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點茶與日本抹茶

2021-02-22 簡茶記

摘 要:「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近年,宋文化復興,「四藝」中的點茶更加引人注目,不少茶者仿照書籍記載學習點茶。其與日本抹茶頗為相似,初見者不免對其有誤解。為了清楚了解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的關係,參考中日茶書,向專研宋代點茶的茶者學習,走訪日本體驗抹茶。本文內容包括宋代點茶和日本抹茶的歷史淵源、點茶與抹茶的原料、製作以及衝泡。

關鍵字:仿宋點茶, 抹茶, 末茶

一、歷史淵源
(一)宋代點茶的起源


(北宋 趙佶 文會圖 局部)

不少史籍中有「茶興於唐,盛於宋」之說,那麼要說宋代點茶的起源,就要從唐代茶藝說起。唐代有粗、散、米和餅茶,其中餅茶最為流行。唐代茶藝先將餅茶通過炙、碾、羅三道工序製成茶末 1,然後「擇水、取火、候湯、煎茶,酌茶,啜飲」。這是陸羽在《茶經》中所寫的煎茶法。其中「煎茶」即將茶末投於沸水中煮,「三沸」後生成「華」 2。這種飲茶方法與審美影響到了五代、宋時期,其中團餅茶製作在五代比唐代精緻、到宋代出現了「龍鳳團茶」,而茶藝繼承唐代煎茶的同時興起了點茶法。有書籍記載,五代十國時期,點茶在南唐已經成形。而後流行於宋,宋徽宗撰寫了《大觀茶論》,其中記載的點茶法與煎茶法有相似之處,其最為不同的是「點茶」則是將茶末置於茶盞,再通過「七湯法」,用茶筅擊拂茶湯,使表面出現「湯花」 3。從唐代的蒸青茶餅到宋代的龍鳳團茶,從陸羽的煎茶法到宋徽宗的點茶,見證了唐宋茶藝的轉變。到南宋,煎茶法已不普遍,煮茶法主要流行於少數民族,而點茶、鬥茶、分茶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風尚。

【1】稱為末茶,同「抹茶」。

【2】「華」指茶湯表面形成的沫、浡(讀bó)、花,薄的稱「沫」,厚的稱「浡」,細而輕的稱「花」。

【3】「湯花」,跟煎茶法的「華」相似,在宋代鬥茶中,以湯花的色澤與均勻程度和是否「咬盞」為標準。湯花要求色澤鮮白(稱為「冷粥面」)、均勻(稱為「粥面粟紋」);湯花保持的時間長,能緊貼盞沿而不散退稱為「咬盞」。



(二) 日本茶道的起源


(網絡圖片)

    在日本,寺廟中常設有茶室,而茶產地也有很多寺廟,事實上,其茶道的起源與僧人有著很深的關係。在書籍記載中,茶道即「茶湯之道」,茶湯的原型是中國宋代興盛的一種飲食遊藝4 。在日本的鎌倉時代,僧人榮西從中國宋朝歸國,在日本推廣飲茶習慣,還寫下了日本第一本茶書——《吃茶養生記》,記載了碾茶5 的製作方法以及茶在強身健體方面的內容。這種飲食遊藝在日本逐漸本土化,形成了名為「茶湯」的日式風雅遊藝。到了室町時代,在僧人珠光的努力下,「茶湯」進一步技藝化,並最終發展成日本茶道。

【4】遊藝,這裡指藝術的才能與修養。

【5】碾茶,是抹茶的原料茶,實際上碾茶是初制蒸青茶,抹茶是碾茶的精加工茶。



(三) 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的淵源

   


    綜合上述宋代點茶和日本茶道的起源,可知,鎌倉時代傳入日本的宋代飲食遊藝即是點茶法,而「抹茶」則沿用唐宋時期「末茶」的叫法(「抹」與「末」相通),意為上等茶粉。關於兩者的淵源,有說法源於我國南宋時期的徑山。在中日佛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徑山寺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中後期,日本多名僧人來到徑山寺學習禪法,之後,將中國茶經典籍及徑山茶具帶回國,將種茶制茶技術和茶宴儀式傳回日本,茶宴後逐漸演化為「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幕府和高層社會的儀節。

     【6】徑山位於杭州,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創建於唐代的"徑山寺"與杭州的靈隱寺、淨慈寺,寧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並稱為"禪院五山"。

