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商場,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處集日用百貨、農副產品、瓜果蔬菜、肉類海鮮為一體的綜合性風雨商場,老長清人習慣稱其為「大棚」。
一度,黃河商場,是八十年代長清老城的地標建築,紅極一時,熙熙攘攘,繁榮景象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末。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初期,黃河商場給老百姓帶來了諸多的便利。
黃河商場分三個門,即南門、北門、東門,每個門都有一個牌坊。當年,錯落有致,井井有條,服裝鞋帽在南門,肉禽蛋類在北門,水果蔬菜在東門,五金百貨小商品在中段,床上用品、勞保用品則是在東門旁邊的商鋪。後來隨著商家、店鋪的更迭,慢慢打亂了次序。
黃河商場,最有特色的是三個牌坊,傳統的雕梁畫柱,名家題匾。
南門的字是陳左黃老先生所提,陳左黃生於民國,圈內稱其「左老」。他的篆刻藝術,與大名鼎鼎的學者蔣維崧平分秋色。早年,陳左黃的字,我賣過十幾張。
東門的題字是武中奇,書家八老之一,其字自成一派。武老是真正的文武雙全,抗戰時期,38年,曾用步槍擊落日本的飛機,解放戰爭,華東三野的參謀長,屢建戰功,後移居南京。
東門旁邊的兩座小紅樓,極具人文底蘊,現在已經被商鋪的牌匾遮擋住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在九十年代初,郭志光、潘渭濱、於希寧、劉寶純、王炳龍這些山東名家都曾在這裡駐足。那是一段傳奇的歷史,過往的繁榮,隨著時光的流逝,都埋藏進了悠悠歲月……
靠近東門的一家書店,「知海書店」,小學同學家開的,現在已經沒有了,這個地方是原址。九十年代,長清最紅火的個體書店,名噪一時,我小時候的壓歲錢都給知海書店做了貢獻。後來,隨著電子書的衝擊,書店關門打烊,但當年的那份情懷,歷歷在目。
北門,是三個牌坊裡唯一沒有題字的牌坊,但書寫風格是沿用舒同的字體。當年,89年到95年,我家就住在北門,比較早的供電局宿舍,一號樓,現在已經拆掉了。
這是沒拆之前,我去年拍的一號樓,我的家。在黃河商場北門住的那段時間,我正好上初中,每天,從北門走到南門,再到石磷山,一天兩趟,看到了商家與顧客之間的各種歡聲笑語,各種吵吵嚷嚷。
歡喜也好,吵鬧也好,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生計,都是為了生活。也只有這些,才是最原始、最真實的市井生活。這種生活,伴隨我度過了整個少年時代。
這是商場中段後來新建的一截,之前是賣家具的,後來成了水產活禽區。
這是黃河商場外圍最早的商鋪,在商場南門,有些八十年代供銷社的感覺,現在也早已關門閉戶,將往昔的繁華塵封。
當年最早的攤位臺子,賣一些鞋帽、腰帶、布匹,以前,我常穿的3520布鞋,都在這裡購買。如今,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地攤入不敷出,慢慢退出了市場,逐漸蕭瑟沒落。
黃河商場中段的修鞋處,也是當年的一大特色,最繁華的時候,有過二十來個攤位,忙得不亦樂乎。如今,這裡冷冷清清,零星幾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穿壞了直接換新的,很少有人再去修鞋,也造成了從事經營手藝行當的人越來越少。我是一直堅持修鞋,來到這裡,能找回少年時代為數不多的那份情感。
三十多年,黃河商場見證了長清的發展和變遷,隨著老城區的改造,不久的將來,這裡也將會成為歷史。但它曾經的輝煌,永遠銘記在每一個老長清人的心間。
文末,引用文學巨著《白鹿原》中的四句話去形容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黃河商場:風花雪月平凡事,笑看奇聞說炎涼,悲歡離合觀世相,百態人生話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