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很強,不論山地、丘陵、沙荒、窪地、鹽鹼地和紅壤,都能生長結果。但結出果實的品質稍不同。在一般栽培管理條件下,可獲得高產量。
梨樹壽命長,經濟利用年限久,中國南北各地梨區,100~150年生的大樹很多,且枝葉繁茂,結果纍纍,有的單株產量可達1000~1500公斤以上。 苗木繁殖多用嫁接法,常用的砧木有杜梨、山梨、豆梨、砂梨。梨樹的矮化栽培是果樹集約化栽培的重要手段,生產上,選用矮化砧較好的是雲南榲桲,它具有扦插成活率高,矮化效應強的特點;中國科技工作者選育的K系砧木如:K31.K9.K13.K21.K28均表現出矮化或半矮化特性,與梨的各品種親和能力強,嫁接癒合好,並具生根能力。
梨樹絕大多數品種自花不結實,即使有些品種自花授粉有一定結實能力,但異花授粉可以結實更好,因此,梨園配置良好的授粉組合和足夠授粉數量非常必要的。一般按照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3∶1,4∶1的比例為宜。
栽植密度不同,栽植形式不同,所採用的樹形,地上、地下管理措施也就不同,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栽培管理制度。最優的栽培管理制 度應當是幼樹期葉面積係數迅速增大,進入豐產期之後能維持較高的光合作用有效面積,而且應當方便管理。稀植的梨園,結果晚、見效慢。採用變化密度設計,就是採用永久植株和臨時植株同時定植,666.6m 栽植333株或111株比較好。永久行株距2m,行距5m:在永久行中間1m栽植2行臨時行,株行距均為1m,這樣666.6m 可栽植333株。栽植三年見果,四年很容易超過1500公斤。若小行距2 m,大行距4m,株距2m,666.6m 可栽植111株。栽植密度應考慮地力、品種。一般在土壤深厚肥沃、灌溉方便的平原,樹體大,栽植應稀些,行株距2~4米×5~7米,畝栽株數23~66株。山地、沙荒、鹽鹼地栽植應密些,2~4米×3~5米。矮化密植園1.5米×3米~3×4米,畝栽株數55~148株。
苗木培育
健壯的苗木是早期豐產的基礎。梨苗木質量如何直接影響栽植成活率,栽植後根系恢復的快慢,抽枝狀況,對結果早晚、樹勢強弱、產量高低甚至壽命長短都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自育苗木,還是購買苗木,都必須堅持苗木標準。一級梨苗標準:側根長20釐米以上,根數4條以上,側根基部粗度0.45釐米以上, 分布均勻,不偏於一 方,舒展,不捲曲,有較多 鬚根:莖高100釐米以上,接口以上10釐米處的直徑l釐米以上,莖已經木質化;健壯芽7個以上:砧樁剪除癒合良好:無機械損傷:無檢疫對象美國白蛾;無根頭癌腫病和胴痼病。
施肥
梨是春季栽植的果園,要在頭年秋季整地。永久植株挖直徑1100釐米、深80-100釐米的定植穴。栽植密度較大、株距小的臨時植株可以開50-60釐米寬、深60釐米的定植溝。挖穴、溝時不要打亂土層,表土放在一邊,心土放在一邊, 回填時注意先將肥沃表土填在根際周圍。每株需要施15-25千克土雜肥和50-100克氮素化肥。栽樹時把表土和有機肥按3:1的比例混勻填在樹苗根系附近。挖出的土回填到80%時就灌水沉實,等水滲下以後再整理。秋末冬初,要施好底肥,保障樹 體營養供給,確保樹體的健壯,為來年豐產增收奠定基礎。
加強管理
梨苗木定植後,要加強逐年管理,才能實現早期豐產。各年管理達到的目標是:第一年,苗全苗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備苗時要多餘10-15% ,假植到行間或空地。由於人為或其他原因造成缺苗、弱苗,可以在當年秋天或翌年春天補齊。同時,還要做好間作、除草、根外追肥、防病滅蟲和防寒工作。
第二年,促枝擴冠。春季解除防寒物、整形修剪,隨之繼續做好間作、除草、根外追肥、 防病滅蟲、施基肥、拉枝等田問管理。有條件的果園可以進行生草栽培。
