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城陰陽魚,個人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於頭條號:東城陰陽魚。
八寶山地區為石景山區的東大門,東鄰海澱的玉泉路,南面是魯谷,西以八角崗子和幕山為界,北有田村山。北面排列有三座山丘,山上都有重要建築,從東往西依次是:八寶山革命公墓、北京市八寶山人民公墓、老山骨灰堂。三座山丘的山勢平緩,風景秀美,解放後因建有全國最高等級的革命公墓,而舉世聞名。關於八寶山有很多傳聞,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八寶山的「前世今生」。
曾經的八寶山是什麼樣的呢?其實八寶山原先不過是北京西山平原上的一座孤立的殘丘,曾經叫做黑山。八寶山名字的來歷有三種說法:
從風水角度看,由於八寶山盡佔龍、穴、砂、水等吉氣,因而很早以前就被作為風水寶地。八寶山西邊的地方因為風水好,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政府曾在此建忠烈祠,紀念在抗戰中犧牲的官兵,其中包括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將領。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選這裡作為革命公墓陵園就更具有合理性。
八寶山革命公墓陵園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後,由吳晗等人所組成的公墓籌備組根據周恩來總理的要求精心選擇的。周恩來的要求是「一要交通方便,今後群眾還要去搞紀念活動;二是要環境優美,不能隨便找個地方就行。當然公墓建起來以後可以搞綠化,改善環境。再有就是儘量不要佔用農田……」。交通方便且環境清幽處於半山坡的八寶山公墓陵園選址恰好符合這些條件。
八寶山革命公墓陵園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大部分。墓區有三個,墓地安放格局遵循生前的政治級別而定。
第一墓區位於整個公墓北向頂端,主要安葬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副部級以上幹部、民主黨派領導人士,是公墓中政治級別最高的地方。第一墓區的第一位主人,就是素有「中國人民駱駝」之稱的任弼時同志。他是新中國成立後去世的第一位國家領導人,他的墓佔地三百多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積最大,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副主席的民主人士張瀾去世,葬在了任弼時同志墓的西邊。1955年紀念原中共領袖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時,將其墓遷到了八寶山,放置在任弼時同志墓的東邊。在此基礎上第一墓區逐漸形成。
此後第一墓區不斷擴大,位置排列自然形成,並形成了一定的規律。以任弼時同志墓為基準,平行兩側為政治局常委級別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陳雲、李先念。再往下第二級臺階,有一些四副兩高(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人物和部隊高級將領。在自然形成的過程中,形成了第一墓區東側主要是黨的領導幹部;西側則多為民主人士的獨特布局。
進入大門後的兩側是第二與第三墓區,他們佔據了公墓最顯著的位置,是在第一墓區形成後擴建而成的。這兩塊墓區主要以級別較低的縣團級幹部為主。此外,還有科學、教育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
這裡的骨灰堂也是按照級別分為不同層次的骨灰室。比如中央領導,部隊兵團級或軍級以上領導,地方省部級以上領導的骨灰可以安放在一室。但是一室又分為了正面和側面,正面安放的基本都是中央級別領導的骨灰,側面安放的則是其他級別領導的骨灰。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八寶山公墓陵園是專門安葬革命中犧牲的戰友與同志們的,因而這裡又被稱作革命公墓陵園。從起初公墓陵園的建立開始,八寶山自然而成地形成了一種按照不同級別所排列的墓地與骨灰堂格局。直至周恩來去世要求不留骨灰後,這一情況才有所緩和。
到了2005年,北京市重新對八寶山革命公墓陵園進行規劃,將其建為首座國家公墓陵園。這一計劃不僅僅是簡單的名稱變化,實際上體現著的是政治色彩逐漸消退與神秘色彩趨於淡化,改變的核心就是去等級化,就是由以往的按資排輩到只要是為國家的榮譽做出貢獻的,都有資格入葬八寶山。由革命者的棲息之地變為民族精神與國家榮譽的象徵之地。
但即使國家公墓陵園建成後,由於對其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印象,使得其骨灰龕位仍然一位難求。這足以見證中國人對入葬八寶山的崇尚。八寶山耀眼的政治光環一時半會兒不會消亡,即使是在今天,死後入葬八寶山仍被視為政治人生的最後一項榮譽。
以上就是關於八寶山的「前世今生」。八寶山公墓裡面我確實沒有進去過,圖片都是來源於網絡,如有錯誤請各位讀者朋友指正。
東城陰陽魚,寫作為樂趣。
魚眼觀古今,思想皆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