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我們依然存在著誤解
緬甸,曾經被「封閉」、「落後」等標籤貼滿全身的國家
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
它封存的純潔與天然,雪白透亮
對喜愛冒險的旅行者擁有無盡的吸引力
絲毫不輸給土耳其的熱氣球,從半空俯瞰超過2200年歷史的佛塔與樹林相融;
站在世界上最長的柚木橋看全球最美的日落,你自己也會成為別人眼中最美的風景;
乘馬車在塔林穿梭,追逐漸落的太陽,感受古老建築藝術的縮影;
人們淳樸友善,僧侶比明星更受尊重,到處都能感受到對佛教虔誠的信仰;
「左眼浮屠,右眼眾生」是我從一篇遊記中看到對它最貼切的形容,當你踏上這片土地時,你會感覺像穿越到上世紀,大街上依然用三輪車代步,左邊是歷經滄桑的建築,右邊是友善的當地人。
這裡與泰國相似又不相同,一樣擁有很多佛塔,但曾經的封閉讓它擁有你在別處尋找不到的慢生活,也更容易獲得從容的節奏和最簡單的快樂。
蒲甘歸來不看塔
蒲甘|Bagan
曾有一句在緬甸旅行回來的人中流傳的話:「蒲甘歸來不看塔」;因為它那種與自然相融的震撼在其他地方是感受不到的。
阿南達寺是蒲甘現存最完整造型最美麗的佛教寺廟,整個寺院呈正方形的形狀,阿南達塔便坐落在整個院落的正中心。
左圖源自@美攝之旅;右圖@緬華網
印度風格佛窟非常精緻,主塔的周圍環繞著眾多小塔佛像,外牆上印刻著的是佛本生故事的彩陶浮雕,繁而有序。
圖源自@美攝之旅
被化學洗劑清洗去汙漬的外牆露出原本面目,莊嚴而美麗,緩緩講述著關於蒲甘的古老傳說。
建於13世紀的Mahazedi Temple是蒲甘為數不多的寺廟之一;寺廟的底座是方形的,頂部是鐘形圓頂,爬上露臺的臺階十分陡峭,到達露臺後,放眼望去皆是蒲甘古老的景色。
小僧侶爬上塔頂靜坐觀日出,這仿佛是他們每日必修的功課,寧靜端詳,似迎接每日新生的佛。
當然我們也可以爬上塔頂觀賞,但更推薦乘熱氣球到半空觀賞,因為那種震撼與地面看到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熱氣球一般在凌晨時間起飛,根據季節不同,航行時間為40-60分鐘。
*根據季節,清晨可能會很冷,所以記得帶上你的防寒衣物。
熱氣球逐漸升空,周邊的冷風依然凌冽;當天邊被撕扯出一道橙黃的口子,太陽緩緩從裡面升起,光芒開始鋪滿天空,而你的臉上也逐漸感受到太陽升起時帶來的溫暖。
等到白天完全取代黑夜升起,林間霧氣逐漸散去,此起彼伏的佛塔往深處不斷延伸,它與自然相融,似乎從很久之前便已經「生長」在這個地方,守護著這裡的人和物。
浮島人家的生活
茵萊河|Inle Lake
茵萊湖是緬甸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有名的浮島,其有三大奇觀:莊稼種在水裡,房屋浮在水面,漁民單腳獨立在船上;而遊覽的最佳方式,自然是坐船。
生長在茵萊河的人們出門便是水,所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從小就練習划船。船,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無論是上學、探親、採購,他們都習慣划著船往來於湖上,就連和尚出門化緣,也是駕著船行路的。
茵萊人用腳而不用手划船。划船者站在船的尾端,一隻腳踩在船板上,一隻腳懸空蕩槳。若左腳划船則左手握槳,右腳划船則用右手握槳。划船時手、腰、腳同時用力,使小船能迅速向前行駛,不划船的手腳起支撐平衡作用。
浮動花園是當地第二大奇觀,也是當地一件獨特的工作:覆蓋上湖泥的「地面」與竹子一起被放置在湖面上,然後全年種植著各種蔬菜。
探訪當地村莊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卡央族部落的女人,雖然這個族的人們已經逐漸摒棄長頸風俗,但女人們依舊會炫耀她們的「長頸鹿脖子」並且很歡迎遊客和她們合照。
石匠|圖源自網站:Sommertage
木雕|圖源自網站:Sommertage
織布作坊|圖源自網站:Sommertage
湖邊的高蹺房子裡有很多小作坊,工廠以及商店,比如絲綢織工,石匠木雕等;相比其他,石匠的工作環境極為嚴苛,沒有專門的面具,從頭蓋到腳趾都是石像磨出的白色粉塵,儘管如此,他們的眼神依舊澄明,對遊人依舊友好。
