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2020-12-11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

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比如: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導致長江和漢江下遊堤防潰口61處,扒口13處,一些小型民間堤防決口無數。造成農田被淹沒318萬平方米,受災人口達到了1888萬,導致京廣鐵路停運100天。由於受災時間長,大量房屋倒塌,而且農田積水時間長,造成絕大多數莊稼絕收,使得當地數年之後才完全從洪災中恢復過來。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時的科學家們認為,三峽大壩建要比不建好,早建要比晚建有利。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國家才批准了三峽大壩的修建工作。

而三峽大壩在修建好之後,再也沒有像之前那樣超大規模洪災的發生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在下遊多修建幾個類似於三峽大壩呢?

長江的大壩

其實,長江並非只有一座三峽大壩,長江和它的支流包括金沙江,雅礱江,岷江以及大渡河共115個大壩,其中有23個已經完成的,32個正在修建,46個正在規劃,1個正在申請,還有13個狀態未知。

三峽大壩下遊也有一個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

如果你仔細看長江流域水電站修建的位置,你會發現水電站的位置比較扎堆,比如長江上遊的白鶴灘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等,位置相距不遠。

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是因為水電站的修建,對位置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水電站都具有發電能力,而發電需要水的落差較大,所以水電站需要修建在落差較大的地方。

我國地勢雖然是西高東低,但並不是平穩過渡,而是有明顯的落差。根據地勢的落差,我國將地勢分為第一階梯、第二階梯、第三階梯,其中階梯之間的落差最大,這裡也是修建水電站最好的位置之一。

事實上,從我國的水電站分布圖來看,水電站幾乎都是建在這樣高落差的地理環境。

三峽大壩就是修建在這樣的階梯之間,因為落差較大,所以水的勢能也大,此時才能夠滿足發電的需要。

之所以長江中下遊修建的大壩較少,是因為長江中下遊地區屬於平原,落差較小,無法滿足發電的需要。

還有,修建大壩需要攔截上遊的洪水,也就是說,水壩要有足夠的庫容來容納洪水。如果是位於第一階梯或者第二階梯,人們可以利用兩邊的山體作為儲存洪水的圍欄。但在平原地區,由於地勢較低,沒有山體能夠攔截洪水,一旦洪水泛濫,將會淹沒水壩周圍的土地,使得當地發生洪澇災害。

所以在地勢平坦的地方修建水電站,不僅無法防洪,很可能會導致洪災的發生。

長江中下遊的防洪

在地勢平坦的地區,防洪的方式主要是多種方式的結合。首先是上遊水電站的蓄洪能力,洪水發生往往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降雨,當突破河流的承載能力時就會導致洪水離開河道,泛濫成災。

而三峽大壩的修建,其實就是攔截洪峰,讓下遊的水量能夠在承載範圍之內,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洪,這樣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水位不至於過高而泛濫成災。

除了上遊的水電站的蓄洪能力之外,下遊能夠採取的防洪措施主要是採用加大河流的運載能力,排汙系統要做到位,天然湖泊、河流等要為排洪做準備。

總結

長江在過去之所以水患嚴重,是因為長江流域的降雨量比較豐富,而且在同一經度,我國降水的特點是同一經度下,降雨時間幾乎一致,使得長江的水量80%集中在汛期。

長江上遊的水壩功能主要是攔截洪峰,等到洪峰退去後再慢慢洩洪,而且洩洪的水量不超過下遊的運載能力,這樣就不會對下遊產生影響。

雖然長江下遊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修建大型水壩,但是長江下游離海洋較近,如果能夠做好防洪排汙準備,建立比較完善的防洪預警設施,洪水帶來的影響能夠很快消去。

