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登樂遊原》李商隱

2021-03-05 依諾童書館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商隱最負盛名的五言絕句《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先說題目吧。「樂遊原」是長安城南的一片高地,早在漢朝就是皇家風景名勝區,當時叫做樂遊苑。當年漢宣帝和許皇后到這兒遊覽,樂不思歸,後來許皇后難產早逝,就安葬在這兒,漢宣帝給她立廟,名字就叫樂遊廟。再後來,因為樂遊苑地勢高,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樂遊原。到了唐朝,樂遊原已經被圈進了長安城中,成了長安城的制高點,站在這兒,全城美景盡收眼底,而且原上有莊嚴雄偉的青龍寺,再往南走,就是風景優美的曲江池,算是佔盡城中好物華。有唐近三百年的時間,無數文人墨客在這兒駐足流連,留下了將近一百首樂遊原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比方說號稱李白所寫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以漢喻唐,氣象渾雄、感慨蒼涼,被尊為「百代詞曲之祖」。還有杜牧的《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離京赴任之前,還要登上樂遊原,遙望唐太宗的昭陵,一種忠君愛國之心溢於言表,完全不像小杜平時嘻哈浪蕩的模樣,也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嘛。但是,要論最簡單的內容來表達最豐富的內心、一千多年來膾炙人口,還沒有哪一首詩能夠超過李商隱這首《登樂遊原》。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看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我們如今寫文章,都講究「虎頭豹尾」,是說開篇必須精彩,要能抓住人心,可是這兩句詩多簡單、多樸素啊,就是說:我臨近傍晚的時候心情不大好,就駕著車到樂遊原上散散悶。這完全是就事論事,一點華彩都沒有。你看,同樣寫登高,王之渙登鸛雀樓,那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何等壯闊呀!陳子昂登幽州臺,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何等蒼茫感慨呀!就算我們剛才提到的小杜,也是「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清詞麗句耐人尋味。而李商隱呢,本來是以辭藻華麗、意境朦朧著稱,我們習慣的都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或者「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都是這一類,可是到這首詩卻只是一句最平淡的敘事而已,「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誰都明白,但誰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特殊之處。那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首詩還會傳頌千古啊?因為下兩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首詩好就好在這兩句,爭也就爭在這兩句。好在哪兒啊?茫茫古原之上,一輪夕陽正沉沉落下。舉目四望,只見一片長天大地,只見一片金紅色的光芒,落日熔金、古原如醉,這遼闊的空間感、這飽和的色彩感是何等動人心魄呀。我們今天可能就蝸居在鬥室之中,但是只要想像一下,這場景是不是也如在眼前呢?是不是也會感受到這種強烈的震撼呢?這就是它的好處。那為什麼說爭也就爭在這裡呢?因為大家對「只是」這兩個字有不同的理解,而對這兩個字的理解又直接關涉到對全詩感情基調的把握。什麼叫「只是」啊?「只是」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今天通常的用法,表示轉折,相當於「但是」或者「只不過」。如果按照這種理解,那麼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意味著這夕陽西下的風景是如此美好,只不過黃昏已經逼近,而一入黃昏,萬象俱滅,這一切也就都看不見了。美景是這樣轉瞬即逝,推而廣之,人生不是也就猶如白駒過隙嘛,再推而廣之,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又何嘗不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呢,都會消逝的……想到這裡,真是讓人百感交集啊。

我們之前講過,李商隱少年時代就名聲鵲起,卻因為生在晚唐亂世,誤觸黨爭的羅網,結果一生蹉跎鬱鬱而終,這樣的時代背景,再加上這樣的人生際遇,讓他早就有一種深深的落寞和無奈。所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當然可以理解為天色將晚,情緒低落,但也未嘗沒有一種人生將老,回首悽涼的微妙感情啊。在這樣的心緒之下啊,看到古原落日,看到最美好的景致偏偏在接近消逝的時候才展現出來,內心該是何等眷戀,又何等無奈啊,一時之間身世之悲被激發出來,家國之嘆也倏忽而至。可是,悲也罷,嘆也罷,又能如何呢?該日落還是日落,該遲暮還是遲暮,該沉淪還是沉淪,所以詩人也只能發出一聲浩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有的人生況味、世事的感慨都融進在這短短的十個字裡,讓這十個字錘鍊成盡人皆知的警句,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心裡。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理解。

