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調整39個專業 「雙一流」出臺前中山大學的「新工科」之路

2020-12-16 時代周報

上任兩年多,中大校長羅俊推動了一系列大手筆改革。 CFP 供圖

時代周報記者 馬歡 發自廣州

接捧「985、211」的「雙一流」已正式啟動。按照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說法,教育部將爭取「2017年上半年完成,公布第一批建設學校和學科的名單」。

時至2017年6月,一年已至年中,「雙一流」的名單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但這不影響高校為了這張還未出臺的名單早已卯足幹勁。

作為廣東省僅有的兩所教育部直屬大學之一,中山大學的一系列改革大動作就頻頻引發關注,並被認為是奔著「雙一流」而去:校園改造,大刀闊斧調整院系專業,建設深圳校區,構建「三校區五校園」新格局,引進人才,布局探測引力波的「天琴計劃」……

一連串的改革動作後面,都能看到中山大學現任校長羅俊。自2015年1月擔任中大校長以來,這位理工科出身的校長就以改革者的形象,讓外界印象深刻。

「中大是國內高校第二方陣的排頭兵,進入國內高校的第一方陣是中大的明確目標。」羅俊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改革的雄心壯志。

「中大現在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準備再創新局。所以跟原來大家習慣的對中山大學的期待、希望或者思想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首先需要一個思想上的轉變,知道這個學校是要再上一個臺階的。不一定轉型,但一定要升級。」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期間,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對這一系列改革作出了正面回應。

大類招生趨勢還將持續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廣州陰雨綿綿。在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南校區,惺亭前的草坪上,央視熱播節目《朗讀者》的「朗讀亭」啟用了。不過與以往不同,市民們在進入學校參加活動前需要先出示證件。就在這個月初,中山大學開始加強南校園(本部)和東校園(廣州大學城)的管理。

在南校園的北門廣場,曾經夜夜喧鬧的廣場舞也安靜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上千盆盆栽。這個曾是廣州最有名的「廣場舞勝地」,如今終於更加符合高等學府的氣質。

長期以來對廣州市民無條件慷慨開放的中山大學,開始多了一些限制。

這一系列的變化,只是中山大學改革中的兩小步而已。

就在最近的5月7日,中大對本科專業大刀闊斧,調整或暫停招生的本科專業涉及18個,其中包括開辦16年之久的社會工作專業。加上2016年已調整或暫停的21個專業,兩年內中山大學調整39個專業,幅度之大,數量之多,在國內高校罕見。

兩次的院系和專業調整並非毫無徵兆。2016年3月1日,校長羅俊就在春季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人才培養的體系有待改善,目前我們人才體系上主要存在的不足包括,專業總量大,有125個,能不能減到80個以內?」

「調整本科專業是全校性的舉措,」一名中大老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一方面是裁掉一些應用型學科,保留理論性學科;另一方面是通過專業合併,提升一級學科的論文GDP產值,被撤掉的專業將歸到更大的一級學科去參與全國性的排名,進入前五的勝算也就更大了。」這位老師對羅俊校長迫切的改革之心,表示理解。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大類招生培養的趨勢在中大還會再持續,本科專業調整也會繼續。「如果80%畢業生都有繼續深造的機會,我們在考慮大學人才培養周期時就不是四年,而是六年或者七年。因此專業的訓練是以七年為一個周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本科階段會強調口徑更寬一些,到研究生階段才去分專業。這是四年作為人才培養周期和七年作為培養周期的很大不同。」在前述專訪中,陳春聲對時代周報記者如此回應中大的專業調整改革。

「第一方陣」

時間回溯到兩年前的2015年1月27日,已空缺三月有餘的中山大學校長位置終於有了結果。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人在中山大學宣布任免決定:59歲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羅俊正式接任中大校長,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大第七任掌校人。

羅俊1956年出生於湖北仙桃,1982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化學系。他於2001年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上任沒多久,「進入國內大學第一方陣」就成了羅俊時常掛在嘴邊的目標。

「看看我們學校的一些關鍵指標,例如全國排名第一的學科數量、院士的數量、科研經費、項目平臺等,與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南大等兄弟院校都有很大的差距。去年我們的預算排全國第五,但與第四位有著很大的落差。可以說,我們與第一方陣大學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在中山大學的2015年春季工作會議上,羅俊作了《凝聚共識、主動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專題報告,在報告中,羅俊表示,中大已穩居全國高校前十的位置,但還不是第一方陣的大學。

