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湘西的一個邊遠高寒山區,新發現一處號稱中國大板塊梯田風光的風景區,因為這塊美麗的梯田景區融入了花瑤文化,人們都習慣稱之為花瑤梯田。
花瑤,是我國現有瑤族中唯一保持最古老風俗的一個支系。歷史之奇、文化之奇、風俗之奇。足以讓你目不暇接,心旌蕩漾。花瑤梯田,始建於漢代,是人類最偉大的古老工程之一,地處湘西漵浦縣,規模之大,形態之美,造型之奇。從海拔300多米一直鋪展到1400多米,在一個方圓7.5公裡的大峽谷,滿山滿坡的梯田,依山順勢,從山腳攀伸到海拔1400多米的山頂,層層疊疊,環繞盤旋,高達1000多級,線條優美,精緻瀟灑,如千龍騰躍,萬鶴翔飛,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天下一絕。
那麼,又是誰向世人揭開了漵浦花瑤梯田這一神秘的面紗呢?他,就是漵浦縣統戰部、臺辦退休幹部魏榮光。憑藉他對花瑤梯田的喜愛,對花瑤民族風情的感情,長達20多年時間,風雨無阻,奔波於花瑤梯田,拍攝了花瑤梯田一年四季的絕美風光。他所拍攝的《在瑤鄉》、《豐收樂》、《瑤山秋》、《火紅的正月》、《瑤山的早晨》不僅題材新穎,畫面優美,而且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泥土氣息。不少照片曾在《民族畫報》、《農民畫報》、《瑤族》畫冊、《湖南》畫冊上發表。20多年來,在國內外各新聞媒體發表消息及其他文章2200多篇,新聞圖片1200多幅,並在國家、省、市級報刊和各類展覽中發表、展出攝影作品220多幅,其中160多幅作為雜誌封面、封底刊出,《瑤山的早晨》、《在瑤山》、《豐收樂》、《瑤山秋》、《火紅的正月》等27幅作品在省內及全國攝影藝術大賽中入選或獲獎,其中《瑤山的早晨》獲湖南金獎及全國「玉羊杯」《婦女.家庭.地球》攝影大賽暨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環境攝影比賽中國賽區預選賽優秀獎;《豐收樂》入選「地區和省會國慶40周年影展」並獲一等獎;《在瑤鄉》獲第二屆全國花卉盆景藝術攝影大賽三等獎。另外有78組400餘幅專題照片在《民族畫報》、《農民畫報》及多家報刊發表,《花瑤討念拜節》、《蠶燈卻以龍頭引》和《侗族花炮節》等組照,在香港《中國旅遊》畫報上發表,發行到世界148個國家和地區。其藝術攝影傳略辭條載入《世界名人錄》和《世界藝術家名人錄》。2009年9月被漵浦縣委、縣政府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他所拍攝的《中國.漵浦花瑤梯田》畫冊,2009年11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中國首部反映大板塊梯田風光和花瑤風情的畫冊。
執著追求 用鏡頭描繪花瑤梯田風光
「半路出家」的魏榮光,40歲前沒玩過照相機,40歲調進縣委臺辦工作後,憑他對新聞、攝影的愛好,對事業的執著追求,20年下來,竟小有所成,在當地贏得了「土記者」、「攝影家」的光榮稱號。
魏榮光曾在鄉、鎮擔任過黨委委員、副書記,多年的鄉、鎮工作,使他深深地愛著老百姓,也使他對鄉村的一山一水和一草一木產生了深厚感情,後來調進縣直機關擔任臺辦主任、政協常委、統戰部副部長,業餘幹起了新聞宣傳報導工作,他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當初,他寫新聞沒有章法,投出去的稿件如泥牛沉海,於是,買來新聞寫作書籍,認真學習,白天深入基層採訪,晚上回來寫稿,就這樣,慢慢地走上了新聞之路。一次,他到漵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去採訪,這裡的花瑤梯田風光讓他大開眼界,一幅幅動人畫面,一年四季各有不同景色,一下激發了魏榮光攝影的興趣,如用攝影,把這山,把這水,把這梯田風光報導出去,讓這迷人的梯田風光走出大山,那不是給山背村的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嗎?