二 、點茶與抹茶


(一) 宋人的茶

(圖片源於《宣和北苑貢茶錄)

    日本抹茶道來源於宋代點茶,但是又與其大有不同,其中一個重要的差別在於制茶過程中的「榨膏」,其過程之繁瑣以及所需的人力物力可謂是不計成本。宋代茶書《北苑別錄》詳細地記載了宋代北苑貢茶的工藝,大致如下:

l     開焙 指開始採制茶。「驚蟄節萬物始萌,每歲常以前三日焙」,即開焙時間為驚蟄前後,一般為農曆正月下旬。

l     採茶 「採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即天快要亮,在日出之前採茶。據記載五更(凌晨四點四十八分左右)便要動身,採摘時「以甲不以指」7 ,再加上時間的限制,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據記載,「採夫日役二百二十五人」,可謂千夫雷動。

l     揀茶 宋代頂級的茶有龍團勝雪和白茶,挑選時要先將茶芽初步蒸熟,放在水盆中,將小芽的精英揀出來,這些挑揀出來的稱為「水芽」。除此之外,還有小芽 、中芽,而紫芽、百合10 、烏蒂11 都要去除掉。

l     蒸茶 將茶芽連續多次清洗,再放入蒸茶的工具中進行蒸青12 。蒸青的火候很重要,「過熟則色黃味淡,不熟則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氣」。

l     榨茶 茶經過蒸青之後稱為「茶黃」,用冷水將其淋洗多次使其冷卻,然後開始榨茶。壓榨分多次:小榨——程度較輕,為了去除水分;大榨——先包一層布,再用竹皮紮好,然後進行壓榨,為了去膏;翻榨——半夜將其取出,揉勻,再一次壓榨。這一過程是為了去除苦澀物質。

l     研茶 壓榨好的茶要分團酌水,加水研磨至水幹為「一水」。書上有記載,「上而勝雪、白茶以十六水」,而凡需研十二水以上的,每天只能研磨製作一團,可見是一費工夫的活。

造茶 將研磨之後的原料經過「蕩」(搖晃)、「揉」(揉搓)兩個步驟使之均勻、細膩,再放入模具製成茶餅,如大龍團、小龍團等。

l     過黃 「黃」指上述的「茶黃」,過黃就是相當於乾燥,但比乾燥複雜,需要多次焙火和燻蒸。每次焙火過夜為一「宿火」,每夜需重複火焙與燻蒸的流程,而宿火的次數根據茶餅厚薄而定。經過多次宿火的茶餅過一下熱水,然後放置密室中,用扇子扇,使其表面自然有光澤。

     【7】宋人採茶用指甲掐下芽頭後立刻投入水中。《東溪試茶錄》有講「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溫易損」。

     【8】中芽,一槍一旗,即一芽一葉。

     【9】紫芽,紫色的茶芽,其嫩度無法滿足需求,需要捨棄。

     【10】百合,茶開始萌芽的時候兩片合抱的小葉,影響茶的味道,使其苦澀,因此要去除。

     【11】烏蒂又稱魚葉,新梢每次生長抽出的第一片或頭幾片不完全的葉,影響茶的色澤,需要去除。

     【12】蒸青,是殺青的一種。講究火候,過熟顏色發黃、味道會淡,膠質流失;不熟色青味烈,有草木氣。

(二) 仿宋點茶粉

   

    自宋後,經曆元明清,點茶法逐漸被瀹(yuè)飲法替代。現代仿宋點茶興起,點茶用的茶粉是白茶,也有使用上等的蒸青綠茶、古樹普洱茶等高品質茶葉磨成茶末。

    這裡所說的白茶跟上述宋人的白茶是有區別的。宋人的白茶是宋代北苑一帶的葉色偏白的茶樹品種,是頂級貢茶的原料,也稱白葉茶,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具有記載。現在,我們所說的白茶是產於福建福鼎、政和、建安等縣,其幼嫩的芽葉上滿披白色茸毛,故稱白茶。其製作工藝也不一樣,首先採茶是在清明前後,採的是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然後就攤放在竹匾上進行萎凋,最後就是乾燥(烘乾),分初烘和復烘。目前為止,現代仿宋點茶就是用此白茶研磨成點茶粉,原因有二:其一,成本低,由其製作工藝可以看出;其二,效果相對較好,因為點茶效果是以茶麵湯花純白和湯花持久不散為準,相對來說,用其他茶類的茶粉不比白茶茶粉點出來的茶色好、湯花多。