相關焦點

  • 修建三峽大壩的利與弊,對下遊哪些城市有影響?
    自從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大家對三峽大壩格外關注。網上對修建三峽大壩利與弊的話題也多。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二、具有超強的防洪能力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可以有效調節庫容水位。在下遊地區需要水的時候,可以加大水流量。在下遊有洪水危險的時候,可以控制庫區下遊流水量。
  • 長江下遊洪災泛濫,為何三峽大壩還在不斷洩洪?能起到防洪作用嗎
    長江下遊洪災泛濫,為何三峽大壩還在不斷洩洪?能起到防洪作用嗎我想大家最關注的社會類型的新聞就是關於洪水的吧!尤其是安徽為了上保河南下保江蘇只能舍小家為大家了,所以在這裡就要感嘆一生,安徽人民的偉大,今年的雨水真的是尤其的多,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困擾。尤其是長江下遊的洪災更是泛濫,那麼剛才也說了為了緩解壓力,只能放棄安徽幾萬人民的家園,那麼你們知道為什麼三峽大壩還在不斷的洩洪嗎?難道三峽大壩不是防洪用的嗎?接下來就給大家解釋一下具體的情況。
  • 三峽大壩洩洪 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特大洪水,長江最險要的荊江河段沙市站水位最高漲至45.22米,超保證水位0.22米,荊江一度面臨分洪的抉擇,百萬軍民上堤嚴防死守,防洪形勢十分嚴峻。通過模擬演算,如果當時三峽工程已經建好,可使荊江河段沙市站水位不超44.5米,城陵磯分洪量由108億立方米減少到35億立方米,長江中下遊的防洪壓力將會大大緩解。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這張圖是典型的斷章取義,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的大牛曾經出來闢過謠:百年一遇是 下遊防洪標準 ,千年一遇是說 配合分洪措施下的下遊防洪標準 ,萬年一遇是說 大壩本身強度 ,三個數根本不是一回事。即使遇到萬年一遇的洪水,大壩本身也能固若金湯(我們工程界判別大壩強度的時候,確實需要使用能否抵禦萬年一遇的洪水標準進行校核)……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確,就是保障把下遊河段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在配合分洪措施的情況下,可以抵禦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而且,從三峽起建的第一天,工程師們就非常清醒:防洪是個系統工程,不可能只靠三峽大壩一己之力。
  • 黃萬裡:「三峽大壩若修建,終將被迫炸掉」
    黃萬裡:「三峽大壩若修建,終將被迫炸掉」黃萬裡是黃炎培之子,黃萬裡在當時是我國水利工程方面的專家,他一生都在反對三峽大壩,三峽大壩帶動了中國經濟發展,他為什麼要反對呢?1、百萬人遷移問題三峽工程涉及的人口覆蓋了當地幾百萬人口,277個鄉鎮、1680個村、6301個組,黃萬裡十分擔心人口的遷移問題,國家財政能否承擔的問題。
  • 長江最深的地方有多深?與三峽大壩相比如何?
    事實上,長江流域近段時間的降雨量已經是近幾十年中最多,但依然少不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為什麼三峽大壩不提前排水,等到洪災發生才開始洩洪?長江這麼大為什麼這點雨水都裝不下?那麼,長江多地的自然水深到底有多少米?
  • 三峽大壩下遊洪水這麼大,為什麼它還在洩洪?今天算明白了
    三峽大壩下遊洪水這麼大,為什麼它還在洩洪?今天算明白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國修建三峽大壩的作用是巨大的,他除了能夠發電之外還能夠防洪,防旱災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如果是在正常時候這些作用我們都知道它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在洪水突發的季節三峽大壩還要去洩洪,這就讓人不理解了,那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三峽大壩下遊洪水這麼大,為什麼它還在洩洪,了解一下他的原因吧。2020年7月的時候,正是南方的梅雨季節我國的很多城市都經歷了洪澇災害,很多城市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但是這些天災是我們沒有辦法抵抗的。
  • 較真丨三峽大壩為什麼不設計成拱形?
    較真要點:有人說三峽水壩應該修成拱形,應用雞蛋殼原理,這樣才能抵擋水的壓力。實際上大壩修建成哪種類型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拱形壩利用拱形結構把大壩受到的水壓傳遞到兩側,適合狹窄的峽谷,經濟實用。而類似三峽攔河大壩的重力壩是依靠大壩自身重量來阻擋水庫的水,壩體厚重,需要大量建築材料。重力壩比拱形壩更結實。
  • 三峽防洪遭質疑,從萬年一遇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到底怎麼了?
    有媒體說,三峽大壩蓄洪能力有限,長江防洪不能把全部希望放在三峽大壩上!今年可算得上是豐水年,全國多地汛情不斷,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正是這種時候呢,對三峽水電站的質疑聲,也是此起彼伏。三峽到底可不可以防洪,可以防多大的洪水呢?
  • 三峽大壩的選址往事:為什麼說三鬥坪是上帝送給中國人的好壩址?
    1955年我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的勘測研究時,援助工程設計的蘇方專家提出的大壩選址地點避開了整個長江三峽江段,建議在三峽上遊的貓兒峽攔江建壩,就是考慮到三峽的200公裡江段中分布著超過160公裡的變質巖、砂巖、石灰巖地質,這些巖體不僅力學強度差,而且巖體不完整、斷層多更是重大的不安全因素。
  • 已有6次強降雨來襲,多省雨水超負荷,三峽大壩防洪作用有多大?