剛開始,魏榮光對光圈、快門速度、構圖、用光等都不懂,拍出的照片不是曝光不足就是曝光過度,以後,他每拍一張照片,都把快門速度和光圈記錄下來,觀察照片的效果,有時對同一個圖景用不同的光圈、速度反覆拍攝,然後進行比較,從中摸索出經驗。
搞攝影本來就是一件「苦差事」,特別是拍攝大山的自然田園風光,吃苦就可想而知。魏榮光當時已是奔「50」的人了,可他為了攝影事業,放棄了節假日,不辭勞苦,經常背起兩個20多斤重的大包(三部照相機及三角架),爬山涉水,風餐露宿。他不管風吹雨打,坡陡路滑,山道彎彎,全憑一雙腿腳,在海拔300多米,至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來回採點,選擇最佳角度。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作品不僅得到許多雜誌社的認可,在攝影展覽中也分別獲得不同層次的獎勵,這使他對拍攝花瑤梯田風光更加堅定了決心和信心。1992年,魏榮光開始考慮編輯出版畫冊,一個「半路出家」的攝影愛好者能出版畫冊這是他過去作夢也沒有想到的事。
為了豐富畫冊內容,他不斷捕捉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梯田風光照片。2008年初,南方發生了五十年不遇的大冰凍,這給魏榮光提供了極好的雪景攝影機會,大年正月初三,白雪皚皚,寒風刺骨,魏榮光告別家人,隻身來到山背村,那時山背梯田一片雪海茫茫,拍的照片不能顯示層次感,於是他就在當地住下來,一直等到第8天才見陽光,連續三天太陽後,雪開始溶化,梯田雪景才顯現出層次感,他不懼寒冷,在大山梯田景區來回奔波,一拍就是好幾天,直到正月二十一日才下山回家,在梯田景區整整住了17天。拍攝了《山舞銀蛇》、《通天雲梯》、《天梯凌空》、《冬雪的旋律》、《蒼龍橫空》等多幅精品力作。這些作品浩然宏偉、氣誓磅礴,可稱梯田風光雪景一絕。
魏榮光告訴筆者,拍普通照片容易,但要拍出一張好的風光藝術作品照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時、地利、人和、採點、構圖、用光,每個環節都少不了。《山背秋韻》是反映花瑤梯田秋景的大場面照片,由4張拼接而成。由於該地屬高寒山區,交通、通信都很閉塞,信息不靈,加上作物的季節性很強,魏榮光連續拍了六年才成功。第一年去早了,稻穀還未黃,缺乏層次感,反差也不大;第二年去遲了幾天,稻穀已收穫了一半,畫面不美;第三年雖趕上了拍攝的最佳季節,誰知三角架又出了問題,照片仍不理想;第四年、第五年連續多日陰雨大霧,無法拍照;直到2007年,魏榮光吸取往年教訓決心守株待兔。9月7日,老魏提前來到山背村花瑤梯田景區,誰知第二天就陰雨綿綿,大霧瀰漫,一丈之內不見人影,一等就是好幾天,到第8天時,同去的縣電視臺兩位記者再也耐不住了,雖經老魏一再挽留,早飯後還是下山去了。魏榮光卻是下定決心,哪怕是等一個月也要等到雲開霧散。說來也巧,待記者剛走不到兩個時辰,老天爺就放晴出太陽了。終於,老魏以最好的心態、最好的拍攝點和最佳的構圖和光線,拍攝了一幅不可多得的秋景佳作,為梯田風光旅遊開發起了推動作用。
山背梯田是漵浦花瑤梯田的龍頭景點,魏榮光每年要到山背村去好幾次,一去就住在當地兩戶人家裡,一戶是村支書胡家從家,這裡可拍攝東邊山上和高角度拍攝遠景照片;另一戶是赤腳醫生胡名清家,這裡可拍攝村部以西的景觀。這兩戶人家離景點近,也很方便,能及時拍攝到照片。他少則住3-5天,多則半個月,吃住在農家,變成了山背村的常客。
魏榮光去瑤山拍攝花瑤梯田圖片,目的在於給黨和政府領導開發這片美麗的山水提供決策依據,可這並不被世人所理解,有的說:「幾丘田埂有什麼好看的?搞什麼旅遊開發!」有的認為:「什麼梯田風光旅遊,這是退休幹部沒事幹,狗咬老鼠多管閒事。」甚至有的在電話中公開說:「老魏,不是我潑你冷水,你拍山背梯田是徒勞的,開發山背梯田風光旅遊是不會成功的。」家裡人出於同情和關心,怕老魏累壞身子,也多次勸告放棄,說搞旅遊是縣領導考慮的事,你退休了就得好好休息,何況搞攝影是一種高消費。老魏卻認為,山背花瑤梯田風光是自己通過多年考察而新發現的一處頗有價值正待開發的旅遊景點,如果自己不通過圖片畫面反映出來,人們在短期內就難以認識。他認為,看準了的東西就不能輕易放棄,更何況這是一件於國於民都有利的大事。
魏榮光沒有高額的收入來源,只有退休工資和一點微薄的稿費,每月80%的工資交給妻子作家庭生活費用,剩下的零用錢和稿費幾乎都用在攝影上。他不喝酒,不抽菸,不打牌賭博,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寫作和攝影。他省吃儉用,把有限的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終於通過多年艱辛努力,他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圖片。
