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三都澳-
讓人「暈房」的海上家園
「誰控制這個港灣,誰就可以控制整個西太平洋。」
曾經,一位美國將領到福建寧德的三都澳考察後,如是說。
這不是和大連港、天津港,或是上海港、舟山港一樣,以吞吐量驚人而聞名全國的港口。
三都澳 BY 網絡
正相反,在中國長達1.8萬多公裡的海岸線中,在許多良港「聲名顯赫」的環繞下,三都澳的名號顯得「平平無奇」。
然而, 正是這座鮮有人知的港灣,卻曾經讓美國為在此攫取利益,而足足謀劃了20餘年……
//////////
列強們的虎視眈眈
這是一座世間少有的港灣。
口小腹大,水域面積有714平方公裡,而出水口只有東邊一處,寬度僅2.6公裡。不僅是天然的避風良港,也是易守難攻的海上堡壘。
不僅如此,三都澳的深水面積和航道水深都堪稱「世界之最」。
港灣圖 BY 俞明壽
10米以上深水海域達173平方公裡,是歐洲第一大港荷蘭鹿特丹港的8倍,可隨時停泊30-50萬噸級巨輪。
加之緯度較低,港口常年不凍和含沙量小,不易淤積,三都澳在《建國方略》中,被孫中山盛讚為「世界最深不凍良港」。
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早早被中國的先民們所發覺。
三都澳 BY 林若涵
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被開發;在此之後的五代,閩王王審知執政時,多注重港口建設和與北方的海上溝通,三都澳港口得到進一步的建設;到了明代,三都澳已能開闢運糧航線,並設河泊所管理漁課。
經過近千年的開發,到了清康熙年間,三都澳已是寧德稅務總口,下轄9個口岸,每年徵稅達12000兩銀子。
只是,當帝國主義開始覬覦這個港口時,看中的不僅僅是天然良港。
三都澳景區 BY 網絡
1846年,英國74號船對三都澳進行了勘測並繪製航海圖。
在此之後,福建三都澳絕佳的戰略位置被迫呈現在帝國主義列強面前。
三都澳地處中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點,是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
在這個位置上的三都澳,與臺灣僅一水之隔,距離港澳也相對較近。不僅是中國南北海運的必經之地,也是許多國際航線的途徑。
以三都澳為據點,進可面向整個西太平洋,退則背靠著江西、湖南等中部省份的廣闊腹地。
如此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自被列強發現後,便成了他們在華的必爭之地。
義大利想把三都澳變成自己的租借地;德國在獨佔威海衛之後又欲佔三都澳;英國海軍上將專程訪問三都澳;「近水樓臺」的日本也早早地將三都澳看作是自己的勢力範圍。
而美國,更是為了將三都澳據為己有,開啟了長達20餘年的謀劃。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各個列強開啟瓜分中國狂潮時,忙於掠奪菲律賓的美國無暇顧及。
事後美國卻心有不甘,於是便賄賂了當時晚清監國攝政王載灃之弟載洵,初步議定一筆海軍借款。
載洵官至海軍大臣 BY 網絡
當辛亥革命爆發後,美國假意對清政府「雪中送炭」,趁機正式籤訂這筆借款合同。
然而,當合同尚未履行,袁世凱便上位了。按道理,這份清政府籤訂的合同已與北洋政府無關,但美國卻仍一口咬定合同具有法律效應。
當時的三都澳已處在日本的勢力範圍內,美國即便是慫恿了袁世凱將一部分海軍借款撥給三都澳建軍港,卻也遭到了日本的強烈反對。
袁世凱 BY 網絡
從清政府到北洋政府,在這執政更迭,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美國仍然一口咬定海軍借款合同的有效性。
所幸,受限於雖仍舊不平等的《九國公約》,這一陰謀終未能得逞。
//////////
繁華與屈辱
當然,就中國曾經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而言,外國列強的入侵既有掠奪,卻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開放。
對於三都澳這一戰略位置顯赫的港口而言,也是如此。
