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愛經典#
文|冷絲
欄目|諜戰劇
祖峰、侯勇和梅婷領銜主演諜戰劇《面具》在衛視再次播出,該劇這幾年在多個衛視和央視八套多次播出,一大批老戲骨——杜志國、丁勇岱、穆懷虎等參演,該劇當年播出時被影視界專家稱之為「頗有新意的諜戰劇巔峰之作」。
冷絲也頗為好奇:該劇為何吸引了一大批老戲骨參演,又為何得到專家這麼高的評價,且被諜戰迷追捧?
憑藉雙面間諜的人物設置、一環扣一環的劇情設計和快節奏的敘事風格,新型諜戰劇《面具》引來眾多觀眾追捧,被網友評以「新類型」「新高度」「新氣象」等諸多讚譽,成為諜戰劇持續升級和發展的又一佳作。
《面具》用大量鏡頭、語言表現國民黨軍統特務間的無奈和不甘,將人性最深層的膽怯、恐懼挖了出來,使得戲劇衝突更加尖銳,人物表現更富有張力。
這部諜戰劇雖然沒有流量明星,但接地氣的劇情和老戲骨的傾情出演,將一個個小人物的自我救贖生動而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欣賞時感到酣暢淋漓。
《面具》的整個劇情以特務李春秋(祖峰飾演)個人為主線,他在夾縫中生存,戴著多重面具:在「同事」丁戰國(侯勇飾演)面前,他是忠誠的我地下黨員;在妻兒面前,他是在公安局上班的丈夫、很忙碌的爸爸;面具背後的李春秋又是一名特務,面臨諸多矛盾和困難,在與大特務魏一平(杜志國飾演)的配合中數次虎口脫險,轉危為安。
丁戰國名義上是公安局科長,但實際是打入我黨內部的軍統特務,他無時無刻不在懷疑李春秋,卻又始終抓不到李春秋的把柄,只能戴著面具,在李春秋及其家人面前客客氣氣、笑臉相迎。
還有姚蘭(梅婷飾演)、魏一平、趙冬梅(佳琪飾演)、陳立業(句號飾演)等,都因為不同的使命,把自己遮擋在層層面具之下。
《面具》講述的是在哈爾濱潛伏10年的國民黨特工李春秋於年關前夕被上級突然喚醒去執行「黑虎計劃」,而這個時候的李春秋已經厭倦了間諜的身份和日子,於是在特務身份和親人間輾轉掙扎。經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鬥智鬥勇,他最終看清了國民黨特務機關的血腥殘酷,棄暗投明,求得了內心的安寧和平靜。
《面具》不僅將諜戰劇的傳統題材優勢發揮到極致,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加入了新的美學元素,為諜戰劇自我更新、自我提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啟示。
該劇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濃厚的悲劇氛圍,這主要體現在那些被喚醒的國民黨特務的命運遭際上。以往諜戰劇中的敵特分子往往非奸即詐,陰險毒辣,呈現出臉譜化、格式化的特徵。
《面具》對這些特務分子形象的塑造傾注了大量心血,對他們的命運悲劇及內在衝突進行了著重刻畫。作為訓練有素的特工,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們是捨生取義的民族英雄,但在全面內戰時期,他們就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他們的命運悲劇正在於這種歷史和自身身份的變換。
陳彬(蔣一銘飾演)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國民黨特務,身背多起命案。為了保護因救他而死的手足的遺孀和孤子,他被捕後不肯鬆口,寧願用自己的死來為那對孤兒寡母換得一筆撫恤金。女特務尹秋萍為了保存自己的秘密,在丁戰國的眼皮底下,用讓她寫字的鋼筆尖挑斷了自己手腕上的動脈,血流如注,自決身亡。
最大的反派丁戰國身上也體現著悲劇色彩,他雖然是劇中危害性最大的反派,但他忠於自己的信仰,對領養的女兒美兮疼愛有加,讓觀眾為他的死感到一絲惋惜。
《面具》中的特務群像具有突出的悲劇色彩,為這部劇增添了新的美學元素。
劇中沒有塑造一個個「鋼鐵」或者「神」特工,而是把他們當成一個個平凡人,把他們的傷痛和脆弱真實地展現給觀眾。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情節,才愈加顯得堅守信仰高地的可貴,令人欽佩。
在那個波譎雲詭的時代洪流下,飽經磨難和考驗的革命先烈形象就像豐碑一樣,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今日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當前,諜戰劇面臨著類型化嚴重、缺乏創新的局面,一些題材被按照一定的套路翻來覆去地拍攝,榨乾了題材特徵的藝術蘊含。《面具》的成功再一次證明,要生產出受觀眾歡迎的優秀電視劇,就需要勇於打破類型化、程序化表達,大膽地進行形式的革新,開發出新的美學元素。
因此,冷絲認為,做到這一點,即使是一些常見的題材也能像《面具》這樣綻放出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