第三年,成花見果。在做好整形修剪、追肥灌水、間作、中耕除草、根外追肥和秋施基肥、防病滅蟲等綜合管理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刻」、「剝」、「拉」、「多」、「扭」促成花芽的措施。
第四年,優質豐產。在綜合管理的基礎上,著重做好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實套袋、及時防治病蟲等措施。
宜在盛花初期進行,一定要爭取在開花3天以內,抓緊時機進行人工授粉。
疏花疏果
花和果實的發育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機營養,如果花量過多,消耗大量營養,必然抑制新梢和根系生長,也影響當年的養分積累;如果幼果消耗營養過多,新梢生長將明顯下降,也不利於花芽分化。所以疏花疏果,嚴格控制負載量可以節省養分,並使落花、落果大大減輕,克服大小年,增大果個,提高品質,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果,同時應在花芽分化期促 花分化,均衡果率,控制大小年發生。大小年會使得樹體承載失衡,既影響均衡收益,也影響果園樹體健康。所以要平衡營養與生殖生長,均衡大小年。
果實套袋
給梨果套袋可減少病蟲危害,減少農藥汙染,改善果實外觀質量,果面細嫩光潔、肉細汁多,生產出來的果品受到廣大消費者。套袋應在落花後15~45天 、疏果後至果點鏽斑出現前進行。所使用的紙袋經透光度測定,大部分透光率均在1%以下,在幼果期過早套袋會影響果粒的發育,過晚套袋則果皮轉色較晚,外觀色澤較差,氣孔變成果點,角質層表面易發生龜裂。尤其是青皮梨,當大小果分明、疏果完成後就應著手套袋。過晚,果點變大,果實顏色變深。對一些易生鏽斑的品種,為減輕鏽斑的發生,在幼果期增加一次小果套袋,一般在著果後可分辨果實形狀時開始疏果,待確定留果數,即使用單果小套袋,最晚套小袋時間應在謝花後20天完成,否則失去意義。套小袋後20天左右就應加套大袋,氣溫高且烈日無風天氣,套袋時間應提早,否則袋內溫度過高,可能使果皮變色甚至日灼或裂果,氣溫低且經常有微風的天氣或海拔較高的冷涼地區,適當推遲套袋時間影響不大。
紅棗栽培
種植密度
小紅棗種植規格:株行距3×3米,每畝74株,種植時間在12月。
種植方法
種植前先挖長、寬80釐米,深60~80釐米的定植塘,挖塘時表土和底土分開堆放,每塘底層放入草或秸稈,中層用50公斤腐熟農家肥與表土混勻後回填,然後再回底土(最好全用表土),種植塘回填後高於地面30釐米,或者回土時填至低於地面20釐米 時,灌透水,使塘內土沉實後再填土,使其略高於地面。種植時在定植塘上挖一深20~30釐米的穴,把棗苗放入穴中央,邊填土邊提苗、踏實,蓋土後略高於地面,種植深度與苗在苗圃裡的深度一致,不可種植過深(埋過嫁接口)或過淺。種植後沿樹 苗四周整成直徑1米的圓形樹盤,澆透定根水並用薄膜(一平方米大)進行樹盤覆蓋,以保溼、增溫、壓雜草。挖塘和種植時都要拉線,以保證苗木種植後達到「三看」一線。
肥水管理
幼樹定植後,在春季發芽前10~15天,每株用尿素1~2兩兌水10公斤追施,以後每隔一個月重複操作一次(灌水追肥),追肥位置在距樹幹30~40釐米處。
整形修剪
棗種下後剪除根部萌櫱和多餘的分枝,主幹粗1.2~1.5釐米,二次枝粗0.8釐米時,在距地面60~80釐米處剪去主幹,把剪口下第一個二次枝剪去,以下選位置合適的3個二次枝留1個芽短剪,以促發側枝形成第一層主枝,以後用同樣的方法培養第二、第三層主枝,第二層主枝2~3個,第三層主枝1~2個,各層間距離70~80釐米,相鄰兩層主枝互相錯開互不重疊。
套種
不可套種高杆或較耗地力的作物,如玉米、薯類等,可以套種豆科作物,最好套種綠肥,以彌補農家肥用量不足,同時還可壓制雜草,覆蓋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