2015年9月16日,羅俊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出思想是文科最高標準》一文,可以說代表了他的大學治理思路。文章既讚揚中山大學「自由、包容、開放」的舊氣質,也提出文科要正視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並要以「入主流」、「立潮頭」和「走出去」為具體策略,提升中大的層次。

羅俊也提出,中山大學要在五年內引進和培育12-15位院士。

兩院院士是高校科研和人才實力的集中表現。數據顯示,北京大學有78名院士之多,清華大學也有76名院士,南京大學一所高校就有31位院士,而廣東的全職兩院院士只有30多人,在高校的只有20多人。

到任中大一年多的時間內,羅俊就引進4名全職院士,其中包括了香港浸會大學前校長、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培震和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銳。

中大官網顯示,目前中大兩院院士人數共20人,其中全職10人,雙聘10人。

「雙一流」這趟列車,成了羅俊急於追趕的目標。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該戰略的提出,被稱為「高校五年計劃」的新戰略,是繼211、985工程之後,國家推動高校發展的又一個大動作。

「與傳統的211、985建設相比而言,這次(雙一流)對高等教育發展機製做了更加細緻的規劃,」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洪才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對高校而言,主要任務不是做大,而是做強,這意味著高校必須具有自己的發展理念,必須在管理方式上進行變革,否則就難以克服『以規模代質量』的傳統思路。」

王洪才還特別提出,「雙一流」的建設,需要超一流的大學校長。

「超一流大學校長是一種兼具政治家素質和教育家素質的校長,即不僅要懂得教育自身的事物,而且必須具有很強的政治眼光,能夠主動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能夠超出學校本位利益意識,尊重教育規律,特別是尊重知識生產的內在邏輯,這樣的校長才會有戰略定力,才可能引導大學持久發展。」王洪才表示。

面對改革爭議,今年5月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之前,羅俊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解釋道:「我認為,大改大發展,小改小發展,不改不發展。一所大學要發展就要有改革,改革不是沒有傳承,而是延續優點改進不足。我們的改革是循序漸進、縱深推進的,最終落腳點是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

羅俊特別強調說,「新工科」學科將成為中大的新增長點。

中山大學南校區。 CFP供圖

「天琴計劃」

從2017年被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項目的「天琴計劃」,可以一窺中大發力「新工科」的雄心。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曾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羅俊是一位「非常用功、非常嚴謹」的科學家。

1983年10月開始,當時的華中工學院在喻家山人防山洞裡籌建引力實驗中心。作為引力物理學家的羅俊帶領團隊,將人生中的30年奉獻給了這裡。後來,這個引力中心測量結果多次被國際物理學基本常數委員會收錄。

也是在這段期間,羅俊和其團隊已布局對空間引力波的探測和關鍵技術攻關。

2014年12月,當時還是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的羅俊提出了代號「天琴」的計劃—天琴是由圍繞地球的三顆衛星和地球一起繞太陽運行。不過,當時的「天琴」,還只是一個計劃。

擔任中大校長之後,羅俊也把由他領銜的「天琴計劃」帶到了中大,並落地珠海校區。2015年9月25日,中大以天文與空間研究院為基礎,成立物理與天文學院。

次年2月21日,推進實施「天琴計劃」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召開。「天琴計劃」項目專家葉賢基、周澤兵、塗良成、梅健偉、馮瓏瓏出席了研討會。除馮瓏瓏外,其他幾位均為羅俊在華科的團隊成員。就在這次研討會召開沒多久,兩位「天琴計劃」的主要負責人,葉賢基、梅健偉調入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

羅俊表示,引力波探測不是簡單地砸錢就能實現,它需要時間深入研究、實驗。預期執行期為2016-2035年,時間跨度長達20年。在他看來,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缺乏世界一流人才,中山大學已面向全球發出年薪50萬元-100萬元的招聘。

深圳校區

中大的「新工科」,將以正在建設的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為重要的發力點。在深圳光明新區北部臨近東莞黃江的5000畝土地上,100株寓意中山大學前程似錦的異木棉已經栽下,到明年,這裡就將崛起中山大學的第五個校區,也承載著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壯志。

