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近年,宋文化復興,「四藝」中的點茶更加引人注目,不少茶者仿照書籍記載學習點茶。其與日本抹茶頗為相似,初見者不免對其有誤解。為了清楚了解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的關係,參考中日茶書,向專研宋代點茶的茶者學習,走訪日本體驗抹茶。本文內容包括宋代點茶和日本抹茶的歷史淵源、點茶與抹茶的原料、製作以及衝泡。
關鍵字:仿宋點茶, 抹茶, 末茶
一、歷史淵源(北宋 趙佶 文會圖 局部)
不少史籍中有「茶興於唐,盛於宋」之說,那麼要說宋代點茶的起源,就要從唐代茶藝說起。唐代有粗、散、米和餅茶,其中餅茶最為流行。唐代茶藝先將餅茶通過炙、碾、羅三道工序製成茶末 1,然後「擇水、取火、候湯、煎茶,酌茶,啜飲」。這是陸羽在《茶經》中所寫的煎茶法。其中「煎茶」即將茶末投於沸水中煮,「三沸」後生成「華」 2。這種飲茶方法與審美影響到了五代、宋時期,其中團餅茶製作在五代比唐代精緻、到宋代出現了「龍鳳團茶」,而茶藝繼承唐代煎茶的同時興起了點茶法。有書籍記載,五代十國時期,點茶在南唐已經成形。而後流行於宋,宋徽宗撰寫了《大觀茶論》,其中記載的點茶法與煎茶法有相似之處,其最為不同的是「點茶」則是將茶末置於茶盞,再通過「七湯法」,用茶筅擊拂茶湯,使表面出現「湯花」 3。從唐代的蒸青茶餅到宋代的龍鳳團茶,從陸羽的煎茶法到宋徽宗的點茶,見證了唐宋茶藝的轉變。到南宋,煎茶法已不普遍,煮茶法主要流行於少數民族,而點茶、鬥茶、分茶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風尚。
【1】稱為末茶,同「抹茶」。
【2】「華」指茶湯表面形成的沫、浡(讀bó)、花,薄的稱「沫」,厚的稱「浡」,細而輕的稱「花」。
【3】「湯花」,跟煎茶法的「華」相似,在宋代鬥茶中,以湯花的色澤與均勻程度和是否「咬盞」為標準。湯花要求色澤鮮白(稱為「冷粥面」)、均勻(稱為「粥面粟紋」);湯花保持的時間長,能緊貼盞沿而不散退稱為「咬盞」。
(網絡圖片)
在日本,寺廟中常設有茶室,而茶產地也有很多寺廟,事實上,其茶道的起源與僧人有著很深的關係。在書籍記載中,茶道即「茶湯之道」,茶湯的原型是中國宋代興盛的一種飲食遊藝4 。在日本的鎌倉時代,僧人榮西從中國宋朝歸國,在日本推廣飲茶習慣,還寫下了日本第一本茶書——《吃茶養生記》,記載了碾茶5 的製作方法以及茶在強身健體方面的內容。這種飲食遊藝在日本逐漸本土化,形成了名為「茶湯」的日式風雅遊藝。到了室町時代,在僧人珠光的努力下,「茶湯」進一步技藝化,並最終發展成日本茶道。
【4】遊藝,這裡指藝術的才能與修養。
【5】碾茶,是抹茶的原料茶,實際上碾茶是初制蒸青茶,抹茶是碾茶的精加工茶。
綜合上述宋代點茶和日本茶道的起源,可知,鎌倉時代傳入日本的宋代飲食遊藝即是點茶法,而「抹茶」則沿用唐宋時期「末茶」的叫法(「抹」與「末」相通),意為上等茶粉。關於兩者的淵源,有說法源於我國南宋時期的徑山6 。在中日佛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徑山寺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中後期,日本多名僧人來到徑山寺學習禪法,之後,將中國茶經典籍及徑山茶具帶回國,將種茶制茶技術和茶宴儀式傳回日本,茶宴後逐漸演化為「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幕府和高層社會的儀節。
【6】徑山位於杭州,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創建於唐代的"徑山寺"與杭州的靈隱寺、淨慈寺,寧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並稱為"禪院五山"。
(圖片源於《宣和北苑貢茶錄)
日本抹茶道來源於宋代點茶,但是又與其大有不同,其中一個重要的差別在於制茶過程中的「榨膏」,其過程之繁瑣以及所需的人力物力可謂是不計成本。宋代茶書《北苑別錄》詳細地記載了宋代北苑貢茶的工藝,大致如下:
l 開焙 指開始採制茶。「驚蟄節萬物始萌,每歲常以前三日焙」,即開焙時間為驚蟄前後,一般為農曆正月下旬。
l 採茶 「採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即天快要亮,在日出之前採茶。據記載五更(凌晨四點四十八分左右)便要動身,採摘時「以甲不以指」7 ,再加上時間的限制,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據記載,「採夫日役二百二十五人」,可謂千夫雷動。