漵浦花瑤梯田風光,面積之廣,場面之大,上萬丘月牙般的水田,縱橫十五華裡,同時,梯田依據山勢走向,形態多樣,景致還可依據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進行變化,配以變幻莫測的雲霧,反光的水面以及花瑤民族的奇風異俗和靚麗服飾,真是美極了,這種大板塊的梯田風光在全國罕見。為了考察梯田風光的開發價值,從2001年起,魏榮光先後兩次自費到外省已開發的梯田風光景區考察,把自己拍攝的花瑤梯田風光照片帶到山外去進行比較,把外面的梯田風光拍成照片拿回來進行對照,通過反覆認真比較,發現漵浦花瑤梯田風光雄偉、壯觀、秀美,大有旅遊開發價值,因此,魏榮光進一步增加了揭開山背梯田風光旖旎神秘面紗的決心。自此之後,每年的不同季節,他都要深入此地,先後拍攝上了萬張圖片,從而為形成《中國﹒漵浦花瑤梯田》這本畫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急民所急用鏡頭反映花瑤梯田景區的雷災實情
山背村是漵浦縣最邊遠的山區村,居住著瑤、漢兩個民族,共有2000餘人。這裡不僅花瑤梯田風光秀色宜人,而且還是全國著名的雷擊區。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地形結構使這裡雷電活動十分頻繁。自古以來,山背村就是雷擊多發地,但過去只是擊毀樹木和莊稼,很少傷及人畜和毀壞房屋。自1979年村裡架設了低壓電線後,雷擊現象越來越嚴重,成為威脅山背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大公害。近30年來,先後被雷電打死11人,打傷160多人,打死打傷耕牛20多頭,牲豬100餘頭,雞、鴨、鵝等家禽被打死560多隻,擊毀電視機150臺次,村裡變壓器先後11次被雷電擊毀,並數十次擊毀房屋、家具、樹木、莊稼和田地,山背村民談「雷」色變。
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卻是老魏在一次採訪中偶然獲得的。有一次,老魏從虎形山鄉瑤山攝影採訪歸來,在途經葛竹坪鎮山背村時,天色已晚,就在當時任村長的胡家從家下榻。晚飯後,正當老魏與老胡一家人拉家常時,忽然起風,胡家從知要下雨,急忙外出忙了一陣子,突然,電燈熄滅了,老胡進屋告訴老魏說:「天要下雨,我已把電線折了」。下雨就折電線,聽起來還是件新鮮事。因是初到此地,心裡雖有些疑慮,也不便多問,一夜無事。第二天一早起床,早已雷雨過後,天氣轉晴。老魏洗漱之後,在睡房內無意中發現縫紉機上的膠合板凹了一塊下去,用手觸摸卻非常光滑,便好奇地問是怎麼回事。胡家從說:「是被雷電打凹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從未聽說過此類事的老魏感到非常驚訝。一番細問之後,終於弄清了昨晚斷電的原因。原來,這個方圓15華裡的山背村,是個經常令人提心弔膽的雷災集中區。不僅連年擊毀樹木和房屋,還擊死擊傷人、畜和家禽。村民從多年的血的教訓中,摸索了一種防雷擊的土辦法——即切斷電源法。老魏在採訪中發現,該村500多戶村民,每家每戶都在離房屋兩丈遠左右的地方埋下一根電桿,在室內膠線與電桿上的裸線的接頭處採用活接頭處理,每逢雷雨天氣,村民第一件大事就是先將電源切斷,即用竹竿叉子將活接頭上的電線折下來,待雨過天晴後再接上。為了進一步弄清底子,以後,老魏又專程赴這個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背村考察,認真聽取村幹部和廣大村民的反映和要求,並對該村21個村民小組逐戶、逐人進行摸底調查,將多年來被雷電打死打傷人員和雷電造成的其他損失登記抄冊,通過整整5天的深入採訪,基本上做到情況明了,心中有數。1987年夏季的一個傍晚,天空忽然雷聲大作,傾盆大雨,隨之而下,正在忙碌的村民紛紛進屋避雨。村民譚克書也匆匆從外面跑進了自己的家,誰知剛進堂屋站穩,突然,天空中一聲炸雷,一道閃電瞬間閃亮天空,如同鬼魅附身,譚克書當場被雷電擊死。而同時,村民梁和定在田裡涉水時,他渾身被雨淋溼後,立即向家裡跑去,但想不到,還是沒有逃過雷電「定位」,一進屋就被雷擊身亡。令人離奇的是,村民韓道達就死的太冤,其兄梁道偉訴說時還帶有幾分悲傷,他說:「這個雷電好象長了眼睛一樣,我和弟弟分別在兩間屋子裡避雨,他在另一間屋裡躲著,但不知雷電怎麼附在電線裡,跑出來將他給打死了」。
