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訊 吃毒蛇、青蛙,甚至吃熊掌、果子狸……近年來,不斷有人以「驚人的勇氣」,滿足著自己的食慾。據湖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統計,長沙市每天大概消費1萬公斤蛇;而在湖北武漢,人們每天要吃掉青蛙8噸以上。
與此同時,人們也在不斷為此「埋單」???今年6月起,湖南洞庭湖區暴發了10年來最嚴重的鼠災,約2
0億隻田鼠隨著水位的上漲而部分內遷;7月,廣東茂名信宜市暴發蝗災……無疑,這一次次「意外」和人類對大自然肆無忌憚的索取有著必然聯繫,而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在這些「意外」中受到了威脅。
天敵缺位,老鼠、害蟲成災
「對大自然來說,整個生態系統是一架飛機,拆掉任何一個零件都可能導致飛機墜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波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洞庭湖鼠災」便是最好的例子。今年6月,在400多萬畝洞庭湖區內,多個小島已被數以億計的田鼠盤據。當地村民「一棒子打下去,能砸死兩三隻;一鏟子拍下來,竟能打死七八隻」……老鼠去過的地方,像「被收割」的土地。據統計,我國每年因鼠害損失糧食150億公斤,相當於全年進口糧食的總和。
鼠災肆虐的同時,蝗災也陸續暴發。8月,甘肅省山丹縣草原遭蝗蟲危害面積達36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20萬元。而且鼠災、蟲災年年發生,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損失,更給農民的生計和城市人的食品保障帶來了巨大威脅。
田鼠、害蟲因何猖獗?「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它們的天敵???蛇和青蛙正在不斷減少。」全國政協常委、原農業部部長陳耀邦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導致蛇和青蛙減少的原因有很多,被人類獵殺並擺上餐桌就是其中之一。
「吃青蛙曾在我國風行過一段時間,現在比較少了,但還有。」河北民俗研究所副所長劉玉凱教授說,「但吃蛇在南方還比較多見,尤其兩廣地區。」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長沙西長街水產市場上不到50米的範圍內,竟有10多家店鋪賣蛇,該市場一天的活蛇銷量可達3噸左右。而據民間說法,在旺季,深圳一天能消費掉10噸蛇;廣東省一天能消費青蛙1萬公斤。
「只顧嘴上」的代價是慘重的。「蛇是鼠類的天敵,青蛙是害蟲的天敵。據估計,每條蛇一年可吃老鼠近400隻。而人的飲食習慣一日不改,蛇和青蛙的劫難一日不去;老鼠就可以有恃無恐,從而擾亂食物鏈,破壞農業生態環境。」李波憂心忡忡地說。
濫食動物付出的健康代價
實際上,濫食青蛙和蛇,帶來的災難遠不只有鼠災和蟲災。「為防止鼠、蟲災害,農民們不得不給農作物噴灑大量農藥。這些農藥很容易隨農作物被人吃掉,影響人的健康。」李波說。
陳耀邦則表示,「這些農藥如果隨著雨水進入河流、滲入土地,就會汙染當地水土環境,導致進一步生態環境破壞,直接威脅人類。」況且,鼠災過去後,鼠屍往往會堆積如山,散發著腐爛味。「怕就怕,鼠災過後會釀成一場新的生態災難。」湖南省疾控中心郭綬衡教授稱,老鼠身上有大量病菌,這些病菌很容易進入水中,如果人與水接觸,就可能染上惡性傳染病。
此外,浙江省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在青蛙體內發現了對人體威脅極大的寄生蟲???曼氏裂頭蚴,在蛇體內也曾發現過。它生命力很強,經爆炒也很難殺死。人食用後,可能引起白內障、陣發性頭痛,甚至癱瘓。杭州市疾控中心曾抓獲176隻青蛙,研究發現,其中16%帶有曼氏裂頭蚴。
蛇和青蛙並無特殊營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又是什麼動力讓有些人對青蛙肉、蛇肉趨之若鶩呢?經多方調查,記者得到以下四個答案。