2015年5月的深圳兩會上,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市委書記馬興瑞提出,「我們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力氣引進一家高水平的醫科大學,這個是當務之急,絕對的當務之急」。

不久後,馬興瑞便到廣州考察調研中山大學。當年7月,他和時任深圳市長許勤與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會面,4個月後,深圳市政府就與中山大學籤署合作辦學協議,建設重點為工科和醫科。

根據深圳的需求和產業特點,深圳校區將重點布局醫科「強項」、補齊工科「短板」,重點建設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衛生政策、流行病學)、藥學院(化合藥/生物藥)以及3家附屬醫院,與廣州校區現有的學科方向實行錯位發展。

「中山大學是綜合性大學,但其實工科是短板,我們在深圳校區辦學,補的就是工科的短板。」羅俊這樣解釋。

羅俊對自己上任兩年後中大的成績持欣慰與肯定態度:「2016年辦學經費超過70億元,5年內預計將躋身國內高校辦學經費『百億俱樂部』;頂尖學科數量保持穩定,已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國內高校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並列第2。」

今年秋天,中大將迎來一次新的改革考驗:本科新生中的3000多人將統一到南校區學習,此舉意在增進學生對學校文化傳統的體驗,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羅俊表示,爭取到明年,中大所有大一新生都先在南校區集中學習一年,大二開始再遷往廣州、珠海、深圳三地的「三校區五校園」學習。

「三校區五校園」的新生總數龐大,未來將會達到8000多人,歷史悠久的南校區,將第一次接收這麼多「新鮮人」。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相關焦點