l 揀茶 宋代頂級的茶有龍團勝雪和白茶,挑選時要先將茶芽初步蒸熟,放在水盆中,將小芽的精英揀出來,這些挑揀出來的稱為「水芽」。除此之外,還有小芽 、中芽8 ,而紫芽9 、百合10 、烏蒂11 都要去除掉。
l 蒸茶 將茶芽連續多次清洗,再放入蒸茶的工具中進行蒸青12 。蒸青的火候很重要,「過熟則色黃味淡,不熟則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氣」。
l 榨茶 茶經過蒸青之後稱為「茶黃」,用冷水將其淋洗多次使其冷卻,然後開始榨茶。壓榨分多次:小榨——程度較輕,為了去除水分;大榨——先包一層布,再用竹皮紮好,然後進行壓榨,為了去膏;翻榨——半夜將其取出,揉勻,再一次壓榨。這一過程是為了去除苦澀物質。
l 研茶 壓榨好的茶要分團酌水,加水研磨至水幹為「一水」。書上有記載,「上而勝雪、白茶以十六水」,而凡需研十二水以上的,每天只能研磨製作一團,可見是一費工夫的活。
l 造茶 將研磨之後的原料經過「蕩」(搖晃)、「揉」(揉搓)兩個步驟使之均勻、細膩,再放入模具製成茶餅,如大龍團、小龍團等。
l 過黃 「黃」指上述的「茶黃」,過黃就是相當於乾燥,但比乾燥複雜,需要多次焙火和燻蒸。每次焙火過夜為一「宿火」,每夜需重複火焙與燻蒸的流程,而宿火的次數根據茶餅厚薄而定。經過多次宿火的茶餅過一下熱水,然後放置密室中,用扇子扇,使其表面自然有光澤。
【7】宋人採茶用指甲掐下芽頭後立刻投入水中。《東溪試茶錄》有講「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溫易損」。
【8】中芽,一槍一旗,即一芽一葉。
【9】紫芽,紫色的茶芽,其嫩度無法滿足需求,需要捨棄。
【10】百合,茶開始萌芽的時候兩片合抱的小葉,影響茶的味道,使其苦澀,因此要去除。
【11】烏蒂又稱魚葉,新梢每次生長抽出的第一片或頭幾片不完全的葉,影響茶的色澤,需要去除。
【12】蒸青,是殺青的一種。講究火候,過熟顏色發黃、味道會淡,膠質流失;不熟色青味烈,有草木氣。
(二) 仿宋點茶粉
自宋後,經曆元明清,點茶法逐漸被瀹(yuè)飲法替代。現代仿宋點茶興起,點茶用的茶粉是白茶,也有使用上等的蒸青綠茶、古樹普洱茶等高品質茶葉磨成茶末。
這裡所說的白茶跟上述宋人的白茶是有區別的。宋人的白茶是宋代北苑一帶的葉色偏白的茶樹品種,是頂級貢茶的原料,也稱白葉茶,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具有記載。現在,我們所說的白茶是產於福建福鼎、政和、建安等縣,其幼嫩的芽葉上滿披白色茸毛,故稱白茶。其製作工藝也不一樣,首先採茶是在清明前後,採的是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然後就攤放在竹匾上進行萎凋,最後就是乾燥(烘乾),分初烘和復烘。目前為止,現代仿宋點茶就是用此白茶研磨成點茶粉,原因有二:其一,成本低,由其製作工藝可以看出;其二,效果相對較好,因為點茶效果是以茶麵湯花純白和湯花持久不散為準,相對來說,用其他茶類的茶粉不比白茶茶粉點出來的茶色好、湯花多。
(三) 日本宇治抹茶日本抹茶主要產於京都府的宇治、愛知縣的西尾、福岡縣的八女,其中宇治茶最為有名。抹茶是由名為「碾茶」的茶葉製造而成,而碾茶是利用被覆栽培法覆蓋茶園培育製成,。在4月,新芽出來後、採茶之前,用葦帘子、稻草等覆蓋茶樹,為的是防止陽光直射,抑制茶氨酸的轉變,使茶的澀味少,鮮爽味濃。在宇治,抹茶採摘在五月左右,毛茶是由茶農進行製作,精製茶的生產工序由制茶工場完成。現代抹茶基本上都是機械生產,茶農在採摘後將茶葉送到蒸茶機上蒸製,將蒸好的茶葉放進散茶機裡面使其均勻鋪開,利用乾燥爐的熱風進行乾燥,這便是碾茶毛茶的工序。之後,將毛茶通過切斷機切細,再經過風力選別機去除莖、篩分機篩選分類不同大小的茶葉,接著進行乾燥、經過選別機進一步細分,最後放入電動石磨中研磨成抹茶。(具體流程如)下圖。
(圖片源自京都府茶合作社發行的《非常喜歡宇治茶》中文版)
三、 仿宋點茶與日本抹茶(宋 劉松年 攆茶圖 局部)
自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人所用的點茶器具繁多,有羅碾工具、茶盞、茶筅、湯瓶、茶勺等,宋代審安老人寫的《茶具圖贊》有詳細記載宋代點茶器具,他將十二種點茶器具以官職命名,稱「十二先生」13。而根據《茶錄》與《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的程序大致如下:
l 炙茶 用開水浸泡茶(儲藏一年以上),再刮去表面的膏油,然後用文火炙幹。新茶可免去此步驟。