三都澳魚排 BY 阮建興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都澳正式開放,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港口。
此後,義大利在此設領事館,英國、美國修建雜貨和油碼頭,多達24個國家在此修建船泊位和辦事處,4個國家在此設有錢莊。
國內的官僚地主,新興資產階級也紛紛來三都澳佔地開業,多達36家。
這是中國最屈辱的時刻,卻也是三都澳最繁榮的時刻。
1905年,三都澳鋪設海底電纜,成立電報局,形成了設施完備的商港。只一年的進出口稅,就高達16萬兩白銀。
碼頭上人來人往,帆船競渡,此時的三都澳有著「小上海」和「小青島」之稱。
只是,這樣的繁華只持續了短短數十年。
三都澳 BY 林忠玉
抗日戰爭爆發後,三都澳作為華東海上抗日的前沿陣地,慘遭日軍的侵佔和2次大轟炸,往年建設起來的基礎設施也遭受徹底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臺海局勢緊張,三都澳這片尚未修復完的港灣,從此封閉於東海之濱。
//////////
海上浮城
後來的三都澳,在漁民的努力下漸漸恢復元氣。
雖繁華不再,卻頗有一番寧靜的意味。
三都澳 BY 寧德影佳
1991年,三都澳大黃魚人工養殖獲得成功,海上養殖業在這片曾經是外貿港口的土地上悄然興起。
在這714平方公裡的海域上,海上魚排網箱養殖區和漁戶們的「海上住宅」連在一起,綿延數十平方公裡,成了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流動著十幾億的資產。
在這份資產之上,是一座漁民們休養生息的「海上浮城」。
在這座浮城上,不僅有街巷、門牌,還擁有社區管理機構。海上110、超市、酒樓、卡拉OK廳也是應有盡有。
只是,與城市略有不同的是,比起城市早上7、8點才開始被上班族喚醒,三都澳浮城的「起床時間」卻總是在凌晨。
三都澳晨光 BY 寧德影佳
凌晨四點,東方的海平線上才微微泛白,三都澳魚排上的近2萬漁民,就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海上餌料運送的船隻會早早地來到魚排邊,漁民便要開始忙於餌料搬運、過駁和餵養維護。
早起的漁民在刷牙 BY 騰訊圖片
三都澳漁民一年的辛勞,會迎來每年兩次的最佳捕撈季。
和餵養一樣,捕撈也需要選在凌晨時分進行,因為大黃魚體內的黃色色素在陽光照射後,色澤會大打折扣,身價也隨之降低。
大黃魚捕撈季 BY 俞明壽
捕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潮水、風向和氣候變化,都影響著魚情情況。這時,非得要那些捕魚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漁民來負責不可。
漁民們以木船作為主要的交通方式 BY 騰訊圖片
海上忙碌的生活,也會出現閒暇的時候。
上網、看電視、打麻將,成了三都澳漁民們娛樂生活的大部分,而這些時光,都在他們自製的漁屋上進行。
由於這些房子是用塑料泡沫和木板搭建,下邊是網箱養殖,上邊則住著人,海風經常會吹得數萬座漁屋不停晃動,但他們都習慣了這樣的「暈房」。
魚排房子 BY 網絡
雖然對於外人而言,這片「海上浮城」充斥著寂寞的腥味。
但除了在颱風來臨時需要上岸外,這裡的漁民們都選擇了長期定居在海上。
他們遠的來自四川、貴州,近的則來自寧德附近的長平、連江等地,但他們的共同點,就如同《海上鋼琴師》裡的1990,從未踏足過岸上一般熱愛著那片大海。
BY 騰訊圖片
再後來的三都澳,由於歷史底蘊深厚,島上風光秀麗,開始被遊客所關注。
一批批前來觀賞的遊客,在某些程度上改變著三都澳漁民的生活。
讓遊客們把酒臨風,品嘗即撈即烹的海中美味,垂釣、賞魚、看風景,服務業成了他們魚排生活的另一處副業。
BY 網絡
只是,由於海上垃圾管理存在真空,遊客們的到來更是加劇了這片海域的汙染程度。
養殖業受到影響,漁民的生活也不好過。
之後,漁民們也開始自發處理生活垃圾,以期保護這片養育他們的海域。
除此之外,由於早早「被迫對外開放」,基督教也成了不少漁民們的信仰所在。
BY 騰訊圖片
他們習慣了禮拜日在青山魚排的基督教堂唱詩。
牧師站在臺上禱告,也會說起如今的情況。
「雖然現在市場不好,但希望萬能的主能指領我們擺脫困境……」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