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被改成「山路十八彎」,這是跟盲人有仇?
喬志峰
為躲避新移植樹木,內蒙古150米盲道被改成十八彎,殘聯發聲。
近日,內蒙古赤峰。市民在一處新修路段上,發現一段約150米的盲道為避開新移植的樹木,被鋪設成直角多彎,市民感嘆這樣的設計只會給盲人增添麻煩。殘聯呼籲,施工方應多考慮盲人的實際需求。(8月30日梨視頻)
盲道被改成「山路十八彎」,一會兒就要拐那麼幾下,並且還都是直角彎,別說盲人了,就是普通人,想在上邊走,恐怕也頗有幾分難度。腿腳要靈活、反應要敏捷、動作要精準,特別是腰部要扭來扭去,如果沒點「扭秧歌」的經驗和水平,還真不好適應。
走個路,竟然還變成了對身體素質和反應速度的考驗了,也算活久見了。普通道路修成這樣,是對行人的折磨;盲道修成這樣,則裡裡外外都透著幾分無知甚至是缺德了。這是跟盲人有仇嗎?
躲避新移植的樹木,確實算一個理由。畢竟樹木剛剛移植過來,不能沒過幾天就拔了。可是,在修這條路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經過總體的設計和規劃嗎?難道道路施工方和負責綠化的單位,就沒有經過協調、整合,而是各自為政,你修你的路、我種我的樹?
抑或我們換個說法,這種行為的本質,就是各承包一段、各管一攤,各賺各的錢,根本不考慮路修好後總體是什麼樣子,是否存在硬傷。這樣修路,坑的何止盲人,製造出豆腐渣工程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
綠化樹木和盲道,都是正常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原本應當「和諧相處」、各安其所、相得益彰,現在卻搞成兩張皮甚至「水火不容」,要多彆扭有多彆扭,要多折騰人有多折騰人。
類似的奇葩市政工程,我們見過得還少嗎?
濟南出現30釐米寬的「獨木橋」式人行道;南京市驚現寬約50釐米的公交站臺,被市民戲稱為「平衡木站臺」;鄭州現「最窄」慢車道,僅30釐米……即便是彎來繞去的盲道,其實也不罕見,到網上一搜一大堆,有的甚至比內蒙古赤峰的「山路十八彎」還複雜、還奇葩。
爭奇鬥豔、遍地開花的各類奇葩市政工程,難道本來就沒打算讓老百姓正常使用,就是應付差事、賺取承包費而已?並且,這類超越常識的東東,是怎麼通過竣工驗收的?難道「上級」眼神不好,甚至是故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那些不科學、不合理的城市公共設施設施,應立即予以整改;而同時更應該反思的,是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敷衍塞責、應付差事的不正常心態。以人為本、以百姓利益為重,應當成為所有公共服務部門須臾不可忘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