但是注意這只是其中的一種理解,那還有另外一種理解。這種理解啊,是建立在對「只是」這兩個字的另外一種解釋上。怎麼解釋呢?有學者就認為,對於唐朝人而言,所謂「只是」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但是」,而是「正是」,「只是近黃昏」,應該理解成「正是近黃昏」。那這樣的理解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一種截然相反的情緒啊。詩人本來心緒不佳,登高散悶,眼看著紅日西垂,將樂遊原染成金色世界,他的心境豁然開朗:長空流丹,古原生輝,正是在這臨近黃昏的一刻,我看到了天地間最壯美的景色。跟這闊大的場景相比,連腳下的長安城都渺小起來。在這亙古不變的時空之內,漢唐滄桑,也只如一瞬,既然如此,個人的一點點憂愁苦悶又算得了什麼呢?如果按照這種理解,那麼因為登樂遊原,詩人就從「向晚意不適」的心境之中走出來了,他不僅釋然了,而且得到一種精神的升華。那到底是哪一種說法正確呢?其實,詩是不能這樣來論對錯的,還得回到我們一直在說的那句話——「詩無達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如今已經無法確切知道李商隱當時真正的心境,但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看到夕陽西下,落日低回,我們的頭腦之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的心靈也都會在那一刻震撼一下,這就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啊。

