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問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並且給它們排個順序的話,我想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這幾樣——健康,財富,感情。
這三樣是我們生活中最不能缺乏的,少上任何一樣,人生就會因此而變得不完美。
然而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三樣世俗之物,其實就是佛門俗稱的「色身,外物,眷屬,」若是再加上佛家所講述的業力,那麼這四樣東西也就成了我們人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可問題來了,這四者之間到底孰輕孰重,該怎麼給它們進行一個正確的排列呢?這個問題哪怕是用佛法也很難詮釋清楚。
佛陀對眾生開示時,曾經講過一則禪意故事,就很好的對此進行了完美的比喻闡述,哪怕不是學佛之人,也能一眼明白其中的寓意。
佛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位大富豪,他一生中娶了四個老婆,第一位老婆被他萬般珍惜,生怕她受到一點傷害;第二位是老婆是他辛辛苦苦追求來的,非常漂亮,也倍受他疼愛;第三位老婆和他相敬如賓,平日裡關係也很不錯,但卻比不上前兩位老婆那般親近;而第四位老婆和他是指腹為婚,雖然從他懂事那天就一直跟隨與他,但是雙方並沒有任何感情基礎,所以平時也就不怎麼被待見了。後來有一天,這位富豪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離家遠行,而且有可能從此一去不回,於是他就問自己的四個老婆,看看誰願意陪自己前往。可是一路問下來,每一位老婆給自己的答覆都是不一樣的。第一個老婆說自己已經跟了他這麼長時間了,已經厭倦了這種疲憊的生活,不願和他走。第二位老婆則是說,連平日裡最疼愛的第一老婆都不願意和他走,自己又怎麼可能和他走呢。第三個老婆則是看在夫妻情分一場,可以送他出城,但是不願意和他一起去更遠的地方。只有第四個老婆毫不猶豫地對富翁說:「不論你走到哪裡,我都願意和你一起」。最終富翁雖然不樂意,但對幾位妻子的態度也無可奈何,只能帶著第四位老婆一同遠行了。
這個故事中,不論是妻子還是富翁,都具有著現實的象徵意義。
所謂富豪,其實就是指生活中的人,第一個老婆是我們的色身肉體,第二個老婆是我們的外物,第三個老婆是我們的親朋好友,而第四個老婆就是一生中所結下的業力。
遠行,實際上意味著死亡,意味著一個人即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所謂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主旨。
故此我們不難從故事中看出一個道理,那就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這「四位情人」,但是生死不離的卻只有一位,為什麼這麼說呢,今日我便給大家好好分析分析其中的道理。
01色身
「色身」是佛家的專業術語,也就是指我們每個人的身體。
所謂「生老病死,人之常態」,這是我們無法用人力物力去篡改的自然規律,每個人的身體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退敗壞。
在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色身就會停止它的一切運作,哪怕強行用手段續命,它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歸於塵土,歸於虛無。
這就是為什麼,故事中的富翁雖然對意為肉身的「大老婆」百般疼愛,但依舊抵不住自然鐵律的約束,奈何不了「大老婆」的冷漠,畢竟今生的肉體無論如何都不會和自己一同輪迴轉世的。
因此佛家為什麼總是提倡 「四大皆空」?其目的就是勸誡世人,要把這個色身放下,不管自己想不想健康長壽,貪不貪念現在的肉體,終有一天還是要放下的。
若是執著於此,就只會讓自己難以解脫,整天活在生與死的糾結中,若是活得這般痛苦無奈,那還不如早點看開為好。
02財物
從佛家觀點來看,所有財物都不過是身外之物,其重要度在健康之下,但是現實中依舊有不少人為之痴迷,貪執於此。
財物的範圍很大,比如錢財、物資、名譽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活著的時候最常追求的事物。
然而世人為了這些所謂的身外之物,戎馬一生,幾經操勞,雖然部分人得到了短暫的佔有權和使用權,但是到了壽終就寢之時,還不是一樣要落得個兩手空空的結局。
不管是貧窮百姓,還是達官顯貴,從生命被畫上句號的那一刻起,生前的一切名利,死後也只不過是黃土一抔,只能留給後人享用,誰也帶不走絲毫。
故而,故事裡的富豪即將離開之際,作為外物的第二位老婆對之也沒有絲毫的眷戀感。
因為她本身就沒有任何的歸屬,只會在別人的手裡搶來搶去,循環不休,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開,而永遠附屬於他,這一點必須要弄明白。
03眷屬
眷屬,通常就是指嫡系家屬,或是親戚朋友。
在佛家看來,當一個人修行到了佛菩薩這種領域層面,就很難再被所謂的情感羈絆到了。可像我們這種塵緣未斷,情執深重的凡夫俗子。
無論是親情也好,愛情友情也罷,就難免會看得十分重要,會盡情享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愛這些情感狀態,彼此之間相互扶持和關心,互相珍視。
然而即便是再親密的關係,可到了生死離別之際,每個人就只能說有緣法了。
要知道,死亡的滋味固然痛苦,有些感情深厚的親友都恨不得以身相替,可生老病死的因果真的可以隨意替代嗎?
自然是不能的,所謂因果自受,既然是自己的果報,是自己命理的定數,那終究還得自己來承受結果,哪怕是大羅金仙轉世,也無法幫他。
所以說,當故事中那個富翁臨別之時,他的第三任妻子「眷屬」雖然不像前兩任妻子那般冷漠淡然,也願意送他最後一程,但其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僅限於此。
畢竟面對親人的天人永隔,誰都會悲傷難過,但是所有的悲傷也都會隨著時間的洗刷而淡化。
或許有朝一日他們會懷緬自己,回憶過往發生的一切,可他們終有一天會回到自己的生活節奏中去,帶著歡聲笑語,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人生任務。
04業力
「業力」一詞起源於佛門教派,泛指人的行為、言語、思想表現所引誘出來的善惡報應之力。
在佛家,業力被分為善業、惡業兩類,當一個人行善惡之舉,造業之後,就會因業力與外緣配合形成果報,即所謂「業力」的真正面貌。
凡是接觸過佛法的人,對於佛家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句話定然不陌生。
其意思是說人的肉身、財富、眷屬、記憶,都會隨著生命機能的敗壞而消逝,不會隨同自己進入下一世,唯有自己生平積攢下來的業力果報,會永遠附庸自己,隨自己經歷一世又一世的輪迴。
也正是因為佛家過於忌憚業力的作用影響,因此佛家常提倡世人要多積德行善。
要想規避業力的負面作用,就得少做惡業,多行善事,功德會因此而積攢起來,無論對今生還是來世都是有莫大的正面影響的。
故事中,富豪的第四個妻子被比喻成指腹為婚,就是因為業力是人生下來就有的,是無法自主掙脫,獨善其身的。
當富豪需要離開的時候,也只有這個妻子會不離不棄,可是這裡的不離不棄卻並非是我們所想的「忠貞不二」。
而是意味著這一世所犯下的所有惡行善舉,她都幫自己記錄的清清楚楚,終將會讓自己體會到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顯現不空」。
故而,要想規避業障所害,平日還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多發懺悔慈悲心,才能還自己一個福緣好命。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就知道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了吧。
正所謂「死去元知萬事空」,色身肉體也好,外物眷屬也罷,萬事到頭一場空,這幾樣哪怕自己再難割捨,再放不下,也一樣都帶不走。
唯有業力會跟隨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不棄,故而要想今生來世福報無限,還請多種善根,願三惡道日減一生,人人都能好命隨身。
(作者:千面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