雷電不僅給山背村2000村民帶來了恐怖和天災人禍,還使部分家庭因遭雷災而造成了家破人亡的悲劇。韓道達早幾年已與妻子離婚,平時與十歲的兒子相依為命,1997年9月1日遭雷擊身亡後,其兒子無依無靠變成了孤兒;牛場組村民譚克書被雷電打死後,其妻張金愛一人撫養三個小孩,成為該村多年來的特困戶;中黃組女村民吳店秀1992年7月被雷電打死後,把一個剛生下40天的嬰兒丟給了丈夫王志興,致使這個原本就很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山背村雷電傷人是驚心動魄的,許多山外的年輕姑娘一聽說提親去山背村,連連搖頭,哪怕對方是再好的後生,也是望而卻步,愛莫能助。
魏榮光關於山背村雷擊的調查,引起了時任縣政協主席謝順培同志的重視。1997年9月4日至5日,謝主席與魏榮光等十名政協委員組成視察組專程赴山背村進行視察踏勘,聽取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幹部匯報,多方了解情況和訪貧問苦。並將魏榮光撰寫的《關於漵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連年遭雷災情況視察報告》在縣政協主辦的內部刊物《社情民意反映》發了專輯,分別送到該縣副縣級以上領導參閱。同時,還以政協建議案形式,向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提出。為了加大力度,魏榮光和縣政協特邀界委員以及部分省、市政協委員又以個人提案、集體提案等多種形式分別向省、市、縣三級提案,引起了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注。
為了讓山背村村民早日脫離雷災之苦,魏榮光同志採取兩手抓,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廣為宣傳;二是給各級黨、政領導寫信反映情況。他採訪拍攝的《神奇雷擊區呼救》文章和組照,被湖南《湘聲報》以頭版頭條大版面刊出,湖南日報等國內外60多家報刊相繼刊登,在全國反響強烈,並於1998年元月9日向時任湖南省省長的楊正午同志和懷化市委、市政府領導寫了求救信,除反映山背村多年來所遭受的雷災情況外,並建議楊省長和市委、市政府領導派專家、教授實地考察,弄清造成反覆雷災的原因,並在資金和避雷設備上給予援助。省、市領導十分重視老魏的建議,市政府領導當即安排政府辦牽頭與氣象局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深入到山背村考察,並在市政府的《調查與研究》內部刊物上發表了《關於山背村連年遭雷擊災害的調查》,引起了市黨、政領導的普遍關注。楊正午省長收到魏榮光的建議信後,當即作了「請氣象局張正洪局長研處,組織有關專家考察,提出解決意見」的重要批示,湖南省氣象局根據省長指示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步驟,並多次派省防雷中心五位專家奔赴山背村實地踏勘,考察,還請來了北京、上海等地防雷專家在長沙召開了山背村防雷技術論證會,確定防雷方案。在論證會上,專家教授們從該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和土壤特徵以及近30年的氣象資料進行了綜合分析,認為山背村連年產生雷暴現象,除了大的氣象系統影響外,還有特殊的地形條件影響。山背村坐落在縱橫7.5公裡的高山坡上,日照少,上下落差大,村民住宅分布於東南高、西北低,並類似「鍋」狀的山坡中,不管何方來風即從該山坡經過,風速越大,遇到陡峭山坡時抬升力就越強。氣流在「鍋」內迂迴流動以及地形的抬升作用造成空氣的強烈上升運動,容易引發局部地區強對流天氣發生,從而導致地方性雷暴雲增加,此外,由於山背村地勢較高,本身接近雷暴雲層,而布局在該村的低壓電線、變壓器以及用戶進出電線均沒有安裝避雷裝置,而感應電壓附著金屬傳輸到全村各戶,從而反覆造成雷擊災害。
山背村的雷擊事件,在老魏多次而廣泛的呼籲下,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關注、關愛,湖南、懷化、漵浦三級領導都把這件事當著民心工程來抓。省政府拔專項經費50萬元,市政府拔款5萬元,縣直有關單位為山背村捐款3.8萬元,使山背村500多戶村民戶戶安裝了避雷針和避雷器,村小學還安裝了一個20米高的避雷塔,使一度猖狂的雷電災害大有緩解。目前,省委、省政府正著手計劃實施山背村防雷的第二期工程,安裝大型的避雷裝置,從根本上杜絕雷擊災害。
