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韓戰是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局部戰爭,無論是使用的武器裝備還是戰略戰術,二者都有很多「可比性」。參戰的美軍,就經常拿他們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兇悍日軍的戰術對付中國志願軍,並總愛將二者進行對比。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絕對優勢火力的美軍,都患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中國志願軍和日軍,都不約而同地使用起坑道戰,以保護自己,消耗美軍,為什麼結果卻大相逕庭呢?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志願軍戰鬥力全壓日軍?
應該說,這種說法從根源上講不是沒有道理,保家衛國得道多助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確在許多方面,是完全碾壓邪惡反人類的日本法西斯日軍的,這是二者根本屬性造成的,日軍的「強大」註定是一次性,可以逞兇一時,然後就永遠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再不得翻身。而中國人民軍隊的強大則可以與時俱進、越來越不可戰勝
不過,也不能就此輕率說,單憑「政治正確」,志願軍就無條件蓋壓兇狂日軍,這也是太主觀的噫斷。事實上,同樣藉助坑道戰,上甘嶺志願軍和硫磺島上的日軍之所以有不同結果,原因是複雜的。
首先,中日兩國民族氣質就不相同:
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從表相上看上去沒有崇尚嗜血武士道的日本民族那樣「威武兇悍」,但中國人卻是有堅毅持久的「鏖戰到底」的傳統的,這一點驕狂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是做不到的,他們可以使勁喪心病狂的一切手段,如果還達不成目的,就會很快陷於崩潰,無論官兵,都會採用極端的「自殺方式」,不等敵人動手,自我就了斷了!硫磺島的日軍由於司令官慄田中將的「理智」在這方面比其他地區的日軍要好許多,但最後還是上上下下都採用自殺手段,省了美軍許多力。
相反,中國志願軍就不會下達這樣的不人道命令,官兵依舊會頑強的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韓戰許多戰場上,都出現這樣的戰例。志願軍戰士寧可與敵人同歸於盡,也不會做出龜縮在黑暗角落自我了斷的「武士之分」。這樣血戰到底的精神,有時候就能起到神奇的反轉作用。
其次,也與二者的戰爭實質不同有很大關係
二戰是人類史最徹底最殘酷的戰爭,參戰雙方都處於你死我活有你無我的血拼狀態,幾乎所有參戰國都「全民動員」,實施「國家總體戰」,可以說一切宗旨就是為了戰爭勝利,美國就是如此,所以硫磺島戰爭,美軍為了消滅日軍,可以採用任何想得到的方式,會徵用任何用地上的武器,甚至從國內調來大量民用的工程推土機和水泥攪拌機,採用灌注水泥封死日軍洞穴的「非常規」手段。
而韓戰,則是美國被迫被拖進的一場「有限」戰爭,美國並不願意使用最強大的軍隊投入戰爭,也不會像太平洋戰爭那樣無所不用其極。上甘嶺美軍儘管也祭出「範弗裡特彈藥當量」這樣的殺手鐧,但也從側面表現出一種惜人不惜物的應付心態。這與硫磺島美軍敢於犧牲包括陸戰隊上將在內一切生命代價的血拼精神是不同的。
此外,二者戰場類型的不同,也決定了不同的結局
韓戰是在半島上進行的,任何一場戰役,都會有十足寬廣的戰略縱深,可以採用多種多樣的戰術,使得被圍困的可以得到解救,以上甘嶺為例,上甘嶺坑道中的志願軍部隊,其實並不是處於被包圍的不利狀態,相反是我軍靈活主動出擊的一種策略,是深入到敵人防禦地帶進行隱蔽持久作戰的戰略戰術。所以美軍很難完全控制戰場主動權,不能像硫磺島那樣對日軍甕中捉鱉。
太平洋戰爭就不同,大部分戰事都發生在孤立與四面汪洋的孤島上,戰場狹窄,不利於日軍採用靈活戰術,又得不到支援,只好修築坑道,負隅頑抗。這其實是垂死掙扎的最後手段,日軍只有死路一條,與上甘嶺利用坑道戰大量消耗敵軍最後全面發起總攻是本質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