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文昭
最近,一則「從即日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寺以上核心區旅遊」的公告在網上熱傳。有媒體將其解讀為,當地為保護環境,清理垃圾,「無限期關閉珠峰景區」。
很多人非常遺憾,覺得從此與登頂珠峰無緣了。但當地政府隨即闢謠:公告中的禁令只針對旅遊行為,登山及其他活動經審批後不受影響。清理垃圾更不是發公告的主因。
遊客還可以去景區,只不過離珠峰遠了點
這則公告是這樣的:
乍一看,的確會讓人感覺珠峰景區有大變動,普通人以後不能登頂珠峰了。不過,當地馬上回應了——「關閉珠峰」的說法系媒體誤讀,「不能登頂」更是無稽之談。
那為什麼發這份公告?原來根據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而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經批准外,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據珠峰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格桑介紹,早年珠峰所屬的定日縣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依賴旅遊發展經濟,絨布寺以上核心區域一直被開發為旅遊區域,默許遊客自由進出。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當地經濟水平上去了,希望嚴格執行政策。因此,此次「禁令」實際上是針對歷史遺留問題的糾偏。
珠峰-大本營-絨布寺 景區示意圖
不僅經審批的登山不受影響,遊客也依然可以參觀珠峰。據報導,絨布寺是省道S515的終點,在絨布寺附近S515省道及省道兩側100米的範圍內皆屬試驗區,遊客仍可在此區域內遠觀珠峰。
定日縣旅發委主任唐武稱,「從珠峰大本營到絨布寺,下撤距離只有2公裡左右,這個距離其實對於人們觀賞雄偉的珠峰沒有任何影響。」
「北坡不存在大規模垃圾問題」,不代表珠峰垃圾可以被忽視
當地官員還表示,「此次公告做出的決定跟清理珠峰垃圾有一定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14日,新華社也報導,「珠峰北坡不存在大規模垃圾問題。」
然而,垃圾規模不大,不代表沒有垃圾要處理。據北大珠峰登山隊隊員郭佳明介紹,「在爬山的時候會把這個小背包掛在我們的登山包上,我們走到哪裡,就會把沿路的垃圾撿起來。我們一路走一路撿,沒走多久就能撿滿一袋,一共撿了滿滿幾大包。」
可作為佐證的是,「自2018年以來,西藏自治區組織清理珠峰保護區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約8.4噸」,也被當作珠峰生態保護再度升級的成績加以宣傳。
2018年春季珠穆朗瑪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登山垃圾清潔大行動
更重要的是,珠峰不僅有北坡,還有南坡。位於尼泊爾境內的珠峰南坡,登頂相對容易,商業登山發達。
因此更多人選擇從尼泊爾登頂珠峰,這也為南坡留下了更多的垃圾。
為了減少垃圾汙染,尼泊爾政府也想了一些辦法。2014年,尼泊爾政府規定攀登珠穆朗瑪峰者除了他們製造的垃圾,還必須撿回8公斤其他垃圾。
如果執行順利,珠峰的垃圾可以越來越少。但登頂珠峰風險較高,很多攀登者都不願攜帶垃圾,再加上當地政府的腐敗,這項規定並未讓多少人帶回垃圾。
尼泊爾人在清理珠峰上的垃圾
除了垃圾汙染,湧入的登山者和旅遊者還威脅著整個地區的生態穩定。據尼泊爾政府估計,旅遊業佔到木材消費增加量的10%,這導致珠峰地區每年有2.4億立方米的山區表層土壤流失,進一步加劇了森林資源的枯竭。
當地人也知道環境汙染的危害,但對為溫飽而奮鬥的他們來說,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前,放棄旅遊業不現實。
如果在家種土豆,每年只有幾百美元的收入,但當嚮導依靠每年3個月的登山季就能賺取五六千美元。因此,即使每年都有夏爾巴人嚮導殞命珠峰,很多人依然對嚮導這份工作很滿意。
夏爾巴人達瓦多吉表示,「這份工作能幫助我們養活家人,供孩子上學」,如果沒有外國人來登珠峰,夏爾巴人就會面臨失業,「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他們,這是個雙贏的局面。」對於那些遇難的同胞,他只能說那些人命不好。
珠峰雪崩遇難者的家屬悲痛不已
攀登珠峰不再是偉業,可以少一些人登頂
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這是1924年英國登山家馬洛裡在珠峰腳下回答記者的話。
過去攀登珠峰無比艱難,是人類體育精神和意志力的體現,而現在不少人登珠峰不過是為自己添一道光環。
1953年,紐西蘭的埃德蒙·希拉蕊和尼泊爾的丹增·諾爾蓋,成功從南坡登頂珠峰
而且隨著商業登山和技術的發展,登頂珠峰越來越容易。商業登山,簡單來說就是「能力不足錢來補」,和體育精神毫無關係。
正如知名登山家「十一郎」所說,純粹的登山,首先要求自理。而在商業登山中,每個登山客戶,卻都不用背負自己所需的物資、建立營地,還不用燒水、做飯,也無需處理艱難路線,更無需判斷天氣、雪況、路線等,只需要調整好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到亦步亦趨、跟著「保姆」嚮導安全上下就是。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珠峰的攀登難度也不是最大的,珠峰已經被研究透了,嚮導又經驗豐富。珠峰雖然最高,但死亡率不足2%,而世界第二高峰K2攀登死亡率則超過27%,比珠峰難爬多了。
擁擠的攀登路
有人會說,就算我登珠峰是為了玩,我一沒傷害別人,二花的是自己的錢,別人無權評說。的確,每個人都有登山的自由,但當攀登珠峰的人數過多,甚至已經危害環境時,這就不是個人的事了。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自上世紀50年代首次有登山者進駐珠峰以來,共有超過140噸垃圾被留在了這裡。有專家認為,既然已經知道人類活動對珠峰有了影響,那就應該限制在珠峰核心區的遊客人數。
也許有人會說,旅遊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限制遊客人數,當地人的生計又該怎麼辦?這就涉及到旅遊產業收益的分配問題了。
尼泊爾登山協會副主席尼瑪·努魯曾表示,外國遊客的總開銷只有約30%到了當地居民手中,其餘的錢都進了政府的腰包。這說明如果當地能夠讓利於民,當地民眾的收入水平不一定下降。
人類應該保護珠峰,欣賞珠峰,而不是一味地想著徵服,擠在登頂的路上。
第4431期
---我是今天的分割線---
歡迎關注「翻呀」小程序,它主打極簡資訊、輕快閱讀、一頁盡覽,為你推薦每天值得看的資訊內容。
長按下圖識別小程序碼即可閱覽今日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