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兩年多,中大校長羅俊推動了一系列大手筆改革。 CFP 供圖
時代周報記者 馬歡 發自廣州
接捧「985、211」的「雙一流」已正式啟動。按照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說法,教育部將爭取「2017年上半年完成,公布第一批建設學校和學科的名單」。
時至2017年6月,一年已至年中,「雙一流」的名單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但這不影響高校為了這張還未出臺的名單早已卯足幹勁。
作為廣東省僅有的兩所教育部直屬大學之一,中山大學的一系列改革大動作就頻頻引發關注,並被認為是奔著「雙一流」而去:校園改造,大刀闊斧調整院系專業,建設深圳校區,構建「三校區五校園」新格局,引進人才,布局探測引力波的「天琴計劃」……
一連串的改革動作後面,都能看到中山大學現任校長羅俊。自2015年1月擔任中大校長以來,這位理工科出身的校長就以改革者的形象,讓外界印象深刻。
「中大是國內高校第二方陣的排頭兵,進入國內高校的第一方陣是中大的明確目標。」羅俊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改革的雄心壯志。
「中大現在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準備再創新局。所以跟原來大家習慣的對中山大學的期待、希望或者思想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首先需要一個思想上的轉變,知道這個學校是要再上一個臺階的。不一定轉型,但一定要升級。」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期間,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對這一系列改革作出了正面回應。
大類招生趨勢還將持續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廣州陰雨綿綿。在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南校區,惺亭前的草坪上,央視熱播節目《朗讀者》的「朗讀亭」啟用了。不過與以往不同,市民們在進入學校參加活動前需要先出示證件。就在這個月初,中山大學開始加強南校園(本部)和東校園(廣州大學城)的管理。
在南校園的北門廣場,曾經夜夜喧鬧的廣場舞也安靜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上千盆盆栽。這個曾是廣州最有名的「廣場舞勝地」,如今終於更加符合高等學府的氣質。
長期以來對廣州市民無條件慷慨開放的中山大學,開始多了一些限制。
這一系列的變化,只是中山大學改革中的兩小步而已。
就在最近的5月7日,中大對本科專業大刀闊斧,調整或暫停招生的本科專業涉及18個,其中包括開辦16年之久的社會工作專業。加上2016年已調整或暫停的21個專業,兩年內中山大學調整39個專業,幅度之大,數量之多,在國內高校罕見。
兩次的院系和專業調整並非毫無徵兆。2016年3月1日,校長羅俊就在春季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人才培養的體系有待改善,目前我們人才體系上主要存在的不足包括,專業總量大,有125個,能不能減到80個以內?」
「調整本科專業是全校性的舉措,」一名中大老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一方面是裁掉一些應用型學科,保留理論性學科;另一方面是通過專業合併,提升一級學科的論文GDP產值,被撤掉的專業將歸到更大的一級學科去參與全國性的排名,進入前五的勝算也就更大了。」這位老師對羅俊校長迫切的改革之心,表示理解。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大類招生培養的趨勢在中大還會再持續,本科專業調整也會繼續。「如果80%畢業生都有繼續深造的機會,我們在考慮大學人才培養周期時就不是四年,而是六年或者七年。因此專業的訓練是以七年為一個周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本科階段會強調口徑更寬一些,到研究生階段才去分專業。這是四年作為人才培養周期和七年作為培養周期的很大不同。」在前述專訪中,陳春聲對時代周報記者如此回應中大的專業調整改革。
「第一方陣」
時間回溯到兩年前的2015年1月27日,已空缺三月有餘的中山大學校長位置終於有了結果。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人在中山大學宣布任免決定:59歲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羅俊正式接任中大校長,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大第七任掌校人。
羅俊1956年出生於湖北仙桃,1982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化學系。他於2001年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上任沒多久,「進入國內大學第一方陣」就成了羅俊時常掛在嘴邊的目標。
「看看我們學校的一些關鍵指標,例如全國排名第一的學科數量、院士的數量、科研經費、項目平臺等,與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南大等兄弟院校都有很大的差距。去年我們的預算排全國第五,但與第四位有著很大的落差。可以說,我們與第一方陣大學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在中山大學的2015年春季工作會議上,羅俊作了《凝聚共識、主動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專題報告,在報告中,羅俊表示,中大已穩居全國高校前十的位置,但還不是第一方陣的大學。
2015年9月16日,羅俊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出思想是文科最高標準》一文,可以說代表了他的大學治理思路。文章既讚揚中山大學「自由、包容、開放」的舊氣質,也提出文科要正視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並要以「入主流」、「立潮頭」和「走出去」為具體策略,提升中大的層次。
羅俊也提出,中山大學要在五年內引進和培育12-15位院士。
兩院院士是高校科研和人才實力的集中表現。數據顯示,北京大學有78名院士之多,清華大學也有76名院士,南京大學一所高校就有31位院士,而廣東的全職兩院院士只有30多人,在高校的只有20多人。
