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6年,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後金政權在經歷了20年的爭戰之後,在「主角光環」的籠罩下,將朱氏推下皇帝寶座,建立起了大清帝國。
為了順利接管政權,使國家迅速正常運轉,清朝在很多制度上是採取明朝的制度,史稱「清承明制」。其中就有對國家行政區劃的設置,也基本採用了明朝的省、府、州縣制度。但是如果有人看明朝、清朝的直隸省(明朝直隸在本文特指北直隸)圖的對比卻發現,直隸省的北部卻大不一樣。與清朝相比,明朝的直隸北部、清朝承德府一帶齊刷刷終結在了長城一線,邊界離京城特別近,這是怎麼回事呢?
明朝直隸北部
清朝直隸北部
明朝永樂皇帝靖難之役的「成果」
其實北直隸出現的這種狀況在明朝最初並不是這樣的。
洪武元年(1368 年)七月,明軍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國家趨向統一,但北元殘存勢力仍時常威脅的邊境以及政權。明太祖朱元璋連續、數次向北用兵,但由於蒙元遊牧生活、作戰的特點,仍不能夠一舉全部殲滅。為此,在奪取、穩定了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之後,就在邊境地區分別建立遼東都司、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陝西都司和陝西行都司等都司衛所,構建起了邊防基本框架。除了屯兵戍守外,還設置了九個藩王守邊: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等九王。在這個時期的地圖上,你會看到明朝北部邊疆是「很厚很厚」的,和後來明朝地圖一點也不一樣。
明朝宣德之前的地圖形勢
事情的轉變發生在朱元璋去世之後。「皇太孫」朱允文即位,他上臺之後做的最主要事情就是「削藩」,在廢除了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五王等之後,把下一個目標指向了燕王朱棣。朱棣素有雄心大志,並且朱允文先期削藩也給了他充分的準備。他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取得勝利登上皇位,是為「明成祖」。
在他發動靖難之役之前做的一件事情,是最終導致明朝直隸的邊界線在長城一線的原因。
九藩王守邊的時候,北平行都司改為了大寧都司,寧王朱權就在大寧就藩。大寧都司主要是為了向北管理以及防禦蒙元兀良哈的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南側就是燕王朱棣就藩的北平都司,兩地以長城為界。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為了消除背後的後顧之憂,用計先是招撫了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後又隻身入大寧都司裹挾寧王朱權及大寧諸衛南遷,將大寧都司遷到保定,其他衛所或改名或遷往他處。泰寧、朵顏、福餘三衛還出了一些兵馬在靖難之役中打了許多勝仗。靖難成功之後,朱棣將寧王朱權改封到南昌,也沒重新安排大寧都司的轄地,只能在保定「遙領」。
《明會典》記載的大寧都司情況
大寧都司在南移後,雖然官方並沒有重新設置衛所和派人去管理,但也沒有明確兀良哈三衛,相反如果他們派人來進駐,朱棣反而派兵去攻打。直到30多年後的宣德朝,三衛才陸續進入大寧地區,又經過不懈努力、爭取、侵擾,到了15世紀中期三衛到達了明朝長城外側駐紮、放牧。
據《明史》卷328記載,此時兀良哈三衛駐牧地分布情況是:「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州)、義(州)歷廣寧(衛)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大致範圍在西拉木倫河和遼河以南,東起開原,西近宣府的長城邊外,均屬於兀良哈地區。
明朝宣德以後的萬曆年間地圖形勢
清朝的直隸省在明朝大寧都司一帶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了承德府、朝陽府、赤峰直隸州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清朝行政區域管理的政策,根據中原、滿洲、蒙疆藏等區域的歷史傳統、民情風俗以及原有的政治基礎等方面的因素,將全國的劃分為省直、滿洲、藩部三大區域,在各區域內實施各不相同的行政制度,多種行政制度並存。
清初全圖
藩部的行政體制主要是建立在遊牧經濟上,而內地的行省則以農耕經濟為基礎。隨著清朝的統治趨於穩定,在行省地方的人由於戰亂、自然災害、人口過多,甚至是遊牧經濟的單一性、分散性對農耕經濟依賴性等原因,再加上離中原民族聚居地極近,明朝的大寧都司一帶就吸引了大批中原人居住、開墾荒地、幫助當地人做工,源源不斷地湧入。而清朝在初期對這裡是歸屬於理藩院管理,實行的是盟旗制度。即:旗是清朝國家行政體制中蒙古地區的基本軍事、行政單位,盟則是由各旗札薩克參加會盟,從中選設盟長。
但隨著流入人口過多,自然而然就帶來了新的問題,這些流入進來的中原人如何管理?採用當地的盟旗結構顯然是不太合適的。於是就採取了「廳」的方式來管理。廳最初是為了管理流民和處理「蒙漢交涉事務」,在不便直接設州縣之地設立的一種行政建置,對漢民的管理與內地州縣管理方式接近,而與蒙旗的管理方式大不一樣。
