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城市來說,小微空間改造猶如變魔法——原本逼仄髒亂的空間搖身一變,不僅顏值提升、判若兩「間」,而且功能齊備、五臟俱全。剛剛,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由市發改委獲悉,作為2020年北京市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工程試點6個小微空間項目之一,東城區民安小區微空間改造項目(以下簡稱「民安小區項目」)實施方案正式批覆。民安小區的微空間改造,預計將於近期啟動。
民安小區項目,位於東城區民安小區內26號樓周圍區域,東至民安小區東側圍牆,南至民安小區15號樓北側停車帶,西至東直門北小街,北至東羊管胡同。民安小區26號樓為回遷安置房,建於2003年,居住總戶數為706戶,常住人口2000餘人,其中老年人約佔了41%。小區內部公共空間由住宅建築東、西、南三面圍合而成,北側為北新橋派出所,空間整體呈「凹」字形。
據悉,該小區地理位置優越,鄰近簋街、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南館公園等,距離東直門地鐵站僅700米左右,公共運輸便利。然而,與優越區位不符的是,小區現狀環境較為髒亂,公共空間品質亟待提高,如車行道與停車位佔用了大部分空間,可供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所剩無幾,且綠化基礎薄弱;人防入口、部分單元入口缺乏無障礙設施,裸土地面不平整,對老人、兒童與殘疾人來說,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生活垃圾、建築垃圾隨意堆放,還存在快遞箱缺少、信報箱使用率低等問題。
另外,車輛停放無序也是該小區的一大問題。在原規劃停車位之外,部分居民將機動車停在過道、人行道甚至是消防通道、人防入口周邊。另外,場地內無非機動車位,自行車隨意擺放,缺乏電動車充電設施。
此次公共空間改造,將對民安小區5831平方米空間進行「摺疊」改造,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綠化工程、庭院工程、給排水工程及電氣工程等。那麼,項目具體怎樣實施?如何在螺螄殼裡做道場?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將採用複合利用的手法,提升空間使用效率,如豎向拓展空間,建設二層陽光平臺,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動空間和服務空間,同時將人防、非機動車停車區等必要功能隱藏其中;結合陽光平臺與活動場地的高度差,在東側階梯上設置狀元臺階、文化牆、塗鴉牆等景觀,使活動空間更富趣味與吸引力。
另外,小區住戶系原胡同回遷居民,對胡同有著很深的感情與記憶,項目還將通過細部設計傳承胡同文化。同時保留了場地中的每一棵大樹,在樹下設置休閒座椅,使樹下空間成為鄰裡交往的重要場所;小區單元入口,則將以無障礙坡道代替臺階,方便輪椅、自行車、嬰兒車的進出,坡道旁增加雙層扶手,鋪裝經防滑處理,提高使用安全性、舒適性。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將於今年底前開工,預計明年上半年完工。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