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龍之鄉」——祿豐縣,它依山傍江,久封於龍川江河谷中差不多一個世紀。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個產貢鹽的地方,民風淳樸,風景秀麗,與世隔絕,屬雲南四大古鎮之一。
關於黑井古鎮鹽的發現,以及名字的由來,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
黑井古鎮曾是大理國僅有的9個鹽井之一,連金庸的《天龍八部》中都有提到:「保定帝下旨免了鹽稅,大理國萬民感恩。雲南產鹽不多,通國只白井、黑井、雲龍等九井產鹽,每年須向蜀中買鹽,鹽稅甚重,邊遠貧民一年中往往有數月淡食。保定帝知道鹽稅一免,黃眉僧定要設法去救段譽以報……」
直到明洪武年,中央大力開發黑井,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清朝時黑井鹽業已到達鼎盛,僅黑井鎮的鹽稅,就佔雲南鹽稅的六成多。解放前,由於海鹽的入侵,富甲一方的鹽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如今的「鹽城」雖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很多歷史的痕跡。比如古色古香的唐宋風貌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還有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臺,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古蹟。
其中保存完好的武家大院最負盛譽,它是明清建築的典型。
武家大院於清道光十六年依山勢而建,鹹豐七年擴建竣工,四通八達、規模宏大,是雲南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
武家是清代末年、民國時期黑井鎮首屈一指的大鹽商,末代主人武維揚曾是雲南省第一輛私人小汽車的擁有者。
院子整體呈「王字型,縱一橫三」,組成四個天井,有99間房子、108扇門、三簷六滴水,房屋裝飾極盡奢華,木雕、石雕工藝精良。
古鎮內還有一座節孝總坊,建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黑井提舉司鄒馨德主持,黑井、元永井、永濟井三井灶紳捐資共建。
節孝總坊屬牌樓式石牌坊,石質卯榫結構,四柱三門,四柱上均刻有對聯,石坊上雕有人物、龍、鳳、象、獅、馬、鹿及花鳥等浮雕圖案,須彌座上兩對石獅、四個石鼓緊護坊基。
還有建於清代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大龍祠,曾遭兵變焚毀,又於康熙元年(1662年)由井司聶開基重建,古稱為「肇井神祠」。
祠內懸掛有一塊牌匾,是雍正皇帝所題寫,上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正是雍正對當時黑井滷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
黑井作為曾經的「富甲兩迤」之地,四方客商在此雲集,也就留下了許多鋪臺。
所謂鋪臺,即當地人在自己臨街街面用青石板砌出的一個平臺,各種物品擺在臺上出售,馬幫路過便可買東西。「一門一窗一鋪臺」,曾是黑井的特色,只是如今絕大部分鋪臺已廢棄。
古鹽坊距離古鎮大約兩公裡,外邊有一個大水車,下面是層層疊疊的曬鹽臺。坊內有一字排開的煮鹽的鍋與灶,粗糙而又整齊,在這裡可以體驗製鹽的全過程。
來黑井古鎮一定要試試這裡的美食。黑井古有「八八」宴席,鹽燜雞、灰豆腐、燒烤、燒膚、稀豆粉粑粑、牛乾巴、石榴花等風味佳餚,都值得一品!
黑井的鹽燜系列菜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有鹽燜豬肉、鹽燜雞、鹽燜肝、鹽燜腸、鹽燜肚乃至鹽燜青豆等。到黑井不得不嘗的特色是鹽燜雞,曾榮獲楚雄州「傳統菜金獎」。
灰豆腐,又叫「口袋豆腐」,人們也貼切地稱其為「心太軟」,是黑井特色美食之一。因為灰豆腐外面的皮似油豆腐的質感,酥酥脆脆的,但是一咬破裡面的軟軟的豆腐、嫩滑漿汁就流出來了。
在黑井,家家戶戶都種石榴樹,也由此產生了令人稱奇的黑井特色菜——炒石榴花。
黑井旅遊小攻略
門票:25元/人,優惠票12元/人
優惠:自旅遊景區恢復營業之日起至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出示本人醫師執業證、鄉村醫生執業證、護士資格證等有效身份證件,即可享受免門票優惠政策。
特產:當地的黑井貢鹽、黃牛乾巴、黑井臘肉、小灶酒、梨醋、石榴,以及各種刺繡類的手工藝品,在楚雄地區都比較出名。
住宿:鎮上客棧和家庭式旅館比較多,目前住宿條件最好的是武家大院,有標準間和普通間,設施古韻十足。若是節假日期間去,記得提前預定房間。
交通:
客車:昆明遊客到黑井古鎮,需到祿豐客運站轉車;楚雄市東客運站每天都有客車前往黑井古鎮。
火車:自昆明出發,可乘坐昆明到祿豐黑井鎮的火車,票價11.5元起;從楚雄出發可乘坐楚雄到祿豐廣通的高鐵,票價14元起,再從廣通站轉車前往黑井站,到達黑井站後,距離古鎮還有四、五公裡的路程,可以乘坐當地的小麵包車或小馬車前往。
自駕:昆明-祿豐-一平浪-大舊莊-廣通-妥安-黑井,約200公裡,行駛約3個半小時;楚雄-廣通-妥安-黑井,約70公裡,行駛約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