「廳」的長官多由府的同知、通判擔任,同知為正五品,通判為正六品,屬官有經歷、知事、照磨、司獄等,官級與府屬官相同。後來「廳」成為了一種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方式,被管理各藩部及邊境、偏遠地區時所採納。
承德一帶設置「廳」的步驟是這樣的: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置熱河理事同知,為熱河廳,駐地在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在熱河東八溝地方設理事通判,為八溝廳。雍正十年(1732年),又置八溝理事同知,這樣就在八溝一地同時有同知和通判,雖然管轄範圍不同以及官級不同,但是兩個廳的名字都是「八溝廳」。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熱河廳為承德直隸州,但不領縣。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八溝通判移駐四旗,為「四旗廳」。原八溝通判轄區由八溝同知管轄,這樣,「八溝廳」就成為一個廳,不再是兩個轄區都稱為八裡溝廳。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在塔子溝置理事通判 ,為塔子溝廳,轄地為八溝廳三汛界外。乾隆七年(1742年)二月,因承德一地旗民雜處,並且同時有理事同知、知州,廢承德州,仍以同知管理事物,復為熱河廳。乾隆七年(1742年)二月,在喀喇河屯地方設理事通判,為喀喇河屯廳,以灤河與熱河廳為界。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五月,在塔子溝廳東三座塔設理事通判 ,為三座塔廳。同時在八溝廳東烏蘭哈達設理事通判,為烏蘭哈達廳。
承德一帶詳圖
由於開始設廳僅是在邊地、偏僻之地的管理制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河一帶的人口越來越多,並且還是地處京畿之地,再以「廳」制來管理,顯然有些跟不上「時代」了。因些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皇帝下旨,廢廳設府州縣,按照中原」省直「制度管理。
設承德府,廢熱河廳,熱河廳所轄區域由承德府直接管理(註:這種管理方式稱為親轄地。一般府不能直接管理民眾,府治所在除府之外還有個附郭縣,由附郭縣管理民眾。承德府這裡直接由府管理,這是與其他的府不一樣的地方。清朝時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這種情況尤多)。
此外,其他廳的變動為:
降八溝廳為平泉州;
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
四旗廳為豐寧縣;
三座塔廳為朝陽縣;
塔子溝廳為建昌縣;
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
光緒二年(1876年)八月在圍場設糧捕同知,為「圍場廳」。
宣統元年(1909年),於唐三營地置隆化縣。
另外,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月,將朝陽縣升為了府,建昌縣屬朝陽府。並且在朝陽府內又新置阜新、建平2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置綏東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赤峰縣升為直隸州。
到清末時,在明朝大寧都司一帶所置州縣分別為:
承德府轄1州3縣:平泉州,灤平縣、豐寧縣、隆化縣,以及承德府親轄地。
朝陽府轄4縣:建昌縣、阜新縣、建平縣、綏東縣,以及朝陽府親轄地。
赤峰縣在升為直隸州時新設2縣,由赤峰直隸州管轄:開魯縣、林西縣。
光緒三十一年的承德府和朝陽府
為何承德府管不了承德縣?
承德,意為「承受德澤」,出自《尚書》的《周官》篇:「六服群闢,罔不承德,歸於宗周。」
雍正皇帝在十一年將熱河改為「承德」之名也有緬懷、承受康熙德澤之意,因此他教育後代要經常來這裡:「後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
但是大家在上面介紹承德府的時候也看到了,承德府親轄原熱河廳的管轄範圍,並沒有像直隸其他府那樣府治設同名附郭縣管轄民眾,也就是說承德府下根本沒有承德縣,所以就不管承德縣了。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是有承德縣,它也管不了。今天遼寧省的省會瀋陽市,在熱河被叫做承德之前60多年的時候就已經叫做「承德」了,它得名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取「承受天帝德澤」之意,瀋陽的承德縣到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被撤銷,其管轄範圍併入奉天府。
奉天府的承德縣
自己管轄範圍內沒有設,別的地方設了更管不著,因此,承德府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也是管不了承德縣的。
您是這麼認為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