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學研究如今已是一門顯學,各路學人根據各自的治學路徑,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發掘與深入討論。可以說,這一研究領域中,剩下的空白地帶不多了。而對西藏傳統貴族家庭的研究,正是這不多的空白地帶之一。國外著名的人類學家和藏學家中根千枝、戈爾斯坦、畢達克、史衛國等對西藏貴族家庭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論述①,與國內的研究相比,稍勝一籌。國內對這一課題研究不多,作為專題的研究則更少。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青年學者次仁央宗新著《西藏貴族世家》一書,是向這一領域進軍的一個嘗試,一次創新。
嘗試中的突破
眾所周知,在近代西藏的封建農奴制度中,"農奴對自己的人身和財產都是沒有完全自主權的,領主深深地控制著他們的人身權利。這種領主不完全地佔有農奴的制度,與領主壟斷性的土地佔有制度一起構成了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基礎"。②在這一制度下,西藏地區的統治階級主要由官家(噶廈)、貴族、寺廟等所謂"三大領主"組成,佔西藏總人口的5%。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各地的重大事件,均由三大領主決定。③貴族是三大領主中重要的成員,人們對於舊西藏貴族的了解,大多集中於其在西藏社會、經濟等事務中的地位與角色。而對於貴族世家的家庭、愛好、婚戀生活及貴族文化等所知甚少。《西藏貴族世家》一書恰好在描述、揭示西藏貴族世家的生活和文化方面進行了發掘和研究。
史料搜集廣泛,資料豐富。 作者除了廣泛搜集國內外發表的有關西藏地方社會制度及社會形態的文獻和有關歷史人物傳記,以及檔案資料外,還對拉薩市、日喀則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走訪了原貴族家庭成員及其周圍的人,在走訪過程中,錄製了大量的受訪者的口述錄音,並在整理過程中進行了分類。統計全書,共有98處引用了這些實地調查資料。這些調查資料是描述西藏貴族生活、貴族文化的決定性條件,這也是本書的最大價值所在。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本書是一部綜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著作,因而提供的史料、研究成果對於上述學科意義重大。
群相處理與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 作者研究的對象是西藏貴族世家群相。而群相研究的難度在於對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把握。作者在書中展現的是先同後異,從部分到章節皆如此。作者雖側重於描述西藏貴族家庭的生活和貴族文化,但也探討了這些貴族家庭產生、發展、興衰沉浮背後的歷史規律。既向讀者展示了西藏貴族文化和家庭生活,也折射出貴族政治、貴族經濟乃至整個西藏佛教、政治、經濟、文化上千年歷史的一鱗半爪。為此,作者把這些內容分作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貴族產生的條件,勾勒了貴族群相,並加以分類。第二部分則著力描述貴族世家的家庭生活、婚戀、婦女地位和兒童成長教育。同樣,作者也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效配合,將同中求異與異中求同加以較好的結合。
圖文並茂、文表的有機結合。 全書圖片共計138幅,平均每3頁就有一幅插圖,而且插圖均與西藏貴族生活有關,極大地增強了讀者的感性認識;全書還設計有多張表格,以便於讀者較好地理解全書的內容。
總之,全書通過有聲有色的敘述,揭示了舊西藏領主生活的另一面。而這一敘述的學術價值及史料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從這個層面可以說,該書是研究西藏近代貴族的力作。
突破中的不足
內容重疊。 由於體例之故,全書內容頗有重疊之處。重疊難免,具體原因有二:一是所寫的貴族家庭本身相互聯繫,二是本書第一部分寫貴族家庭發展演變,第二部分寫貴族家庭生活與文化,作者鑑於選材的典型性,加之資料的缺乏,難以克服重疊。例如書中第108-111頁、第234-241頁、第281-285頁。這三處的材料都是帕拉·土登為如何安排弟妹們的婚事。使用同一材料依次要達到的目的分別是:貴族有著非常牢固和普遍的信念及強調"貴族身份"的精神;貴族家庭的個人的感情與婚姻應有利於整個家族的共同利益及發展;貴族家庭的婚姻形式取決於家庭利益的整體需要。讀者可以看出以上三處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所用的材料是共同的,為此,作者就需考慮並處理好在一本書中三個不同的地方使用同一事例時,如何把握敘事的詳略與角度及側重點,既能說明問題,又不給讀者重複之感。總之,前後重疊若處理得當,不僅可以前後呼應,而且可以使問題論述更加深刻,全書渾然天成。
前後內容相矛盾或敘述不明。 如導論第13頁第1行:「吐蕃,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奴隸社會終於在奴隸平民的起義中徹底崩潰」。此句的「封建奴隸社會」與第4頁「松贊幹布建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需統一。另外,這篇專著中作者主觀色彩的文學性描述較多。
總之,《西藏貴族世家》一書是對一個較新學術領域—西藏貴族研究的嘗試,作者為此付出的心血是頗多的,嘗試的效果也是不錯的,取得的學術成就也令人欽佩。同時,作者在導論中表明,希望在「西藏貴族」這一領域填補一些缺憾。我們相信,全書不僅達到了這一預期目的,而且將推動西藏貴族世家研究的深化,從而在中國藏學研究領域佔有其獨特的地位。
注釋:
①〔意〕畢達克著,沈衛榮、宋黎明譯,鄧銳齡校:《1728-1959年西藏的貴族和政府》[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年版。〔德〕彼德·史衛國:《西藏東部貴族噶斯家族世系史》[J],(載《喜馬拉雅研究學刊》第18卷第3-4號,1996年;漢譯本見《西藏研究》2000年第4期)。
②多傑才旦主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等編著:《西藏農奴制社會形態》[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頁。
③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藏族社會歷史調查》[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系「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之一。
(責編: 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