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2020-12-12 閃電新聞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陶行知先生有很多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也還是處於教育界的前沿,我覺得作為家長,真的要多學一學。

陶行知一直提倡「生活教育」,他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教育如「餵雞」

陶行知有次在武漢大學演講時,特意帶去了一隻公雞和一把米。

一開始,他將米握在手中,用另一隻手按著公雞強迫他吃米,結果公雞受了驚嚇,不僅不吃米還撲稜著翅膀亂飛。

而之後,陶行知將米隨手撒在講臺上,遠離公雞不去管它,公雞卻主動跑去啄起了米。

就在臺下的觀眾一頭霧水的時候,陶先生說:

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

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在這樣的理念下,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於推廣讓孩子主動學習、愛上學習的教育方式,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

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怎樣讓孩子主動學習、愛上學習呢?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散於宇宙,洗蕩於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的呼吸。」

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他所學的知識不是課本上枯燥的字,而是在生活中能得到運用的東西,就像空氣一樣隨處可見。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陶先生還建議家長和老師要做到「六大解放」

1、解放孩子的頭腦:讓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的想,多思考、多提問。

2、解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多動手。這裡的動手指的是家務勞動、常識新鮮事物、動手操作實驗等。

3、解放孩子的眼睛:多看書、多觀察,從書中和現實生活中發現知識。

4、解放孩子的嘴巴:讓孩子能暢所欲言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困惑,多和孩子溝通。

5、解放孩子的空間:讓孩子能多多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自然和社會中獲取知識。

6、解放孩子的時間:給孩子留出屬於自己的時間,研究他喜歡的學問、幹點他高興的事。

在我看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這「六大解放」,為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通過好奇心來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當孩子對花草好奇,家長就可以引導他讀與花草有關的詩文,學科學、自然、生物等知識;

當孩子對小汽車好奇,家長可以引導他了解機械、物理等方面的知識;

……

就像陶行知解釋的那樣:「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裡;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裡。」

想要讓孩子主動學習、愛上學習,家長就要讓孩子回歸到生活中。

關於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主動學習,我覺得也不能少了讓孩子多看書這一項。

尤其是沒有條件經常去旅行、參觀博物館的孩子,多看些書可以豐富他的眼界,也能讓孩子有更多的思考。

我幫大家整理一份從5歲到小學之間的書單:

《第一次遇見科學》(12冊)

作者:「十萬個為什麼」出版中心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5-7歲

書中圖片來自世界各地真實拍攝的高清大圖,大到宇宙、星空,小到植物構造,真實的反映了世界,開拓了孩子的眼界。

全書一共12冊,分為以多彩的天空、想媽媽一樣、季節的變化、它是生物嗎、海底深處、放大小世界、植物的構造、大爆發、造房子的地方、午夜燈火、從種子到種子、雨林中的生命為主題。

探尋了海底深處、四季變化、植物生長、大自然的美、動物的狩獵、植物的構造等96個科學主題。

引導孩子自己發現、思考、總結內容,培養對科學的興趣。讓孩子擁有辨別、推理、判斷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這套書還有配套的視頻課和線下課程,這些內容多是隨書免費附贈的。

《爆笑科學》(8冊)

作者:喬冰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7-14歲

科普書是最適合培養孩子的求知慾與探索欲的書籍了,孩子可以從這套書中學到包括常識、地理、物理、化學、數學等多種方面的科普知識。

《爆笑科學》這種題材幾乎沒有孩子能拒絕,它以漫畫為載體,以孩子的同齡人(幾個10歲的小朋友),配合驚險刺激的情節,再加上科普內容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我兒子看得津津有味不說,他身邊的朋友也都或買或借幾乎,就沒有不喜歡的!

《歷史畫中話》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適齡:10歲以上青少年

主題:課外閱讀、歷史、漫畫(分2輯,每輯10冊,共20冊)

上榜理由:

對孩子來說,歷史完全可以當做故事來看,而在這些故事中他們又能學到不少道理!

這套《歷史畫中話》是一套漫畫歷史故事書,它按照時間遠近將歷史中流傳的故事通過漫畫的形式展現,人物活靈活現、故事跌宕起伏,特別吸引人,有時候我翻起來也不願意放下。

我家孩子現在看了兩輯,第一輯包括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春秋(上、中、下)、戰國(上、下)、東周(上下)

第二輯包括秦帝國(上、下)、西漢(上、中、下)、東漢(上、下)、三國(上、中、下)