第一,有食用營養價值。在很多人心目中,青蛙肉和蛇肉都含有豐富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據悉,每100克青蛙肉中含有20.5克蛋白質;而蛇肉中則含有19種胺基酸。但在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教授於康看來,蛇肉和青蛙肉的營養卻沒有如此「珍貴」。「我還沒聽說蛇肉和青蛙肉的哪種營養成分是其他食物所不能代替的。要論蛋白質含量,魚也很豐富;而且吃魚肉的胺基酸吸收率可能比吃蛇肉、青蛙肉更高。」
第二,有藥用價值。傳統中醫認為,蛇身上的肉、膽、毒等均可入藥,因此很多人把蛇肉當成治病佳品。「其實,在中藥裡,能發揮上述作用的藥物並不少見,如天麻、地龍等。」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李興廣說,「其實中醫藥界早有共識,儘量避免動物入藥,尤其是在野生動物日益稀少的情況下。」
第三,屬飲食文化。吃青蛙肉和蛇肉在我國某些地區已形成了文化。尤其是吃蛇肉,更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記載:「南人嗜蛇。」然而,當「吃的文化」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威脅到健康和生命時,這種文化延續的意義就令人懷疑了。
第四,是為解饞。「蛇肉羹可香了,我每次去廣州都吃。」常外出經商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如果說上述三種理由情有可原的話,這個理由實在值得批判。為解自己「口舌之欲」而破壞自然和生態環境,無疑是極度自私的行為。
專家:不能再吃蛇和青蛙了
其實,對捕殺、販賣野生動物行為,政府早有相關法規。按規定,野生青蛙是國家禁止捕殺的省級保護動物;而據《可以經營利用的馴養繁殖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及相關法規,蛇類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如果嚴格守法,蛇和青蛙本不該在餐桌上「大行其道」的。
而蛇和青蛙之所以成為「盤中餐」,恐怕也和法律上的一些空白有關。「目前,市場上也會對販賣青蛙、蛇等行為進行突擊檢查。」李波告訴記者,但懲罰手段頂多是沒收,再加以低額罰款。「這樣根本起不到作用。我認為,應該從市場、餐館等各個環節加強立法、加強管理,並提高罰款額度。」
陳耀邦則認為,光加強立法還不夠,執法也必須嚴格。「現在大城市對野生動物的管理還比較嚴格,但一些縣、鄉的市場卻比較分散,沒有人管。因此中央對地方要加強執法力度。」
「誰都願意生活在鳥語花香的世界裡,但我們自己又為這個世界做了些什麼???可能在燒烤園裡吃著烤麻雀、烤青蛙,在酒店裡吃著蛇肉,喝著山龜湯……有些人為擺闊和獵奇,甚至要去食熊掌、吃猴腦。」李波不無痛心地說。
值得欣慰的是,相當一部分人意識到潛在災難,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生命,也開始了對我們生存環境的「拯救工作」。湖北宜昌的一些環保志願者連續3年,從不法商販手中買來青蛙放生;有40多年捕蛇經歷的桂林人申永慶在2003年徹底「封手」,轉而宣傳保護蛇類。他還打算建立一個蛇類標本館,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蛇、保護蛇;青藏鐵路動工時,特地為藏羚羊設計了33條走廊。加拿大一個高爾夫球場,由於附近松鼠時常在球場出沒,最終關閉;今年9月底,澳大利亞的生態環保主義者更決定為保護動物建一個近3000公裡的生物長廊……
有專家這樣指出,一個物種在呼籲拯救另一個物種時,是一種文明,也是一種悲哀。儘管如此,我們採訪的多位專家一致認為,是必須讓人們警醒的時候了。受訪時,他們發出了共同的聲音:「大家不要再吃青蛙和蛇了,我們要保護每個生命。如果某天,所有野生動物都因失去自由生存的空間而消亡,那麼這一天也就是人類的末日。」(記者 劉京京 王 曉)
責編: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