬雀行目、雀科。見於我國的有黃嘴朱頂雀、赤胸朱頂雀、白腰朱頂雀、極北朱頂雀四種,它們都在北方繁殖,秋冬逐漸南遷。
太平鳥 白曉明 攝
太平鳥為鳥綱太平鳥科的鳥類。體長18釐米,翼展34-35釐米,體重40-64克,壽命13年。屬小型鳴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灰褐色,頭部色深呈慄褐色,頭頂有一細長呈簇狀的羽冠,一條黑色貫眼紋從嘴基經眼到後枕,位於羽冠兩側,在慄褐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頦、喉黑色。翅具白色翼斑。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楊樺林中。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近百隻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樺木、薔薇、忍冬、衛茅、鼠李等植物果實、種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體態優美、鳴聲清柔,為冬季園林內的觀賞鳥類。
太平鳥 白曉明 攝
灰頭鵐 黃寶印 攝
灰頭鵐:屬小型鳴禽。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廣泛活動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區,生活於山區的河谷溪流,平原灌叢和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環境中,常常結成小群活動,但是在繁殖季節回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布於中國,俄羅斯,日本,朝鮮,緬甸,尼泊爾和印度。
紅脅藍尾鴝 王雲生 攝
紅脅藍尾鴝:俗名藍點岡子、藍尾巴根子、藍尾傑、藍尾歐鴝。體型略小而喉白的鴝。特徵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雌鳥與雌性藍歌鴝的區別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線,而非喉全白,兩脅橘黃而非皮黃。
紅脅藍尾鴝 黃寶印 攝
葦 鶯 白曉明 攝
大葦鶯,俗稱大葦扎、葦串兒及蘆蟈蟈。背羽棕褐色,具淡黃色眉紋,下體淡白色,胸部有不明顯的灰褐色的縱紋。它們是葦塘及水窪地附近的典型優勢種,也到附近的小樹、灌木及草叢中活動。鳴聲高而響亮,常被人誤認為是青蛙叫。
伯勞鳥 白曉明 攝
伯勞鳥為我國北方常見的一種大型伯勞,體型大小與棕背伯勞近似,通體以灰褐色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側羽毛鮮白色,很容易識別。它不在我國繁殖,但在春、秋季節沿我國北方各省遷徙,並有少數個體在我國越冬。性格兇猛,善捕食鼠類、蜥蜴以及小型鳥類等。
伯勞鳥 楊 錄 攝
松 雀 白曉明 攝
松雀:體大而尾長的雀。嘴厚而帶鉤,兩道明顯白色翼斑與近黑的翼成對比。成年雄鳥深粉紅色,具別致的臉部灰色圖紋。成年雌鳥似雄鳥但橄欖綠色取代粉紅色。松雀主要以松籽為食,冬季成群取食漿果和種子。松雀生活在我國黑龍江、吉林等地的高山針葉樹林中,冬天常常結成小群到山下,它們對人不太懼怕。
繡 眼 鳥 白曉明 攝
繡眼鳥是雀形目繡眼鳥科80∼85種鳥類的通稱。彼此相像,因此將約60種都歸在繡眼鳥屬(Zosterops)內。
黃 喉 鵐 白曉明 攝
黃喉鵐: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5cm。喙為圓錐形,雄鳥有一短而豎直的黑色羽冠,眉紋自額至枕側長而寬闊,前段為黃白色、後段為鮮黃色。背慄紅色或暗慄色,頦黑色,上喉黃色,下喉白色,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羽色較淡,頭部黑色轉為褐色,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顯或消失。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布於俄羅斯、朝鮮、日本和中國等地。
山 雀 白曉明 攝
山雀是體型較麻雀纖細的食蟲鳥類,常見於平原、丘陵、盆地等,在山地林區數量猶較平原地區的數量多。山雀的羽毛大多以灰褐和棕灰色為主,山雀是常見的鳥類,性情活潑,常在枝頭跳躍,喜群居,以昆蟲、漿果和種子為食,在樹洞或巖縫中築巢,巢呈蝶形。
老鷹 黃寶印 攝
老鷹(學名:Aquila),也叫鳶,是小型猛禽,與一般鳥類不同,雌鳥體型往往比雄鳥更大。老鷹性情兇猛,嘴呈黃色,上嘴彎曲,腳強健有力,趾有銳利的爪,翼大善飛。老鷹的類別很多,隼、鷹、鵟、鷲、雕等等,都屬於鷹類,在每個類別裡又包括很多種。
老 鷹 黃寶印 攝
野鴿子 楊錄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