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新媒體
準備顛覆傳統金融行業的區塊鏈產業,一直在努力擁抱傳統金融市場。
兩年前,全球新崛起的區塊鏈巨頭,就開始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走進傳統資本市場。在火幣和OK借殼上市之後,三大礦機巨頭中的兩家也登陸納斯達克。國內股市更湧動著區塊鏈熱潮,大量上市公司或者轉型區塊鏈相關業務,或者披掛上一個區塊鏈的外衣。至2020年初,所謂的「區塊鏈概念股」高達200餘家。
大潮之下,真假難辨。即使真正的區塊鏈企業,和傳統金融市場的融合也需要過程。例如,最先進入資本市場的火幣和OK兩家上市平臺目前運營得怎麼樣?分別裝入了哪些資產?區塊鏈業務佔比幾何?《鏈新》對此進行了系統梳理。
火幣科技:市值增長五成 區塊鏈業務佔比6.5%
2018年8月,火幣以每股2.72港元的價格購買桐成控股(1611.HK)約2.22億股,總耗資5.86億港元。收購方為開曼群島註冊的Huobi Global,後者由Huobi Universal及Huobi Capital分別持股70%和30%。
2019年7月19日,已經被火幣實際控制的桐成控股宣布,全資子公司Huobi Investment(根據香港法律註冊)擬以600萬港元收購日本區塊鏈雲服務公司Win Techno,而該筆交易的賣方為Huobi(International)Investment(根據直布羅陀法律註冊,由李林全資控股)。
據了解,Win Techno主要提供數據中心相關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數據存儲及備份、數據中心運營及維護。該上市公司表示,本次收購後,公司能夠將業務拓展至雲端服務,此舉符合公司現有探索各種機會的戰略,並將業務擴展至其他領域,包括技術服務及金融科技。此舉被視為是火幣開始將區塊鏈相關資產裝入上市公司。
同年9月10日桐成控股公告,擬更名為「火幣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英文名同步變更為「Huobi Technology Holdings Limited」,並委任李林為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和CEO。
桐成控股原本是一家總部設於香港的籍籍無名的製造業公司,於2016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主業是為客戶貼牌生產電氣相關產品、電源及電子產品。這樣一家傳統製造業代工廠,顯然沒什麼想像空間。在與火幣發生瓜葛前,公司長期徘徊在「仙股」邊緣,還一度因股價太低而停牌。
《鏈新》注意到,2016至2018財年(截至9月30日),桐成控股營收分別為2.89億、3.06億和3.45億港元,淨利潤分別為1466.4萬、519.4萬和659萬港元。
而火幣入股後的2019財年,公司營收下滑9.6%,業績虧損607.6萬港元,這也是該公司自公開業績以來首次虧損。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財年的最後2個月內,前述新收購的Win Techno為上市公司帶來250萬港元營收和80萬港元毛利,毛利率達33.5%,主要來自數據中心服務。
火幣科技表示,Win Techno已獲亞馬遜雲服務(AWS)高級諮詢合伙人資格,並可藉此提供雲服務和虛擬資產支付通道服務。公司在財報中展望道,將充分利用股東及聯屬公司在區塊鏈、虛擬資產和金融科技領域的龐大用戶基數,受益於高毛利率,預期該業務未來可保持穩健增長。
儘管如此,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的半年度報告期內,受疫情影響,火幣科技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至3020.9萬港元,營收下滑24.5%至1.17億港元。其中,傳統能源相關及電動/電子產品業務、技術解決方案業務分別貢獻營收1.1億和760萬港元,二者的毛利率分別為16.9%、38.9%。也即,區塊鏈業務佔比不到公司總營收的6.5%。
不過,二級市場的炒作熱情很高。2018年8月30日,火幣入主消息公布後的首個交易日,公司股價暴漲70.13%,盤中創6.8港元的歷史新高;2019年7月披露收購Win Techno消息後的兩個交易日,股價一度上漲40%;兩個月後,受益於上市公司更名和李林出任董事會主席的消息刺激,股價於9月11日盤中一度漲超130%,刷新歷史紀錄。