現在,山背村人們臉上露出了笑容,為了感謝各級領導對山背村民的關愛,村裡在宣傳專欄上寫上了他們發自內心深處的一段話:「不謝天,不謝地,只謝恩人共產黨」,同時他們也深深地感激這位「愛心大使」——魏榮光同志。
融入瑤鄉 用鏡頭敘說花瑤民族風情
漵浦花瑤梯田風光秀美,花瑤的古樸文化,民情風俗,也讓人心曠神怡、容光煥發。魏榮光把自己完全融入在花瑤民族風情之中,用自己的筆和照相機連續二十多年不離不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追隨自己的夢想。春夏秋冬,每個季節,每次花瑤的民俗風節,他都要帶上相機徒步爬上山頂,在瑤民家中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傾聽花瑤百姓訴說民風奇俗,參與花瑤少數民族的節日活動。作為一個事業性和藝術追求很強的人,他頂住各種壓力,始終堅守自己的題材,獨自與歲月對話,與大山對話,與瑤民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披星戴月、櫛風沐雨,用心靈搶抓最佳鏡頭,用情感描述瑤民風情。
奇特的風情,是花瑤的民俗、民風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諸如農耕、婚喪、節日、服飾、飲食等多姿多彩,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畫,而最具特色的是花瑤婚禮,他們的打泥巴訂婚、頓屁股和炒茅殼粟等婚禮習俗,新奇、聖潔、浪漫、瘋狂和怪誕,這是一支至今依舊保持原始生態的民族,這種瘋狂而怪誕的婚禮習俗再現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的遺風,這些都是魏榮光用鏡頭捕捉的閃光點。
為了多渠道、多角度記錄花瑤民族這支鮮為人知又獨具民族個性的古老部落,從1985年起,魏榮光二十多年如一日,先後100多次去花瑤山寨採訪,走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村寨、民宅,與瑤山的人們同吃、同住,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他們的民俗、民風和感受他們在人生經歷中的喜樂哀樂。並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將花瑤的生存方式、文化形態和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等,不斷地整理和挖掘。為了這支古老的部落,多少年來,他付出了不少的感情、精力和心血。1999年隆冬,魏榮光為了拍攝到花瑤打泥巴訂婚的場面,不顧風雪數九寒天和春節休假,半個月內三次上山背村,先後拍攝了三戶花瑤打泥巴訂婚的古老而原始的現場照片。
為了使自己的事業後繼有人,他叫上自己的子女、親戚,到花瑤山寨去體驗生活,了解當地民風異俗,然後在不同的景點、場地捕捉不同的靈感,拍攝不同的鏡頭,從多角度、多層次反映花瑤民風。在花瑤山寨最具特色的是虎形山崇木凼一年一度的「討僚皈」節,場面大、節目內容多,觀眾每年達數萬人之多,魏榮光多次來此採訪,拍攝了許多精彩畫面並見諸報刊。
魏榮光把自己融入瑤鄉,用文字訴說花瑤的情感,用鏡頭描繪花瑤的風情。在他拍攝花瑤民俗風情的上萬張照片裡,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瑤山的早晨》、《在瑤鄉》、《豐收樂》、《瑤山秋》、《迎親攔門酒》、《奇特訂婚—打泥巴》、《罕見婚禮—頓屁股》、《花瑤「討僚皈」節》、《花瑤風俗—擠板凳》等,描繪了花瑤山區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民俗風情畫。
結束語:「春看銀波似明鏡,夏時翠玉綠茵茵,秋觀金塔澄澄黃,冬雪遍地瑩晶晶」。這是花瑤梯田一年四季不同季節景致的形象寫照,不同的季節,不一樣的美。它依山走向,氣勢磅礴,浩蕩凌空,蜿蜒迂迴,曲線優美,不僅有整體美,更有局部美、片段美,堪稱天下一絕。這是繼湖南省張家界之後,又一處享譽世界的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也是漵浦縣走向世界的嶄新起點。魏榮光用心、用筆、用鏡頭描繪了花瑤梯田風光和花瑤的民風異情,他的名字將伴著花瑤梯田風光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漵浦地,漵浦人,漵浦事……
歡迎大家加入微漵浦微友QQ群:36228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