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遼瀋戰役紀念館對錦州地區遼瀋戰役遺址遺蹟進行詳盡調查及信息採集,2020年7月8日,調查小組來到錦州市黑山縣前黑村,尋訪遼瀋戰役中犧牲的英雄張德新烈士的紀念碑。
從黑山縣城出發沿102國道向北行駛25公裡,在一條鄉間公路的三岔路口附近有一個不起眼的村落前黑村(當年叫大黑山村前黑屯),這就是張德新烈士的犧牲地。經過詢問附近的村民,了解到烈士紀念碑的位置在村南面的莊稼地中。穿過一片苞米地,有並排三戶人家,當問到最後一家的時候,從屋裡出來一位樸實憨厚的老人,微笑著告訴我:「我知道烈士紀念碑的位置,我是張德新烈士的親戚。」
老人叫張慶友,今年65歲,是張德新烈士的親侄子。一路上老人一邊熱情地介紹小英雄的事跡,一邊帶著我們來到了莊稼地中豎立的紀念碑前,只見一座4平方米水泥砌築的基座上面有一塊高1.5米,寬0.8米的石碑,正面雕刻著「革命小烈士張德新永垂不朽」,落款是「中共胡家公社委員會,黑山縣胡家人民公社,一九六七年四月五日立」,背面是張德新烈士事跡簡介。由於年代久遠,基座出現多處裂縫,石碑因自然風化很多字跡已模糊不清了。我們在烈士紀念碑前向張德新烈士深深地三鞠躬,隨後和老人拉起了家常……
張德新烈士1932年2月11日出生在前黑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共有兄弟三人,張德新在家裡排行老二,大哥叫張德正,三弟叫張德清。張德新小時候就給地主放羊,起早貪黑受盡剝削和壓迫,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來到前黑村,他積極為部隊帶路、送信,幫助工作組發動群眾,不久,被選為本村的兒童團長。張慶友老人講,張德新心靈手巧,很多農活一看就會,還會做衣服,納鞋底。
在遼瀋戰役中,為了支援前線,他帶領兒童團員們日夜站崗、放哨,監視敵人活動,曾抓住一名偽裝成賣剃頭刀小販的國民黨軍207師特務。1948年10月20日,張德新為了掩護農會幹部轉移,不幸被捕。在敵人威脅、利誘、嚴刑拷打面前,立場堅定,寧死不屈。第二天凌晨,張德新英勇就義,倒在血泊中的他還撿起一塊石頭狠狠地砸向了敵人,犧牲時,年僅16歲。
為了緬懷烈士,黑山人民在前黑村修建了這座紀念碑,1968年在胡家鎮的西山腳下,建了一座莊嚴肅穆的胡家烈士陵園,烈士墓群正前方豎立的是張德新烈士塑像,園內東南角是張德新烈士墓,2013年11月,陵園內的內蒙騎兵一師墓群和張德新烈士墓統一遷至黑山縣烈士陵園內。
離開前黑村,揮手向老人告別,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正是有了像張德新這樣千千萬萬的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換來了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四平戰役紀念館時說:「革命烈士的鮮血鑄就了革命成功,我們一定要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守住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作為紅色歷史的傳承者,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護好紅色遺址,傳承好紅色文化。
圖文| 張三軍
責編| 才紅梅
監製| 劉 芳
來源:遼瀋戰役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