伊瓦瑪是茵萊河最大的水上集市,雖然與泰國的四方水上市場相似,但它採用的是周制(每五天在五個村莊間舉行),村民在岸邊或劃著小船販賣食品、日用品,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製品等。
當地人的臉上會抹上一種由黃香楝(liàn)樹磨成,緬語名為特納卡的粉末,這種粉末具有防曬,消炎,滋潤皮膚的功效,是當地人家必備的天然護膚品,也成為緬甸人的一種外在標誌。
起伏的白色海浪為你靜止
曼德勒|Hsinbyume Pagoda
白色翻滾的波紋上,小僧侶揮著他的紅色外袍在「波浪」中跳躍,藍天之下,波紋仿佛流動起來,跳躍的紅袍身影像是一片白色世界中開出的梵花。
Hsinbyume Pagoda是緬甸的一位國王為難產的愛妃修建的佛塔,仿佛老式奶油蛋糕的花邊,人們調侃地稱它為「奶油蛋糕塔」。
佛塔通體雪白,第一層底座的七層塔基象徵著圍繞世界中心的7座高山和海洋,這樣子的塔型,哪怕是在有著「萬塔之國」的緬甸也是獨一無二的;根據緬甸的佔星術,Hsinbyume Pagoda所在的地方還是世界的中心。
和天空連在一起的綠松石藍
卡帕裏海灘|Ngapali Beach
卡帕裏海灘有著緬甸佔據國境三分之一的海岸線;由於當地人文歷史更為突出,讓人忽略了它海域,同時也躲過商業的侵蝕,被譽為緬甸最美的海灘,甚至被評為全球最美沙灘之一。
前往這個秘密之所一點也不也容易:從仰光搭乘45分鐘的小型飛機(當然這個費用也相對較高),或沿狹窄蜿蜒的道路乘15小時巴士抵達,但哪個更便捷舒服就不用我多說了...
圖片源自500px:@MARJA SCHWARTZ
這裡古樸而原始,沒有喧鬧的海灘活動,只有悠然路過的僧侶和白色牛車,不遠處當地漁民的船隻,沒有滑翔傘和水上摩託,沒有吵雜的人群,更適合朋友間的小打小鬧。
綠松石藍的海水一路往外綿延,細軟白色的沙灘讓人深陷這裡的每寸土地;三兩步爬上椰子樹,朝鏡頭擺出最具ins風的造型;或在樹蔭底下喝一口新鮮的椰子汁,看腳邊的小寄居蟹一點點爬出貝殼...
戴好腳蹼和呼吸器,來個利落的插水倒立,和海底正撲騰的魚兒say hi,陽光折射進海水,翻湧的沙石形成點點的水霧,與氣泡混合,在魚群間飄散。
如果不想到海灘,可以在當地餐館或小旅遊商店租一輛自行車,在日落潮汐時沿海灘騎行。或許會遇到在沙灘上頭頂水果的女人,叢林裡正在踢球的小孩,他們會很友好地朝你微笑,並嘗試用肢體語言進行交流。
我站在橋上,看世界最美落日
烏本橋|U-Bein Bridge
在緬甸人之間,流傳著一個美好的傳說:當你們相愛時,來烏本橋祈願,「六和精神」將會保佑你們的愛情。
烏本橋被緬甸人稱為「愛情橋」;橋身在古城境內橫跨東塔曼湖,全長1200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柚木橋;橋頭、橋身、橋尾共設有六座供人遮風擋雨的亭子,也寓意了佛教的「六和精神」。
*烏本橋建於1851年,由1086根實心柚木建造而成,其木材來自拆遷的阿瓦王宮。
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橋上穿行,吵雜而匆忙,夕陽逐漸收進雲層,只餘下橙黃的天色和他們獨特的剪影;烏本橋是他們每日的必經之路,也承載著他們生活的全部。
等待一天的漁民終於迎來勞動果實,拉網收網一氣呵成,魚還在網裡掙扎著,漁民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湖水迎著光,看他們再一次撒網,為明天的勞作準備。
僧侶是烏本橋上另一處耀眼的風景線,不論日出還是日落,往來的僧侶都非常多;他們有沒有目的性,是否路過我不知,但更多可能是是捨不得這裡的景,捨不得這裡的靜。
緬甸很美,美得沁人心脾
更美得像極生活那些不經意發現的小確幸
定製「緬甸」相關行程請點擊
了解「緬甸」相關行程請點擊
更多關於「緬甸」酒店或行程諮詢
請添加出家門旅行管家:
*文中部分照片及引用內容源自網絡
*some photos and quotes are from internet
rights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