(三) 日本宇治抹茶


    日本抹茶主要產於京都府的宇治、愛知縣的西尾、福岡縣的八女,其中宇治茶最為有名。抹茶是由名為「碾茶」的茶葉製造而成,而碾茶是利用被覆栽培法覆蓋茶園培育製成,。在4月,新芽出來後、採茶之前,用葦帘子、稻草等覆蓋茶樹,為的是防止陽光直射,抑制茶氨酸的轉變,使茶的澀味少,鮮爽味濃。在宇治,抹茶採摘在五月左右,毛茶是由茶農進行製作,精製茶的生產工序由制茶工場完成。現代抹茶基本上都是機械生產,茶農在採摘後將茶葉送到蒸茶機上蒸製,將蒸好的茶葉放進散茶機裡面使其均勻鋪開,利用乾燥爐的熱風進行乾燥,這便是碾茶毛茶的工序。之後,將毛茶通過切斷機切細,再經過風力選別機去除莖、篩分機篩選分類不同大小的茶葉,接著進行乾燥、經過選別機進一步細分,最後放入電動石磨中研磨成抹茶。(具體流程如)下圖。

 

(圖片源自京都府茶合作社發行的《非常喜歡宇治茶》中文版)

三、   仿宋點茶與日本抹茶


(一)  宋人點茶


(宋 劉松年 攆茶圖 局部)

   自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人所用的點茶器具繁多,有羅碾工具、茶盞、茶筅、湯瓶、茶勺等,宋代審安老人寫的《茶具圖贊》有詳細記載宋代點茶器具,他將十二種點茶器具以官職命名,稱「十二先生」13。而根據《茶錄》與《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的程序大致如下:

l     炙茶 用開水浸泡茶(儲藏一年以上),再刮去表面的膏油,然後用文火炙幹。新茶可免去此步驟。

l     碾茶 用淨紙包住茶,將茶敲碎成小塊,然後細緻地碾成粉狀。後來,有用茶磨將茶進一步研磨成更加細的粉末。

l     羅茶 將茶末反覆篩,保持茶末顆粒細小。

l     候湯 即煮水。水溫不夠會導致茶沫聚集於表面,溫度過高又會導致茶末下沉。而且古代沒有溫度計,湯瓶不透明,只能靠聲音辨別,所以「候湯最難」。

l     熁盞 熁(xié),烤。盞,茶盞。茶盞的溫度不能過低,否則茶容易沉底,所以有「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

l     點茶 將茶末投入茶盞中,往盞中注湯(水),用茶筅擊拂茶湯,使之形成湯花。《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這「七湯法」14

【13】「十二先生」分別為石轉運(茶磨)、韋鴻臚(茶焙籠)、金法曹(茶碾)、木待制(茶搥)、宗從事(茶刷)、胡員外(茶瓢)、湯提點(湯瓶)、竺副帥(茶筅)、漆雕秘閣(盞託)、陶寶文(茶盞)、羅樞密(茶羅)、司職方(茶巾)。詳細請點擊查看相關文章:點茶,一盞泡沫裡的美學盛宴

【14】「七湯法」,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寫的點茶步驟。詳細請點擊查看相關文章:圖解宋徽宗的點茶秘籍



(二)  仿宋點茶


    現代,有學者為復原宋代點茶而整理出的演示程序共16道:文烹龍團、臼碎圓月、法曹碾礫、石來運轉、從事拂茶、樞密羅茶、麴塵入宮、臨泉聽濤、住筅沐淋、兔甌出浴、麴塵出宮、茶瓶點衝、溶膠初結、周回一線、茶筅擊拂、持盞獻茶。其實,現在仿宋點茶已經簡化了點茶步驟,省略了製作茶粉的工夫,所用的器具也簡單了,包括湯瓶、建盞、盞託、茶筅、茶匙、茶粉(盒)六樣,可簡稱為「六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若非茶藝演示,點茶並不是很複雜,其程序大致為:溫盞潔具,候湯,置茶,點茶(可簡化為調膏-高衝-擊拂,也可仿照「七湯法」),分茶(日常招待多位客人可將點好的茶分到小茶盞),敬茶,品茶。