相關焦點

  • 《登樂遊原》李商隱
    登樂遊原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商隱最負盛名的五言絕句《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先說題目吧。
  •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人人皆知,杜牧的《登樂遊原》你讀過嗎?
    登樂遊原唐·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這首《登樂遊原》大家都很熟悉,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既寫出了壯麗之景,又暗含自然哲理,同時抒發出了自己身世遭際之悲和家國之悲、古今興衰之悲,蘊藉深而詠嘆沉鬱,可謂千古絕唱。
  • 【唐】李商隱《登樂遊原》(彩蛋)
    《登樂遊原》唐: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1.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
  • 唐詩三百首丨241李商隱《登樂遊原》
    登樂遊原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解讀詩詞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商隱最負盛名的五言絕句《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古詩詞 | 唐詩,李商隱《登樂遊原》
    點上方 藍色字體 一鍵關注    詩詞解讀 | 國學經典 | 百家講壇| 精品課程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裡,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 古詩賞析第三首:李商隱《登樂遊原》
    登樂遊原唐·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像詩詞注釋1、樂遊原:位置在唐代首都長安(今西安)城南,是長安最高處,登樂遊原可以俯瞰長安全城,也可以遠眺山水,是唐代遊覽勝地。作品賞析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唐王朝出現了一些迴光返照的氣象,但隨後衰亡加劇,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商隱是晚唐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但因為當時的政治混亂,所以空懷抱負,無處施展,「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嘗開」(唐·崔珏《哭李商隱》),四十多歲就去世了(約813年-約858年)。
  • 未來講堂|李商隱《登樂遊原》 誦讀:鮑大志
    未來講堂|李商隱《登樂遊原》 誦讀:鮑大志 2020-12-02 0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商隱和杜牧的《登樂遊原》,千百年來高下難分,你更喜歡哪一首
    前幾天有人問筆者李商隱與杜牧都寫過《登樂遊原》,哪一首的水平最高?這樣的問題是很無聊,要知道李商隱和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兩個人才華相當,還被後人稱為「小李杜」,意思是他們的成就可以媲美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甫。
  • 杜牧和李商隱的巔峰對決,各寫下一首《登樂遊原》,卻是高下難分
    畢竟文人之間的這種較量古來有之,他們也的確是寫過相同的題材,當時李商隱寫了一首《登樂遊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後杜牧也寫了一首。其實無論是杜牧,還是李商隱,那都是晚唐的驕傲,唐詩走到了晚唐其實整體是在沒落,但又由於有了這兩位詩人,才捍衛了唐詩的尊嚴,使得唐詩在他們身上又復活了。
  • 登樂遊原的詩,除了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杜牧這首你知道嗎
    李商隱和杜牧晚唐成就最高的兩位詩人,為區別與李白和杜甫,後世稱他們為「小李杜」。李商隱有一首著名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空有抱負、無法施展的傷感和鬱悶,後兩句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 李商隱和杜牧各寫了一首《登樂遊原》,高下立見,但這次杜牧輸了
    晚唐如果沒有這兩位偉大的詩人,那麼晚唐的文學真的不是不可想像,也正是有了這兩位詩,才使得晚唐的詩歌,顯得更為別具一格,而且這位詩人,還寫過同樣的題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登樂遊原》,兩首一模一樣的詩,並且都寫得很不錯。
  • 杜牧和李商隱的對決,兩人同寫《登樂遊原》,可是這次杜牧輸了!
    其實他們兩個人也是寫過很多相同類型的詩作,並且是同樣的詩句,這很明顯兩人是在較勁,文人之間的較量,那也是很正常,正所謂是惺惺相惜,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體現出水平來,這不李商隱寫了一首《登樂遊原》,緊接著杜牧也同樣的寫了一首《登樂遊原》,兩首作品,兩首完全不同的風格,但是各有各有特色,也都是唐詩裡的經典名篇,但是這一次很明顯杜牧輸了。
  • 胡維平草書、行書、楷書、隸書、篆書寫唐詩——李商隱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注釋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
  •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為何有不同解讀,有人認為美,有人認為消極
    唐詩那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高峰,這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唐詩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爭議,有一些詩作的解讀,於是也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例如李商隱最為經典的一首作品《登樂遊原》,有人就認為這是一首很消極的作品,有的人則是認為這是一首很唯美的作品。
  • 【《登樂遊原》的韻律】
    晚唐李商隱李義山的五絕《登樂遊原》家喻戶曉: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詩的意境絕美,將晚唐時代國運將盡,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不得志的「意不適」表達的十分透徹。「原」和「昏」都屬上平十三元,此《登樂遊原》是標準的仄起且首句不入韻的五絕。 究其原因,則是現在標準普通話在作祟。
  •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是千古名篇,其實杜牧也寫過一首,同樣經典
    那我個人會第一時間想到那首《登樂遊原》,這也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詩充滿了無限的憂愁,從開篇到結尾,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還有悲痛之苦。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但是那種孤獨之感,還有感傷之懷,可謂是呼之欲出。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唐詩,李商隱《登樂遊原》
    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譯文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但遺憾的是已經臨近黃昏。注釋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
  • 杜牧的《登樂遊原》同樣很經典,意境不輸於李商隱那首,也很孤獨
    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一詩可謂是膾炙人口,其中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成為了千古名句。 李商隱這首詩句句經典,而且寫出了一種獨特的意境,其實除了寫李商隱寫過這一類作品之外,還有與他同時代的杜牧
  • 李商隱和杜牧同寫《登樂遊原》,兩首都是經典,但是高下立判!
    其實兩個人也是寫過相同的題材,李商隱寫了一首經典的五言絕句《登樂遊原》;那麼杜牧也寫過一首七言絕句,名字都是一模一樣,我們來讀一讀這兩首詩,看看到底誰的更好。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李商隱和杜牧各寫《登樂遊原》,兩首不同風格,顯然這一次杜牧輸
    兩個人才華相當,人生經歷也是極為相似,這也使得人們喜歡拿他們兩人作比較,並且兩個人也都寫過《登樂遊原》。可能一提起這首詩,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是李商隱寫的那一首,其實杜牧也是同樣寫過,只不過在流傳程度上要遜色一些,但同樣也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我們先來看一看李商隱的原文:《登樂遊原》唐代: 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