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雨798
克里斯多福·威廉·埃克斯伯格(Christoffer Wilhelm Eckersberg 1783 - 1853年),丹麥新古典主義繪畫大家,與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 -1867年)同處一個時代,他比安格爾大3歲,二人曾在巴黎相識並成為好友。
埃克斯伯格1783年出生於什勒斯維希公國(現丹麥日德蘭南部)的布拉克羅格,他的父親亨裡克·維爾赫爾姆·埃克斯伯格是當地有名的畫家兼木匠。埃克斯伯格為丹麥繪畫黃金時代的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故被稱為丹麥繪畫之父。
他14歲起跟隨老師傑斯·耶森學習繪畫,到17歲時,他的花卉、肖像、歷史題材的作品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在藝術家約翰·雅各布·傑森的指導下,埃克斯伯格抱定了考入哥本哈根皇家丹麥藝術學院的理想,逐夢自己的藝術世界。
築夢哥本哈根(1803-1810)
1803年,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湊齊路費的埃克斯伯格前往夢寐以求的哥本哈根,參加丹麥藝術學院的面試,考官們認真審視過他的繪畫作品後讚嘆不已,不但將他破格錄取而且免除了他的所有學費。
在學院的6年,埃克斯伯格刻苦學習,不斷精進,在1809年被授予學校繪畫金獎並獲得前往歐洲旅行及羅馬進修的獎學金。
1809年,埃克斯伯格受丹麥國王的委託繪製波羅的海丹麥曼島的風景畫,其中一幅《曼島懸崖》,是當地的著名景點,位於島的東海岸,被稱為「粉筆懸崖」,這裡吸引的遊客大約佔到了丹麥遊客的四分之一,這裡也是十九世紀藝術家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畫面背景中的白色石灰石高峰,當時有102米,不幸的是,這個曼島引以為豪的自然奇觀已永遠定格在畫家的作品中,在1998年1月,由於山腳下方的海岸受到海水的不斷侵蝕,整座石灰巖山峰傾倒入海中而不復存在。埃克斯伯格在畫中的前景描繪了三個遊客,一個女性在恐懼中從懸崖邊沿轉身,而她的男性朋友似乎在勸說她一起領略這一威聳的奇觀,畫面頗具瞬間的幽默感。
在埃斯克伯格完成了曼島風景油畫的創作之後,便計劃開始他的歐洲之行。離開丹麥之前,在1810年7月1日辦理了與妻子克裡斯蒂娜·麗貝卡·海辛的結婚手續,也許是為了解決他倆已經兩歲的兒子埃林·埃克斯伯格的身份問題,僅此而已。
逐夢藝術之都巴黎與羅馬(1810-1816)
1810年,來到巴黎的埃斯克伯格接觸到眾多藝術家的畫作,令他大開眼界。當時的法國繪畫與他的丹麥老師所教授的風格完全不同,這裡的畫作,更注重光影明暗的表現,而且造型與輪廓更加確切、清晰。令他更加興奮的是,他有幸得到當時法國的藝術明星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指導,並獲邀在其畫室進修。在這裡他學到了如何更好地描繪人體,這使埃斯克伯格的歷史題材繪畫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埃斯克伯格在巴黎的三年時間,還學習了人體繪畫藝術的課程。我們可以通過他在1811年7月寫給丹麥皇家學院藝術專業教授約翰·弗雷德裡克·克萊門斯(Johan Frederik Clemens)的一封信,了解到這一點。他在信裡描述了他在巴黎的生活:
「…… 我和幾位德國畫家一起在這裡開辦了一所學院,我們像這裡常見的那樣,開設了男、女人體模特的寫生課,這使我能夠認真研究自己用於繪畫的人物……」
1813年6月,埃斯克伯格離開巴黎, 7月到達羅馬。他找到朋友丹麥雕塑家貝特爾·託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的畫室,在那裡租了一個房間,繼續自己的繪畫創作,在這裡完成了他1812年接受猶太畫商的定製畫作《穿越紅海後,休息中的以色列人》。從這幅畫作可以看出埃斯克伯格對風景的偏愛,在風景中展示歷史故事,也是人們喜愛他畫作的原因之一。
