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巴東村的勤致綜合農場裡,有一座透明的「玻璃屋」。屋裡,村民陳康為俯下身子,熟練地晾曬魚乾。像她這樣由貧困戶轉變為「技術工」,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人巴東村還有很多。
在巴東村綜合農場轉一圈,地裡茁壯生長的水稻、玉米隨風搖曳,走地雞、黑山羊養殖,鹹鴨蛋和魚乾、蝦幹加工作業有序開展。貧困農戶們在田間、農場忙碌的身影,無聲地訴說著這座沿海小漁村勤勞致富的故事。
「巴東村共有貧困戶195戶568人。」南方電網廣東佛山供電局駐巴東村第二任扶貧幹部、駐村第一書記羅大強說,多年來,扶貧工作隊採取「創業+就業+產業+民生」等多項措施,既成功助力貧困戶脫貧,又向鄉村振興邁進了穩定關鍵的一步。
●華聲宇 葉潔純
四位一體
健全長效精準扶貧體系
2016年,廣東省啟動珠三角6市對口幫扶粵東西北12市,建立精準扶貧對口幫扶關係,佛山市對口幫扶湛江、雲浮市。湛江巴東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是南方電網廣東佛山供電局對口扶貧村。
儘管地處沿海,但此前巴東村農業種植零散,農戶基本靠天吃飯,讓這裡成為了湛江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
針對巴東村地理環境、原生產業經濟實際情況,扶貧工作隊意識到,扶貧方式要從「大水漫灌」轉向「精確滴灌」,尊重群眾意願,避免「花架子」,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點子」。「扶貧工作涵蓋幫扶創業、促進就業、壯大產業與改善民生方方面面。」羅大強系統性介紹了扶貧工作的思路和體系。
創業幫扶,即對有創業想法但沒有本金的貧困戶開展「一戶一項目」家庭生產幫扶。比如採用銀行貸款方式,對6戶符合條件的貧困戶落實免息小額貸款1~5萬元,協助其發展造船捕魚、養豬和養蝦等家庭生產。對有勞動力貧困戶按照不同需求分批次幫扶生產資料,幫扶的生產資料有養殖類、運輸類、種植類和海產品捕撈類等。
上木歷村貧困戶鄭亞南,今年62歲,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吃過早餐後便到自己的田裡割草施肥放牛,一直忙到晚上7點多才回家。忙碌的生活沒有讓鄭亞南覺得疲憊,反而讓他越來越有勁頭。
給鄭亞南的生活帶來轉機的,正是扶貧隊送去的兩頭「創業牛」。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詮釋著「改變」。
貧困戶溫土星通過「一戶一項目」政策獲得一條船和捕魚捕蝦的籠子,自己出海捕魚,平均每個月能賺3000元;貧困戶鄭亞南的養殖場從僅有的2頭公牛擴展到4頭母牛、3頭公牛;貧困戶陳康銀獲得了水泵、三輪車、耕地機等農具,通過種菜賣菜實現了月收入超過1000元……
就業幫扶,即對有務工意願的貧困戶開展務工就業幫扶。羅大強表示,這包括對貧困戶開展就業培訓,向貧困戶提供各類務工信息,協助政府開展勞務協作,安排公益性崗位,通過產業帶動就業,開展貧困戶就業獎補等。2019年,巴東村271名有勞力的貧困人口實現務工就業235人。
民生幫扶,即加大加快實施民生工程項目,羅大強帶領扶貧隊伍積極張羅,推進村莊飲水工程、危房改造、貧困戶房屋修繕、廁所修建、路燈工程、修路工程、慈善金項目、小學教學樓修繕、小學計算機室建設和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等,使村居環境和學校教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除上述三個方面,我們協助巴東村建設了一座綜合農場,以產業升級充實『造血』能力。」說起農場,羅大強頗為自豪,這裡,正是巴東村產業再造的引擎。
產業再造
現代化農場「骨肉漸豐」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我們把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羅大強說。
從2016年5月開始,在佛山供電局的對口幫扶下,巴東村投入資金397萬元,建設勤致綜合農場扶貧基地,實施6個產業扶貧項目。2019年6月底,巴東勤致綜合農場的湛江走地雞養殖、鹹鴨蛋加工、魚乾加工等項目投產,產業框架成型並不斷壯大的節點上,羅大強從上一任負責人手中接過了扶貧「接力棒」。
「經歷了開山闢路階段,這份『家業』交到我這裡,我必須得接得住,打理好。」在羅大強看來,產業幫扶即推進巴東勤致綜合農場產業升級,不斷完善花螺、黑山羊、走地雞養殖,魚蝦幹、海鴨蛋加工和玉米種植等項目,讓農場產生更大效益,為貧困戶增收。