(三)  日本抹茶點法


    除去茶道、茶會待客等儀式,日本抹茶的程序也非常簡單。準備茶具有抹茶茶碗、茶筅、茶勺(茶匙)、茶濾網(篩子)、茶海(茶盅)。日本抹茶分為兩種。一種是抹茶分量多於熱水量,使用上等抹茶製成的「濃茶」,一般出現在茶會上,在一隻茶碗中依人數沏出濃茶,從主客依次序傳遞飲用;另一種是熱水量多於抹茶分量,做成「薄茶」,分量是一人一碗。一般所說的抹茶為薄茶,而其點茶程序大致如下:第一步,用茶勺盛兩勺(約1.7克)抹茶置於茶碗中(為避免結塊可用茶濾網篩一下);第二步,點茶,為了讓抹茶充分溶解,可在點茶前先加少量的水,用茶筅以書寫【い】字般來回刷動,使之出現香氣和光澤,然後在加入熱水(注意水溫為80℃左右,可用茶海先盛熱水攤涼),在用茶筅以書寫【川】字般擊打茶湯的中上部;第三,當抹茶表面像奶油一樣泛起紋理細膩的泡沫時,以書寫【の】字般移動、緩緩提起茶筅。

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仿宋點茶與日本抹茶的歷史淵源都可追溯到宋代的點茶法,後來因歷史緣故、人文文化等影響而各自發展,致使兩者既相似又存在不同之處。然而,為何人們都熟知日本的抹茶道,而鮮有人知道中國的宋代點茶,這是由於日本將「點茶」結合自己國家的文化形成抹茶道,並且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中國茶道經歷各個朝代的改變,越來越精簡,「點茶法」被「瀹飲法」取代,從而失傳。現如今,根據古籍記載和借鑑日本抹茶可對宋代點茶進行研究學習。

   關於傳承的問題,有些人認為需要深入研究宋代點茶,力求還原點茶本真以及宋代時期的茶道禮儀;而有人則認為需要精簡,才能便於學習,引起更多的年輕人的興趣,從而讓點茶文化得到傳承。

   最後,無論是仿宋點茶還是日本抹茶,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動手去做,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當其融入生活當中,還可以作為一種休閒方式。

參考文獻:

劉銘忠,鄭宏峰 主編《中華茶道》

(宋)趙佶 著;日月洲 注《大觀茶論》

(日)桑田忠親 著;李煒 譯《茶道六百年》

日本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茶業中央會,日本NPO法人日本茶專業指導員協會主編;張華英 譯《日本茶圖鑑》