羅馬是藝術活動的中心。眾多年輕的藝術家從歐洲各地懷揣夢想而來,匯集在藝術之城,與志同道合的畫家們聚在一起,這裡為他們提供了交流藝術觀點的機會。許多人渴望擺脫學院派的束縛,去拓展自己的繪畫風格,而這裡具有他們嘗試新的藝術觀念的良好氛圍,後來成為新古典主義巨匠的安格爾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埃斯克伯格在羅馬創作了不少他此生的重要作品。這幅《大理石臺階通向羅馬阿拉科的聖瑪麗亞教堂》是在1816年創作完成,有趣的是,我們在畫中看到的街景,實際上遺漏了位於教堂左側山頂上的米開朗基羅宮,興許畫家是希望天空顯得更空曠深遠一些吧。
下面這幅《從競技場第三層西北方向的三個拱門看到的景色》是埃斯克伯格在羅馬競技場的第三層高處架起畫架,從整個建築的三個拱門看到的整個城市。遠處城市的背景細節是如此精確,看一下這幅畫的前景和他精確描繪出的遠處景致。
作品涵蓋了許多景觀作品所沒有的全面性,它的最大特點是他使羅馬鬥獸場的三個拱門充當了遠處城市景觀的相框。埃斯克伯格的繪畫有時被稱為「美麗的謊言」,是因為如果我們站在中央拱門的前面,那麼我們根本看不到通過其他兩個拱門描繪的羅馬市的景色。要看到這些畫中的視角,我們必須向左或向右移動方才能看到所有的遠景。
夢圓哥本哈根(1816-1853)
1816年5月,埃斯克伯格離開了羅馬,在回家的路上,他在德勒斯登停留,並與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卡斯珀·大衛·弗裡德裡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會面。8月回到哥本哈根。實至名歸的的傑出畫家,很快就接到了為國王的寶座旁繪製四幅大型作品的邀請。
1817年10月,埃斯克伯格成為皇家美術學院的會員。這使得他可以申請在丹麥皇家美術學院的教授職位。埃斯克伯格到歐洲旅行時,曾得到了許多友人的資助,回國後,他決定通過繪製家庭肖像來回報他們的慷慨。
孟德爾·萊文·納森遜是最慷慨的捐助者之一,他十二歲時作為貧窮的猶太移民到達哥本哈根。納森遜從小就開始從事商業活動,逐步奮鬥成為富有的丹麥商人和經濟學家。
1833年,丹麥皇家美術學院開設了人體繪畫教學。在這之前學院只準允許使用男性人體模特。埃斯克伯格說服了學院管理層允許使用女模特,這一決定推動了丹麥皇家美術學院人體教學的發展進步,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這是他在巴黎受到雅克·路易斯·大衛教學新理念影響的結果。在這一年之後,埃斯克伯格創作出了更多的女性人體油畫名作。
由於丹麥所處的地理位置,東靠波羅的海,西瀕北海,北面是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厄勒海峽。也因此埃斯克伯格創作了許多有關海的美麗畫作。
其中一幅具有航海主題,但沒有船的畫作,題為《水手告別女友》,於1840年完成。
他在1840年6月25 日的日記中記錄了這項工作的完成情況1840年,他寫道:
「完成了一幅描繪水手離開他女友的小畫」。
埃斯克伯格的興趣在於用他的藝術作品描繪他日常所見的生活場景和非常平凡的事件,從而產生了流傳於世的偉大作品。
埃斯克伯格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在文章的開頭,我談到了他與第一個孩子的母親克裡斯蒂娜·麗貝卡·海辛的第一場婚姻,但那場無疾而終的登記婚姻,在僅僅三年後的1816年以離婚告終。
次年,他與後來成為丹麥著名畫家的朱莉·茱爾(Julie Juel)結為連理。朱莉於1827年去世。一年後的1828年,45歲的埃斯克伯格與朱莉的姐姐桑妮結婚。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直到1840年她去世。埃斯克伯格一生共育有十一個孩子。
一位藝術與生活都很高產的畫家……。
1853年,克里斯多福·威廉·埃克斯伯格因霍亂去世,享年70歲。
「 唯美品鑑 」歡迎大家留言點讚+關注,謝謝!
執著追尋永恆美的典型處女座,新古典主義旗手——藝術巨匠安格爾
敗給了時代,卻始終高昂頭顱——歐洲畫壇巨匠倫勃朗的跌宕人生
唯美溫情的女性光輝|拉斐爾、安格爾、布格羅人體油畫的不凡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