兩套書看下來,孩子了解了一百多個歷史典故,認識了不少歷史上的人物,更是懂了不少道理。

相關焦點

  •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錄心得
    談起一代教育家,必須從他的名字談起。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早期研讀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由於朱熹曾提出「先知後行」的觀點,王陽明極力反對 ,主張「知行合一」。王明陽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先知後行。
  • 大話陶行知
    一、初步了解陶行知1.人物簡介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後改知行、行知,安徽人。他師從杜威、孟祿,與克伯屈關係甚好。1923年,陶行知與朱其慧、晏陽初在北京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運動。
  • 陶行知成為真正的教育家,一個字貫穿始終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痴」,那種痴,貫穿於他生命的始終,貫穿於他從事教育事業的始終。他對教育的痴、對平民教育的痴,堪稱極致。陶行知是一個有堅定信念的人,他有自己的教育主張,並且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了痴心痴情、痴行痴言。
  • 思享|肖峰:陶行知與新旅、新安小學
    如今,中國美術學院也一直是浙江省陶行知研究會的副會長單位,由校黨委副書記胡鍾華兼任浙江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積極踐行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今年7月2日,胡鍾華一行前往看望並採訪肖峰老院長,再一次深入探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現今高校教學育人工作的啟示。
  • 從嶽西深山走出的教育家,被稱為陶行知後的「陶先生」
    儲朝暉是夥伴中的「孩子頭」,喜歡看書,日子一長家中就積累了很多課外書,也讀了很多書。儲朝暉說,那時候最喜歡看的有郭小川的詩,帶有現代譯文的古文,看進去了以後就更想看,他覺得,讀書一定要讀懂,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興趣。 當時全國各地都在頻繁地開展「大批判運動」。儲朝暉才小學,也受到批判運動激勵,把它當看戲,覺得「有意思」。
  • 陶行知紀念館今日開館 三層樓串聯一生教育足跡
    據了解,紀念館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三層樓串聯陶行知一生教育足跡,回溯育才途程:一樓主要圍繞陶行知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成長和學習歷程進行布展。二樓與育才中學校史館連通,運用「兩館合一」的特殊架構,展示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育才中學的前世今生。三樓集中展示陶行知教育理念。
  • 91歲老人受陶行知影響,立遺囑捐助貧困孩子受教育
    他將自己的一部分遺產留給了兒子,其餘的捐助貧困孩子受教育。91歲的王奶奶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事實真相。記者說:「你今年多大了啊?」王奶奶說:「91歲。」記者說:「你以前是在哪裡工作的,」王奶奶說:「我是文廣系統一個劇團裡面的老師。
  • 2021年高考作文押題素材:教育
    (陶行知)2.教育之於心靈,猶雕刻之於大理石。(愛迪生)3.多辦一所學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監獄。(雨果)4.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葉芝)5.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管子)8.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陶行知)9.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誇美紐斯)10.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 攜手成立陶行知特色學校聯盟 南湖教育融入長三角
    近日,由上海市行知小學、嘉興市行知小學、莘塔小學組成的「長三角一體化」陶行知特色學校聯盟正式成立。三校文化相承,地域相近,將通過聯盟共同研究行知思想指導下的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傳播行知文化,促進學校發展。
  • 吐故納新:陶行知對王陽明知行觀的繼承與發展
    廣州 510631  內容提要:陶行知吐故納新,繼承並發展了王陽明的知行觀。無論其名「行知」的由來,還是他的教育思想體系都體現了對王陽明哲學思想的探索和實踐。陶行知由「知行」改名「行知」與反思王陽明的知行現有著密切關聯。
  • 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
    >>點擊進入紀念陶行知誕辰120周年專題陶行知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2011年10月18日是他120周年誕辰。「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是1946年他在反內戰、爭民主鬥爭中積勞成疾不幸逝世時毛澤東對他的讚譽。
  • 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
    ——泰戈爾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生於1891年10月18日,原名文浚,因崇拜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取名「知行」。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即生活教育理論這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 陶行知燕子磯頭立「救命牌」勸誡輕生者
    車夫問他:你沒看見山上那塊勸人猛回頭的木牌子嗎?這一說,讓陳白塵深受感動,以至多年後都難以忘懷,把這次經歷寫進了《初遊燕子磯》一文。陶行知磯頭立牌:「死不得」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城北勞山腳下創辦了「曉莊師範」,這裡離燕子磯有七八裡路。
  • 最近,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了《走近陶行知》這本書
    最近,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了《走近陶行知》這本書。在陶行知爺爺光輝的一生中,有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使我啟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動了我,還有的讓我懂得了人世間的各種道理。雖然陶行知爺爺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體會到陶行知爺爺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和治學的艱辛。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的楷模。而最打動我的,是陶行知爺爺那勤儉節約的美德。
  • 被譽為「萬世師表」的陶行知,歙縣人,安徽名人館裡的故事
    今天要介紹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歙縣人。大學期間推崇明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後來在推行平民教育過程中,認識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行知。
  • 重慶育才中學陶行知紀念館正式開館
    12月31日,是重慶市育才中學校建校80周年的日子,為紀念陶行知先生為實現教育救國而創辦育才的初心和理想,弘揚獨具特色的「行知文化」,陶行知紀念館正式開館。據了解,這是全國唯一的由中學創辦的陶行知紀念館。
  • 從陶行知「改名字」談起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民國時期」著名人民教育家。據說,陶行知的名字,是聽從他的一個學生的提議,由「知行」改為「行知」的。其實,無論「知行」還是「行知」,都可以看出陶先生對陽明心學的信奉和敬仰。陶先生的「糾結」,就出在這個「沒有先後」上。既然「知行合一」的「知行」沒有「先後」,則陶先生先前叫「陶知行」就很自然,沒有什麼不妥。可是,在行文上,文字就是奇怪,它是有「先後」的。這樣的先後在他的那個提議的學生看來,在當時社會大變革的歷史背景下,是「有意義」的!
  • 陶行知為漁家子弟創辦「昆明學校」
    原標題:陶行知為漁家子弟創辦「昆明學校」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於徽州歙縣西鄉黃潭源村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祖籍浙江紹興。   1914年留學美國入伊利諾大學獲政治碩士學位。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 陶行知觀民眾教育館資料兩條
    一九三四年一月四日,在給潘一塵的信中,陶行知(信中署名「陶知行」)寫道:「總起來說,丟掉你現在的方針,把平民教育計劃,給民眾教育館去辦是一條走不得的錯路。社會即學校的原則,要求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打成一片。
  • 南京大學: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成立
    日前,南京大學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和江蘇教育名師發展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近年來,江蘇教師教育新體系基本形成,去年江蘇專門召開了教師教育創新發展推進會,出臺了《江蘇省教師教育創新行動計劃》;今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蘇州大學相繼成立和興建了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