(公社)京都府茶業會議所,京都府茶生產協會,京都府茶合作社 企畫、發行《非常喜歡宇治茶》

Jane

國家資格高級茶藝師

相關焦點

  • 從點茶到抹茶 一片碧雲凝白花
    用唐代中期詩人盧仝的詩來形容如今人見人愛的抹茶,倒是十分貼切。抹茶以綠茶為底,茶麵青翠,泡沫細膩,口感怡人,不僅是日本人從古至今廣泛飲用的主要茶類,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也廣受歡迎。殊不知,抹茶最早是在公元9世紀隨遣唐使傳入日本,並由中國古代的「點茶法」發展而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茶知識|抹茶不是日本人發明的,抹茶的起源和盛行原來是這樣!
    南宋末期,抹茶由日本和尚從浙江餘杭的景山寺帶回日本,使抹茶在日本盛行。現今日本茶產業對於抹茶的製作更加精良,做的抹茶粉更加獨特的翠綠,以及與普通綠茶不同的天然甜味和海藻香氣,且粉末更細膩。 宇治抹茶日本的宇治抹茶是比較具有名氣的,但宇治抹茶不是品牌,而是指在日本京都宇治生產的抹茶。宇治抹茶根據其用途分為加工抹茶,稀茶和濃茶。在抹茶等級中,以濃茶>淡茶>抹茶進行加工。通常,低級抹茶將被稱為「白色」,高級抹茶將被稱為「 昔」。
  • 末茶和抹茶,末茶為何能在日本保留並發展成今天抹茶?
    相信有許多剛入茶圈的茶友們,可能對於「末茶」和「抹茶」的概念並不是那麼明白。什麼是末茶呢?其實今日的抹茶,在根源上,本就是末茶,同根同源。在最初時,末茶指的是製成細末的茶磚。所以,末茶在一開始並非是特指某一種茶,而是茶的一種形態。
  • 末茶為何在中國式微,卻能在日本保留並發展成今天抹茶?
    如今的生活中,接觸到的抹茶,大多就是食品類的居多,比如抹茶蛋糕,抹茶冰激凌等等。他們擁有著極高的顏值,都說這個抹茶是從日本傳到咱們國家來的,其實大錯特錯。抹茶其實就是我們國家以往的「末茶」,這個『末』字,說的就是「碎末」中的末,意思就是將茶葉研磨成粉末,之後再進行煎茶。
  • 大家都知道日本抹茶,但你知道日本抹茶源自中國宋代的點茶嗎?
    中國傳統的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的淵源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興盛的一個朝代,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抹茶是南宋時期日本禪師榮西傳到日本,從而衍生出日本的茶道文化。宋代點茶是將團餅經炭火炙烤後將茶碾磨成粉,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用沸水衝點,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 抹茶,到底是什麼茶?
    抹茶啤酒 不過,要是和日本比起來,國內對抹茶的喜愛度是有點小巫見大巫了。日本人對抹茶的喜愛度,甜品什麼的已經完全不能滿足他們了,抹茶已經完全融入了他們的生活中:抹茶餅乾、抹茶啤酒、抹茶爆米花、抹茶拉麵,甚至還有抹茶味的咖喱,不知道味道如何?
  • 歐標抹茶:將抹茶從日本帶回中國
    作為國產抹茶的代表者之一,貴茶集團先後與日本多家機構進行合作,歷時三年研發,沿承日本正宗的抹茶製作工藝,推出歐標抹茶這一龍頭產品,做出不遜色於日本的國產抹茶。 日本茶道以及日本人愛喝茶的習慣,最初是受到中國古時的文化影響。800多年前,當茶籽被從中國帶到日本,我們的鄰國便終於開啟了種茶喝茶的新世界大門。 到了宋代,我國的文人雅士們又發明了一種新潮的喝茶方式,就是從整塊茶餅中搗出一小撮,磨成粉末後加水,用茶筅攪拌飲用,這便是最初的點茶。此種方式很快便被日本人學去,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抹茶的原型。
  • 全球抹茶熱潮能拯救日本的茶產業嗎?
    全球抹茶熱潮能拯救日本的茶產業嗎?從抹茶冰淇淋到抹茶蛋糕和抹茶巧克力,日本傳統的綠茶生產商正在利用全世界對抹茶與日俱增的喜愛,從中獲利,儘管國內對於抹茶作為茶飲的需求在下降。鈴木成彥的茶館位於日本中部地區,店裡採用傳統的暖簾作為裝飾。顧客們蜂擁而來,但更多的是為了吃意式冰淇淋或蛋糕,而不是為了呷飲鮮綠色的茶。
  • 點茶與日本抹茶的關係
    某部電視劇裡出現了一幕類似於日本抹茶的場景,但其實那是我國宋代的茶藝——「點茶」。有的網友看劇的時候覺得風格偏向日系風,但其實有很多人忘記了日本的文化是由中國傳過去的。抹茶起源於隋朝,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特別在宋朝,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點茶)。九世紀末抹茶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點茶被島國人民所接受並推崇,發揚光大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在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傳統茶磨也隨之絕跡。茶興於唐,盛於宋。