    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根據氣象監測數據顯示,自從今年6月1日以來,截止7月7日,我國長江中下遊的雨水量已經多地出現超負荷的情況,總計出現了6次的強降雨過程。而根據長江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數據顯示,已經達到了346.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超過1998年同期數據。
  • 三峽大壩有哪些作用?為什麼汛期在還要瘋狂洩洪?
    本來之前中國與美國開戰貿易戰就已經非常的影響國計民生,沒想到又遇見了新的挑戰。首先,就是新冠的爆發。在最開始的時候,病人還不多,一切都與平常並沒有什麼不同。可是隨著檢測技術的增強,被檢測出來的人越來愈多,甚至中國不得不採取了最為嚴格的措施,實施封城來阻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終於,在五六月份的時候,疫情在國內得到了控制。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
    長江流域的洞庭湖以及鄱陽湖大多數地區水位升高,這其中,鄱陽湖各個水位站,發生全線超警,至少有4個水文站超過了1998年歷史洪水水位。可以說目前鄱陽湖已經全線告急。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我們已經有了三峽大壩工程,為什麼長江下遊的地區還是會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呢?
  • 三峽大壩修建多年,長江裡的魚有多大?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三峽大壩是新中國成立之後,舉全國之力,大型修建的一座世界超大型工程,三峽在防洪、發電以及航運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在當時,三峽大壩的電量足以提供全國近一半人口的用電量,儘管三峽大壩有一定弊端,比如淹沒一些名勝古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周圍生態環境,大量人口被迫疏散遷移等等,相比三峽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這些問題可以忽略不計。
  •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同意書少了9位專家的名字,當初的9位是否後悔
    三峽大壩的修建選址湖北省宜昌市,修建完成後也確實如同料想的那樣為我國的工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長足而巨大的貢獻,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的能源難題,兼又起到了防洪抗旱的作用,是一項舉世聞名造福後代的龐大工程,但是修建大壩的過程卻無比艱辛。
  • 三峽大壩使用壽命到期後,如何繼續防範長江水患?
    不只是生物有壽命,就連建築物也有自己的壽命。普通的建築物達到使用壽命時,我們很容易可以拆除,不會對人類產生什麼損害,但是我國三峽大壩關乎著長江中下遊的安全,那麼當三峽大壩達到使用壽命時,我們該如何繼續防範長江的水患呢? 水壩的使用壽命 曾經的水利部負責人說,在當時中國一共有86000多座水庫大壩,但有1/3的水壩是危型水壩。
  • 三峽大壩堅固程度可抗核打擊!網友:鑽地彈呢?金一南:膽敢試試
    三峽工程——盛世豐碑三峽工程從最初的設想到最終建成,前後歷時將近100年,在如此長的時間裡,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這個工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三峽工程發揮出的巨大綜合效益。第一是防洪。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季風區,夏季時會集中降雨,形成暴雨區。而長江中下遊由於地勢平緩,水流速度慢,一旦出現暴雨,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 童潛明:從2020年長江全域洪災對中下遊防洪的戰略分析
    為什麼2020年長江中遊洪災被緩解而長江下遊洪災很嚴重?又應該有怎樣的防洪戰略對待長江中下遊的洪災?我國有句成語叫「穩如泰山」,多形容高大建築物的堅固,不可摧毀,也形容人在緊急情況下的鎮定、堅強,從容不迫,臨危不懼。藉此成語之意,以「穩如巫山」說明三峽大壩的不可摧毀。建三峽水庫是孫中山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在建庫之前,集中外工程地質專家,第一項任務是選壩址,通過100年努力選了現三角坪壩址。
  • 三峽大壩修建好後,水裡原本養的有近萬條魚,它們現狀如何?
    為了人類的發展,我們在儘可能不傷害自然的情況下去攫取自然資源,但是只要開墾自然,就一定會出現環境的改變,就拿三峽大壩來說,三峽大壩修建好後,肯定會對生活在當地的魚產生影響。那麼水裡原本養的有的近萬條魚,它們現狀如何了呢?三峽大壩是有利於人類生活,發展的水利樞紐既能夠防洪洩洪,同時又能夠利用水力發電進行灌溉,節能又方便。
  •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是怎樣切斷長江急流的?中國工程師令人敬佩!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是怎樣切斷長江急流的?中國工程師令人敬佩!文/餘生讀史幾千年歷史文明,中國發展的越快,越能體現國人的智慧。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歷經滄桑的歷史中逐漸被體現出來。我國的其中一大水系——長江,水流急速,時間久了,大壩的石料就被衝刷完了;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情況,人工修建抵禦水災的大壩很困難,並不能得到一個完全解決水災的辦法。然而,我國有一位設計師,帶領著團隊解決了這個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的問題,他就是中國的三峽總設計師鄭守仁。那麼,他修建三峽大壩時,長江急流是如何被切斷的?看到真相之後,小編真的很佩服中國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