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雩仙位於茶陵秩堂東坑村,是茶陵境內現存最早的道觀之一,這個道觀所在的地方以道觀之名為名,也叫做皇雩仙。
皇雩仙之名為「皇雩仙」,這與皇雩仙道觀右側的白砂泉有關。白砂泉山泉水自石壁而出,汩汩長流,四季不竭,向來被認為是蛟龍潛伏之地,每逢天旱不雨的年份,秩堂先民便來這裡求雨。在古人看來,為求雨而舉行專門的祭祀典禮,這就是「雩」。後唐長興年間(930至934年),秩堂境內遭遇大旱,茶陵靈巖寺開山祖師肖禪和應居住在白砂泉旁的謝家老嫗之請,來白砂泉求雨,大雨應時而下。一時間,秩堂人把肖禪和當成了活神仙——雩仙,大家對雩仙肖禪和感念有加,並將他求雨有應的故事「神而化之」,代代相傳,形成了一個帶有濃鬱神話色彩而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
清代大學士、秩堂石礱人彭維新將這個故事整理成文,寫成《雩泉記》。據《雩泉記》記載,當年秩堂人感念肖禪和,特地在白砂泉邊修造了「肖師祠」,專門祭祀肖禪和。這個「肖師祠」就是雩仙道觀的前身。
時隔一百多年之後,到宋孝宗時期(1163至1190年),有一年浙江東部至江西境內久旱不雨。同治九年版的《茶陵州志》卷之十二《古蹟》及卷之二十三《寺觀》記載說,按當時的慣例,朝廷派遣大臣專程到各地有「龍王潛藏蟄伏」的名山大川去祭祀求雨,但是,求而不應,旱情無法紓解。此時,當朝駙馬都尉、秩堂沂江人譚鬥南回家祭祖,當他知悉這個信息之後,馬上將自己所作的《裡居山水圖》用快馬驛遞的方式進呈給孝宗。《裡居山水圖》上畫有白砂泉和肖師祠,孝宗皇帝根據駙馬的提示,知道白砂泉是有名的求雨場所,於是,在宮中對著《裡居山水圖》禱告求雨,結果是「雨應時至」。孝宗皇帝一時高興,「敕建祠泉旁,遣官報祀」,以皇帝之尊下發詔書,在白砂泉邊建造一座道觀,把原本是祭祀雩仙肖禪和的專門祠堂升格成一座奉祀雩仙的道觀。
道觀建成之後,宋孝宗趙眘用飛白體御書題寫「皇雩仙」匾額相贈,還「賜以詩紀其靈跡,鐫石尚存」,詩曰:「仙鵝飛去是何年,靈跡猶存古嶺邊。藤老龍蟠疑護法,山幽禽語似談禪。手攀古木身忘俗,口吸清泉骨欲仙。鄰叟不知唐世遠,猶言謝母舊因緣。」
就這樣,白砂泉邊新建成的道觀正式定名為「皇雩仙」,「皇雩仙」隨即也成了白砂泉周邊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