  • 日本的抹茶?居然是來自中國,不可不知道的抹茶歷史
    那麼回到主題中來,這種抹茶為何會在中國銷聲匿跡而在隔壁的日本發揚光大呢?首先,在我國的茶文化流傳的歷史中,自唐以前並沒有特別系統的沏茶流程,因此飲茶的手段自然不會如同現在一樣統一。在唐朝以前,人們在製作茶的手法上有一種叫做「碾茶」的習俗,這種碾茶指的就是將茶葉蒸煮烘乾後製成茶餅,等到想要飲茶的時候就拿出茶餅砸下一塊,然後取適量研磨成粉末狀,然後以開水衝泡,而這段「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的記載也可以說明。也因此當時這種茶被稱為「末茶」,而這種衝泡方式也被稱為「點茶」。那為何源於中國的「點茶」文化會在日本搖身一變成為日本的國粹抹茶呢?
  • 一位日本僧人,從杭州這座山上帶走茶種子,造就了風靡世界的抹茶
    這兩年非常火的日本抹茶與點茶,讓無數中國人著迷。也許你還不知道,日本抹茶同樣也源於中國,他的發祥地就是浙江杭州這座著名的徑山。此行走進徑山,尋找抹茶文化的歷史。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喝茶的人。在唐朝的時候,人們將春天採摘的茶葉嫩芽殺青後,做成茶餅保存,食用時放在火上烤乾,用石磨磨成粉末狀,然後用這個粉來泡茶,這就是抹茶,所以抹茶起源於中國唐代。
  • Q&A | 為什麼日本抹茶那麼受歡迎?
    1990年之後,隨著瓶裝茶技術的成熟,茶飲料市場快速增長。到了2005年,日本的瓶罐裝茶飲料銷售額達到9313億日元,佔飲品零售總額的25.8%。雖然日本主流的茶飲料品種是烏龍茶、綠茶、大麥茶等原葉茶,但抹茶無論是在瓶裝茶領域,還是在衝泡茶粉領域,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 抹茶並非來自日本,宋朝人就開始享受精緻抹茶,是怎麼失傳的?
    提起抹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因為日本的抹茶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抹茶食品也早就形成了產業,並隨著改革開放進入到中國,導致很多人都認為抹茶是日本發展出來的食品,其實不然,抹茶早在中國唐朝時候就已經出現,日本的抹茶是通過遣唐使帶回到日本,並得以獨立的發展。
  • 直播春天·問茶|日本茶道源自南宋徑山茶宴,徑山茶抹茶復興,引領吃...
    宋代,徑山寺因獨創的茶宴而聞名天下,很多日本僧人到此進修,回國時不僅帶回禪學,也帶回了徑山的茶、器以及禮。日本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了「以茶論道」的日本茶道。學界普遍認為,日本茶道起源徑山,而在日本揚名的抹茶,原型正是南宋徑山茶宴上的末茶。
  • 上下嶼/宋朝的一塊天價團茶,可比那些日本頂級抹茶「貴」多了
    相信大家對抹茶肯定都不陌生,特別是女孩子們,看到鮮綠鮮綠的抹茶甜品,也是移不開眼也挪不動腿了。抹茶千層、抹茶冰淇淋、抹茶凍、抹茶奶昔...也可以搭配水果或者加入到夏日清涼麵食裡...跳動的鮮綠加上微微的清苦,大張旗鼓地勾引著人們的食慾。
  • 抹茶不是日本人發明的,抹茶的起源和盛行原來是這樣!
    南宋末期,抹茶由日本和尚從浙江餘杭的景山寺帶回日本,使抹茶在日本盛行。 現今日本茶產業對於抹茶的製作更加精良,做的抹茶粉更加獨特的翠綠,以及與普通綠茶不同的天然甜味和海藻香氣,且粉末更細膩。
  • 抹茶味兒風靡全球,日本抹茶其實來源於中國,在唐宋時期很流行
    抹茶在我國很受歡迎,我國遊客去日本旅遊的時候,願意品嘗抹茶的人很多,買抹茶口味的零食作為禮物帶回國送給朋友。有多少人知道,其實抹茶起源於中國。抹茶,在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保存。
  • 抹茶是什麼茶,與普通綠茶粉有什麼區別?
    抹茶的要求比普通綠茶更嚴格些,不僅追求更高的顏值,還要減少綠茶的苦澀感,抹茶粉富含胺基酸,所以說抹茶的苦味很少,喝起來很鮮爽。再者就是使用點茶手法,抹茶粉點出來的茶的泡沫會非常多,而綠茶粉非常少。點茶是唐、宋代的一種沏茶方法,鼎盛時期實在宋代,宋朝人喜歡鬥茶,追求極致的點茶技藝。
  • 一份讓人很舒服的下午茶,抹茶套餐!
    店鋪環境下午茶推出多款套餐,一共12款,價錢由66至95不等。當中茶可以選擇日本煎茶或焙茶,至於冰淇淋則可選擇牛奶/抹茶/焙茶/牛奶抹茶或牛奶焙茶。最後決定要對自己好一點,選了最貴的95塊套餐,包括有抹茶卷、厥餅、軟雪糕、日本煎茶。
  • 中國人的茶:唐代就開始喝的抹茶為什麼變成了日本特產
    唐代茶的飲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生產過程是「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