  • 「雙一流高校」排名新轉變,上海交大位居第六,中山大學表現亮眼
    這其中不乏一些雙一流的名校,今年高校排名已然出爐,結果卻有所變化。高校排名發生重大改變,綜合實力才是標準教育的話題總能引起大眾的共鳴,最近大學排名變為了關注的焦點。對於一些一流大學來說,建設工作基本處於穩定的狀況。不過評估標準依舊沒有降低。對於雙一流的大學評判,諸多方面的條件都要達到標準才可。如今高考已經結束,高校的驗收工作將在年底逐步完成。雙一流大學排名基本確定,一般不會有降級情況出現,只要學校擁有足夠實力,就不難進入名單之中。
  • 除了中山大學這幾個雙一流,廣東省剩餘的5所最好高校,值得報考
    廣東雙一流高校就有5所,比河南多了三所,高校數量也有85個之多,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除了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這5所雙一流以外,另外5所大學也是非常出色的,如果沒有上過這幾所學校,都不好意思告訴人家,你在廣東上過大學。
  • 中山大學保持第一
    其中廣東省高校前三名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 2020廣東省最好大學最新排名,中山大學依然位列第一!
    簡稱「中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學校於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於2001年10月合併而成。
  • 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都是985、雙一流名校,該怎麼選擇?
    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教育自然也不甘落後,廣東是我國教育最發達地區之一,省內擁有著眾多名校,其中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最為出名,是廣東唯二的兩所985、雙一流全國重點大學,兩校主校區都位於廣州市,因此也被稱為廣州高校的雙子星。這一對雙子星都是辦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傳統名校,各有其專長和特色,如果成績足夠,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 2019廣東一流本科專業排名,中山大學四個世界一流專業位居第一!
    這些大學都有哪些一流的本科專業?又有哪些專業為世界一流專業、國內頂尖的本科專業和中國的一流本科專業呢?根據校友會公布的2019年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排名情況顯示,中山大學一共有4個世界一流本科專業排名廣東省一流專業排名的首位,這四個專業分別為:工商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生態學、臨床醫學,此外除了臨床醫學專業為,其他三個專業均為全國排名第一的專業,臨床專業排名全國第四。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分列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排名的前五名。
  • 「雙一流」2020年收官分檔排名,中山大學第4檔,華工險些進入降級檔!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之前分享君推送過一篇關於「第二輪雙一流調整建設高校名單」的推文。文中的高校名單圖片當時在網上傳播甚廣,一時間不知道是真是假,就是這張:
  • 985名校中山大學及王牌專業介紹,帶你全面的了解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前身是孫中山先生創立於1924年的國立廣東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1997年,中山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2001年1月,中山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
  • 什麼是雙一流大學?雙一流大學具體指哪些?
    原 39 所 985 高校全部加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名單,還新增了 3 所 211 大學。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高考後就要填報志願了,高考填報志願時,雙一流大學是什麼意思,以及和985大學有什麼區別等問題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雙一流」大學。一、什麼是雙一流大學?
  • 一句話概括42所「雙一流」大學,帶你快速了解它們的優勢特色
    「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後,這42所大學受關注度持續上升,但很多考生及家長對這些學校的特色學科、優勢專業不夠了解。下面分別用1句話簡單概括這42所大學的優勢特色,方便快速了解「雙一流」建設高校!
  •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今年招生1500人 錄取考生先在廣州校區培養
    原標題: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今年招生1500人 錄取考生先在廣州校區培養,深圳校區建成後即遷至深圳就讀深圳晚報2019年6月24日訊 為了讓廣大考生充分了解中山大學的辦學特色、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及就業深造等方面情況,該校日前舉行2019年本科招生校園開放日暨信息發布會。
  • 華南地區各高校有哪些王牌專業?中山大學、華南理工這些專業強!
    華南地區各高校王牌專業 華南地區2所「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 中山大學的王牌專業:哲學、 一、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15名左右。
  • 985雙一流大學 東南大學2020年各省各專業錄取分數線
    東南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985、211、世界雙一流A類大學,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及口碑名氣。2020年高招,東南大學除了普通本科批、本科提前批次,還設置有強基計劃、綜合評價、高校專項等招生方式,目前官網僅公布有普通本科批次及強基計劃錄取情況,納貝斯特教育對錄取數據進行了整理,供大家參考。
  • 晉善晉美的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是211/雙一流,山西大學表示不服?
    且知名大學更是偏少,僅有一所"211/雙一流"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有1所山西大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有8所:山西大學、中北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和長治醫學院。其實,在20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前,山西曾今是有一所全國知名的高等學府的,國立山西大學。
  • 在新的雙一流大學排名中,北青大學排名下降,中大上升至第七
    歸根結底,將是第一個「雙一流」大學評估年。此外,根據新的「雙一流」大學評價標準,一定會的一些老的和著名的大學被淘汰,一定會有可能成為新星大學的形象。過去,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中國和名不虛傳的一流大學。沒有人能動搖他的地位。前兩名的大學一直被他們牢牢佔據。然而在「雙一流」大學標準出臺後,「金字招牌」名校不再是擋箭牌。
  • 中山大學介紹,中山大學錄取分數線,華中地區各專業分數線匯總
    中山大學介紹,中山大學2019年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各專業分數線匯總。中山大學,中國內地唯一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學。孫中山先生創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今天小編就為你帶來中山大學介紹,中山大學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2019年錄取分數線,供2020高考考生參考。
  • 南開與中山大學,各自有什麼最吃香的王牌專業?學姐:金融和醫學
    南開大學,中山大學都是著名的985院校,實力都是出於985高校中等偏上水平,那麼這兩個高校都有什麼王牌專業呢?王牌專業很多都有,但是王牌專業不一定是就業最好的專業。南開大學和中山大學都屬於綜合性985高校,綜合性高校有一個特點就是,文科理科實力比較強,而工科實力一般比較一般。
  • 華南地區王牌專業大匯總:中山大學臨床醫學,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
    華南地區各高校王牌專業華南地區2所「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中山大學的王牌專業:哲學、數學、工商管理、臨床醫學。一、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15名左右。
  • 融創中國捐贈2300萬元 助力中山大學「雙一流」建設發展
    來源:中國網地產9月22日,融創中國通過融創公益基金會向中山大學「雙一流」建設發展基金捐贈2300萬元,致力於高水平人才引進、學科建設、國際交流、學生獎助學金等工作,助力社會教育事業建設發展。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雙一流」高校建設旨在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山大學於2017年9月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並有哲學、數學、化學等多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是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
  • 金觀察丨中山大學學習後,我們的「雙一流」該咋建?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培訓呢?據悉,為進一步加強高校領導班子建設,推動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省委組織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於7月底至8月初舉辦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校級領導幹部研討班,先後在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和中山大學舉行觀摩學習研討活動。8月3日至6日,研討班來到百年名校中山大學,進行第二階段的學習,向中山大學借鑑先進發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