到任中大一年多的時間內,羅俊就引進4名全職院士,其中包括了香港浸會大學前校長、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培震和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銳。
中大官網顯示,目前中大兩院院士人數共20人,其中全職10人,雙聘10人。
「雙一流」這趟列車,成了羅俊急於追趕的目標。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該戰略的提出,被稱為「高校五年計劃」的新戰略,是繼211、985工程之後,國家推動高校發展的又一個大動作。
「與傳統的211、985建設相比而言,這次(雙一流)對高等教育發展機製做了更加細緻的規劃,」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洪才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對高校而言,主要任務不是做大,而是做強,這意味著高校必須具有自己的發展理念,必須在管理方式上進行變革,否則就難以克服『以規模代質量』的傳統思路。」
王洪才還特別提出,「雙一流」的建設,需要超一流的大學校長。
「超一流大學校長是一種兼具政治家素質和教育家素質的校長,即不僅要懂得教育自身的事物,而且必須具有很強的政治眼光,能夠主動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能夠超出學校本位利益意識,尊重教育規律,特別是尊重知識生產的內在邏輯,這樣的校長才會有戰略定力,才可能引導大學持久發展。」王洪才表示。
面對改革爭議,今年5月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之前,羅俊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解釋道:「我認為,大改大發展,小改小發展,不改不發展。一所大學要發展就要有改革,改革不是沒有傳承,而是延續優點改進不足。我們的改革是循序漸進、縱深推進的,最終落腳點是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
羅俊特別強調說,「新工科」學科將成為中大的新增長點。
中山大學南校區。 CFP供圖
「天琴計劃」
從2017年被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項目的「天琴計劃」,可以一窺中大發力「新工科」的雄心。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曾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羅俊是一位「非常用功、非常嚴謹」的科學家。
1983年10月開始,當時的華中工學院在喻家山人防山洞裡籌建引力實驗中心。作為引力物理學家的羅俊帶領團隊,將人生中的30年奉獻給了這裡。後來,這個引力中心測量結果多次被國際物理學基本常數委員會收錄。
也是在這段期間,羅俊和其團隊已布局對空間引力波的探測和關鍵技術攻關。
2014年12月,當時還是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的羅俊提出了代號「天琴」的計劃—天琴是由圍繞地球的三顆衛星和地球一起繞太陽運行。不過,當時的「天琴」,還只是一個計劃。
擔任中大校長之後,羅俊也把由他領銜的「天琴計劃」帶到了中大,並落地珠海校區。2015年9月25日,中大以天文與空間研究院為基礎,成立物理與天文學院。
次年2月21日,推進實施「天琴計劃」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召開。「天琴計劃」項目專家葉賢基、周澤兵、塗良成、梅健偉、馮瓏瓏出席了研討會。除馮瓏瓏外,其他幾位均為羅俊在華科的團隊成員。就在這次研討會召開沒多久,兩位「天琴計劃」的主要負責人,葉賢基、梅健偉調入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
羅俊表示,引力波探測不是簡單地砸錢就能實現,它需要時間深入研究、實驗。預期執行期為2016-2035年,時間跨度長達20年。在他看來,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缺乏世界一流人才,中山大學已面向全球發出年薪50萬元-100萬元的招聘。
深圳校區
中大的「新工科」,將以正在建設的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為重要的發力點。在深圳光明新區北部臨近東莞黃江的5000畝土地上,100株寓意中山大學前程似錦的異木棉已經栽下,到明年,這裡就將崛起中山大學的第五個校區,也承載著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壯志。
2015年5月的深圳兩會上,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市委書記馬興瑞提出,「我們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力氣引進一家高水平的醫科大學,這個是當務之急,絕對的當務之急」。
不久後,馬興瑞便到廣州考察調研中山大學。當年7月,他和時任深圳市長許勤與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會面,4個月後,深圳市政府就與中山大學籤署合作辦學協議,建設重點為工科和醫科。
根據深圳的需求和產業特點,深圳校區將重點布局醫科「強項」、補齊工科「短板」,重點建設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衛生政策、流行病學)、藥學院(化合藥/生物藥)以及3家附屬醫院,與廣州校區現有的學科方向實行錯位發展。
「中山大學是綜合性大學,但其實工科是短板,我們在深圳校區辦學,補的就是工科的短板。」羅俊這樣解釋。
羅俊對自己上任兩年後中大的成績持欣慰與肯定態度:「2016年辦學經費超過70億元,5年內預計將躋身國內高校辦學經費『百億俱樂部』;頂尖學科數量保持穩定,已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國內高校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並列第2。」
今年秋天,中大將迎來一次新的改革考驗:本科新生中的3000多人將統一到南校區學習,此舉意在增進學生對學校文化傳統的體驗,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羅俊表示,爭取到明年,中大所有大一新生都先在南校區集中學習一年,大二開始再遷往廣州、珠海、深圳三地的「三校區五校園」學習。
「三校區五校園」的新生總數龐大,未來將會達到8000多人,歷史悠久的南校區,將第一次接收這麼多「新鮮人」。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