火幣入主前,公司市值僅9.26億港元,目前市值為13.8億港元。而在其更名次日,市值一度超過22億港元。
(火幣科技月K走勢)
歐科雲鏈:股價不漲反跌 裝入區塊鏈瀏覽器、穩定幣業務
與桐成控股一樣,前進控股集團(1499.HK,現名「歐科雲鏈」)也是一家名副其實的「殼公司」。作為地基工程服務商,公司主營業務長期以來差強人意,是一隻默默無聞的「仙股」。
2019年1月,公司與OKC Holdings Corporation(簡稱「OK集團」)聯合公告,原控股股東擬將所持上市公司31.83億股(佔總股本60.49%)全部轉讓給OK集團,交易對價4.84億港元。
資料顯示,OK集團系OKCoin及OKLink的母公司,徐明星通過StarXu Capital持有OK集團約29.26%股份,StarXu Capital還擁有SKY Chaser約24.74%股份,而SKY Chaser持有OK集團約1.45%股份。此外,徐明星擁有的OKEM Services持有OK集團約23.06%股份。因此,徐明星合計持有OK集團約52.68%權益。上述交易完成後,徐明星成為上市公司實控人。
OK集團表示,本次收購後,OK集團將加強與上市公司的協同力度,持續加大在區塊鏈技術方面的投入。
去年6月2日,歐科雲鏈宣布,間接全資子公司OKLink Fintech與美國信託公司Prime Trust籤訂協議,提供與美元掛鈎的穩定幣USDK業務。
去年11月22日,公司披露,間接全資子公司OKLink Australia已在澳登記為數字貨幣交易業務提供商,但截至公告日尚未開展任何商業經營活動。
與火幣科技亦步亦趨,去年11月,前進控股集團也宣布擬更名為「歐科雲鏈控股有限公司,英文名變更為OKG Technology Holdings Limited。公司稱,集團於2019年已開始提供技術服務業務,並在數據及資訊科技領域作出投資,本次更名能更好地反映集團業務策略。
《鏈新》注意到,該公司自上市以來市值一直在8億港元上下徘徊,2017年底開始爆發,在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1月16日的半個多月內,區間漲幅一度高達3.28倍。不過,從宣布OK集團正式入主至今,股價反而下跌46%。在此期間,其股價表現最好的時段為2019年9月11日至11月20日,區間漲幅1.5倍,但上漲動力更多來自火幣科技上漲的聯動效應。
(歐科雲鏈月K走勢)
從業績來看,歐科雲鏈於2015年9月登陸港交所。2016-2020財年(截至3月31日)營收分別為3.99億、3.53億、2.98億、3.65億和5.7億港元,淨利潤分別為2922.5萬、835.9萬、2536.8萬、-2723.5萬和-6160.2萬港元。也就是說,自從OK集團入主之後,上市公司盈轉虧。對於虧損原因,歐科雲鏈解釋稱,主要是由證券投資浮虧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歐科雲鏈在年報中指出,報告期內來自技術服務板塊的收入達2450萬港元,佔總營收5.7億港元的4.3%,實現毛利約900萬港元,標誌著集團業務轉型已經啟動。
歐科雲鏈主席任煜男表示,公司致力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研發和應用,OKLink Fintech推出區塊鏈瀏覽器和USDK合規穩定幣業務,並將陸續推出鏈上資料的多維度統計、分析和處理。未來,公司將在堅持地基工程及配套服務和建築廢物處理主業的基礎上,保持其在區塊鏈行業技術領先的優勢,持續探索主流數字貨幣瀏覽器業務模式,同時積極參與數字資產金融科技生態建設。
實際上,早在火幣、OK之前,2018年4月,雄岸基金創始人姚勇傑就收購了港股公司SHIS(1647.HK,現名「雄岸科技」),計劃將其發展成為「全球優質區塊鏈項目在資本市場退出的平臺」。但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年報,雄岸科技主要業務仍為綜合樓宇服務、樓宇建造工程等傳統產業,新增的區塊鏈技術開放及應用僅實現收益350萬新加坡元,佔總營收的7.5%。
顯然,從收購上市公司到將區塊鏈業務裝入上市平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監管合規則是擋在這條路上的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