接任不久,羅大強便片刻不停地推動新一輪產業再造與升級。「彼時,局裡鼓勵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引入『機器代人』的思維。在這節骨眼上剛好給了我靈感。」羅大強說。
自去年夏天,農場的生產更加熱火朝天,各式各樣的「新成員」進駐農場,共建科技化、智能化、全天候、全覆蓋的現代化綜合農場。
比如在黑山羊養殖基地,雖然羊舍已有全自動清糞處理裝備,能減少一部分工作量,但羊舍只有兩個人管理,要負責割草、碎草、餵羊、放羊、治病、接生等多項工作,生產效率較低。為了提升工作效率,羅大強帶領扶貧工作隊引入了12kW的高功率碎草機。「黑山羊每天需要餵食2-4車草料,傳統碎草機需要1-2小時才能完成碎草工作,高功率碎草機只需20分鐘。節省下來的時間,工作人員可以做很多其他工作。」
農場的花螺養殖規模有36池,需要抽調、淨化海水養殖,保證24小時水體循環和充足氧氣供給。以往,工作人員需要晝夜巡場,如今,農場引進3個360度攝像頭和7個槍式攝像頭,實現實時遠程視頻監控,「在手機就能檢查養殖情況。」
在魚乾、蝦幹生產基地,扶貧工作隊利用具有專利智慧財產權的高功率紫外殺菌燈,自主設計了魚乾、蝦幹殺菌生產線,保障魚乾、蝦幹高質量出品。
經過現代化、科技化改造,這座佔地71畝的農場迸發出巨大能量。除了種養殖等農業產業項目,農場還有光伏發電項目等。「2019年農場農產品銷售額超過100萬元,加上光伏發電項目約14萬元的收入,年底我們成功實現了通過集體項目給貧困戶分紅。」羅大強介紹。
管培創新
志智雙扶打造「帶不走」的工作隊
村民生活水平穩步上升、綜合農場持續盈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羅大強感到欣慰。但是,扶貧幹部總有離開的一天,他轉而開始思考,如何以長久之計鞏固脫貧成果。而打造「帶不走的工作隊」,搭建起長久的脫貧機制,實現勤致綜合農場項目的可持續經營管理也正是佛山供電局下一步駐村扶貧工作的關鍵探索。
在此思路下,去年年中開始,扶貧工作隊物色人選,組建巴東村「致富帶頭人團隊」。目前,扶貧工作隊已從村民中選出了3名花螺、黑山羊資深養殖戶作為技術指導。為了留住這些專業人才,扶貧工作隊加快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開拓技術入股的合作模式。
「這些帶頭人都是當地村民,有助於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羅大強舉例,巴東村一個花螺養殖場的老闆是資深的花螺養殖戶,更是扶貧工作隊「致富帶頭人團隊」的一大主力,在農場裡擔任花螺養殖的技術指導員,指導村民們花螺養殖技術,每個月有2300元的固定收入,年底還可以獲得10%分紅。
在銷售環節,扶貧工作隊打通了線上線下渠道,建立健全產銷對接機制。這主要是由「開微店」升級為「社交電商」,搭建微信小程序,設置購農產品獎補及分銷提成。羅大強設想,未來要讓巴東村勤致農場的產品進軍南網商城,不斷擴大產品銷售渠道。
開展扶貧工作以來,讓羅大強感觸頗深的,是村民生活態度的轉變。貧困戶變「勤」了,臉上笑容多了,他心裡暖暖的。羅大強認為,未來建設美麗鄉村,更要依靠村民自己的「智」與「志」。
如今,綜合農場裡有了一間佛山供電局援建的「知行書屋」,圖書既有經典典籍,也有農業科普教育、法律法規、文學名著等實用書籍。「精神食糧也是脫貧的重要『生產資料』,貧困戶們目前雖然都收入穩定了,生活好起來了,但是精神力量一定要跟上來,這樣才能長久脫貧。」羅大強考慮的,不僅僅是物質。
今年8月份至今,扶貧工作隊還在村裡積極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扶貧主題宣講活動,組建了「4+2+1」宣講團,由羅大強為負責人的4名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村委2名幹部,1名脫貧先進典型貧困戶構成宣講團。結合巴東村脫貧致富成效、農業生產技術等內容,以貼近村民實際需求的形式向村民們細緻講解了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等內容。而羅大強本人,則經常是「大家」「小家」難兼顧。2019年暑假期間,羅大強沒法回佛山和家人團聚,他就把小孩接到村子裡同吃同住,平時把小孩放在宿舍寫作業,自己跑去農場幹活和走訪貧困戶。提起爸爸,孩子也很理解,她說:「我爸爸總是沒有時間陪我,他老在農場幫忙養羊、餵雞、割草,曬魚乾,還把我的舊衣服、書籍和玩具送給有需要的貧困戶,我知道,爸爸是在做好事,我要向爸爸學習。」有了小孩的支持,羅大強也倍感欣慰,「鄉村振興任重道遠,我們還要大家、小家一同努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