l 碾茶 用淨紙包住茶,將茶敲碎成小塊,然後細緻地碾成粉狀。後來,有用茶磨將茶進一步研磨成更加細的粉末。
l 羅茶 將茶末反覆篩,保持茶末顆粒細小。
l 候湯 即煮水。水溫不夠會導致茶沫聚集於表面,溫度過高又會導致茶末下沉。而且古代沒有溫度計,湯瓶不透明,只能靠聲音辨別,所以「候湯最難」。
l 熁盞 熁(xié),烤。盞,茶盞。茶盞的溫度不能過低,否則茶容易沉底,所以有「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
l 點茶 將茶末投入茶盞中,往盞中注湯(水),用茶筅擊拂茶湯,使之形成湯花。《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這「七湯法」14。
【13】「十二先生」分別為石轉運(茶磨)、韋鴻臚(茶焙籠)、金法曹(茶碾)、木待制(茶搥)、宗從事(茶刷)、胡員外(茶瓢)、湯提點(湯瓶)、竺副帥(茶筅)、漆雕秘閣(盞託)、陶寶文(茶盞)、羅樞密(茶羅)、司職方(茶巾)。詳細請點擊查看相關文章:點茶,一盞泡沫裡的美學盛宴
【14】「七湯法」,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寫的點茶步驟。詳細請點擊查看相關文章:圖解宋徽宗的點茶秘籍
現代,有學者為復原宋代點茶而整理出的演示程序共16道:文烹龍團、臼碎圓月、法曹碾礫、石來運轉、從事拂茶、樞密羅茶、麴塵入宮、臨泉聽濤、住筅沐淋、兔甌出浴、麴塵出宮、茶瓶點衝、溶膠初結、周回一線、茶筅擊拂、持盞獻茶。其實,現在仿宋點茶已經簡化了點茶步驟,省略了製作茶粉的工夫,所用的器具也簡單了,包括湯瓶、建盞、盞託、茶筅、茶匙、茶粉(盒)六樣,可簡稱為「六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若非茶藝演示,點茶並不是很複雜,其程序大致為:溫盞潔具,候湯,置茶,點茶(可簡化為調膏-高衝-擊拂,也可仿照「七湯法」),分茶(日常招待多位客人可將點好的茶分到小茶盞),敬茶,品茶。
(三) 日本抹茶點法除去茶道、茶會待客等儀式,日本抹茶的程序也非常簡單。準備茶具有抹茶茶碗、茶筅、茶勺(茶匙)、茶濾網(篩子)、茶海(茶盅)。日本抹茶分為兩種。一種是抹茶分量多於熱水量,使用上等抹茶製成的「濃茶」,一般出現在茶會上,在一隻茶碗中依人數沏出濃茶,從主客依次序傳遞飲用;另一種是熱水量多於抹茶分量,做成「薄茶」,分量是一人一碗。一般所說的抹茶為薄茶,而其點茶程序大致如下:第一步,用茶勺盛兩勺(約1.7克)抹茶置於茶碗中(為避免結塊可用茶濾網篩一下);第二步,點茶,為了讓抹茶充分溶解,可在點茶前先加少量的水,用茶筅以書寫【い】字般來回刷動,使之出現香氣和光澤,然後在加入熱水(注意水溫為80℃左右,可用茶海先盛熱水攤涼),在用茶筅以書寫【川】字般擊打茶湯的中上部;第三,當抹茶表面像奶油一樣泛起紋理細膩的泡沫時,以書寫【の】字般移動、緩緩提起茶筅。
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仿宋點茶與日本抹茶的歷史淵源都可追溯到宋代的點茶法,後來因歷史緣故、人文文化等影響而各自發展,致使兩者既相似又存在不同之處。然而,為何人們都熟知日本的抹茶道,而鮮有人知道中國的宋代點茶,這是由於日本將「點茶」結合自己國家的文化形成抹茶道,並且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中國茶道經歷各個朝代的改變,越來越精簡,「點茶法」被「瀹飲法」取代,從而失傳。現如今,根據古籍記載和借鑑日本抹茶可對宋代點茶進行研究學習。
關於傳承的問題,有些人認為需要深入研究宋代點茶,力求還原點茶本真以及宋代時期的茶道禮儀;而有人則認為需要精簡,才能便於學習,引起更多的年輕人的興趣,從而讓點茶文化得到傳承。
最後,無論是仿宋點茶還是日本抹茶,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動手去做,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當其融入生活當中,還可以作為一種休閒方式。
參考文獻:
劉銘忠,鄭宏峰 主編《中華茶道》
(宋)趙佶 著;日月洲 注《大觀茶論》
(日)桑田忠親 著;李煒 譯《茶道六百年》
日本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茶業中央會,日本NPO法人日本茶專業指導員協會主編;張華英 譯《日本茶圖鑑》
(公社)京都府茶業會議所,京都府茶生產協會,京都府茶合作社 企畫、發行《非常喜歡宇治茶》
Jane
國家資格高級茶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