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0月10日電(郭其鈺)「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美麗鄉村」之於浙江省桐廬縣,不僅是世外桃源般的文學表達,更在於一種高要求的生態標準和建設思路。
日前,桐廬正式啟動美麗鄉村3.0建設。從在改善農村環境面貌為主的美麗鄉村1.0版中爭得先機,到在美麗鄉村與美麗經濟齊頭並進的美麗鄉村2.0版中率先探索,再到美麗鄉村3.0版中數字鄉村、法治鄉村、藝術鄉村、創業鄉村、文明鄉村齊頭並進……十餘年久久為功,在素有「中國最美縣城」美譽的桐廬,美麗鄉村建設成燎原之勢,一幅秀美城鄉圖景終現富春江畔。
「答好『什麼是美麗鄉村3.0版』這道題,要從單純拼美麗拼投入拼盆景的傳統路徑中跳出來,更加突出彰顯以『人』為核心,更好滿足人的更高層次需求。」桐廬縣委書記方毅表示,當地美麗鄉村3.0版建設理念、機制、手段、方法將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性的變革。
桐廬美麗鄉村3.0建設推進會。 郭其鈺 攝
藝術鄉村之「律」 鄉土文脈為「動」
自2009年以來,桐廬全面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明確「全域景區化」的建設理念,綠水青山成為桐廬大地寫下的動人詩行。如今,美麗鄉村邁入3.0時代,藝術化成為這詩行的生動註腳。
「什麼樣的鄉村是藝術鄉村?就是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就是藝術與山水、田園、生產、生活實現完美融合。」在桐廬縣文廣旅體局局長雷啟迪看來,藝術鄉村中藝術特色的提煉,離不開對鄉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運用,「藝術鄉村正是傳承鄉土文脈的陣地」。
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如何以藝術的形式傳承鄉土文脈,桐廬鳳川街道翽崗村率先實踐探索。今年夏天,翽崗村舉行首屆「翽崗喜街」,抓住原住民、煙火氣、老文化這些消費潛力新抓手,主動走向大眾。該活動在兩天時間內共接待遊客1.4萬人次,直接拉動消費50餘萬元。
「翽崗喜街」之名源於「翽崗洗街」。「洗街」是翽崗村特有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已延續三百多年,寓意祛災納福、平平安安。
今年翽崗村第一次把「喜街」傳統活動向外推介,同時還融入大量互動遊戲。遊客們不僅在「翽崗喜街」親水嬉戲,更在村史館、剪紙館、文化禮堂感受了鄉風民俗、傳統國學,體驗全方位的沉浸式劇情體驗。
「我們舉辦這次活動,不僅僅是想要吸引遊客,更想要遊客能多停留下來深入的了解這座古村落。」翽崗村黨委書記吳軍龍表示,翽崗村將不斷促進「旅遊+」深度融合,以古村落保護開發為依託,深挖文化內涵,積極走出同質化競爭,真正成為不要大客要大咖的村落。
根據桐廬藝術鄉村建設實施方案,該縣目標到2020年形成一批鄉土文化藝術研究成果,建成一批藝術特色鄉鎮和村莊,打造一批鄉村品牌文旅IP,引進和培育一批鄉村文化藝術人才。
桐廬翽崗村「翽崗喜街」活動。 翽崗村 供圖
創業鄉村之「律」 人的回歸為「動」
鄉村是一種社會形態,也是一種生活秩序,歸根到底都是以人為載體。「如果鄉村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沒有人,那麼鄉村也沒有真正振興。」桐廬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施宇昕說,桐廬美麗鄉村3.0版建設核心即「人的回歸」。
其中,建設創業鄉村成為「人的回歸」最有活力的抓手。施宇昕介紹,桐廬將通過人才培育、平臺建設、政策扶持等,解決「誰來創業」「怎麼創業」「哪裡創業」。
如在「特色創業示範村」建設中,該縣培育「一村一韻」「一村一品」,結合「空心村二次創業」,盤活利用農村閒置房屋和集體用房,大力培育民宿、鄉域旅遊、農村電商、休閒觀光、家庭農場等返鄉創業新業態。
橫村鎮白雲村是此次桐廬建設創業鄉村的試點村之一。「從集體經濟薄弱的空心村、生態環境髒亂差的落後村,成為集體收入達百餘萬元的小康村,白雲村正是以創業帶動產業、帶動就業。」白雲村黨委書記林雪標說。
白雲村村委所在地石青橋村「芸菁溪墅」的主人王華是村裡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幾年前去桐廬莪山畲族鄉的民宿戴家山秘境住了一晚後,王華深受觸動,隨即回鄉把自家老宅推倒重建開辦了民宿。之後其又租用村民閒置房屋開發了二期民宿「水岸山舍」。
在王華的帶動下,白雲村越來越多村民開辦起民宿,當地民宿項目累計引進社會資本6億餘元,成為高端精品民宿群的集聚地。
建設創業鄉村,林雪標打算建立白雲村鄉村人才庫,對有意向返鄉創業的人員、大學生創業就業及鄉村特色發展創意等進行重點服務和扶持,「讓人才和服務對得上需求」。
而在整個美麗鄉村3.0版建設中,方毅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試金石,「要圍繞村民、遊客和創業者,全程體現依靠人、賦能人、護佑人、薰陶人、成就人、涵養人『六大效益』。」
沈冠村「稻魚共生」基地。 沈冠村 供圖
數字鄉村之「律」 智慧基因為「動」
「稻魚共作」用上了智慧農業駕駛艙,鄉創間、直播間在綠水青山間「快意生長」,村裡老人的健康可以「網上追蹤」,山區孩子通過VR技術「走進」名校課堂……在桐廬縣莪山畲族鄉,5G信號全覆蓋帶來的數字活力在這裡不斷噴湧。
從開通10公裡光纜,到5G信號像通水、通路、通電一樣成為每個鄉村的標配,5G應用已融入莪山鄉經濟、民生、治理各個領域。莪山鄉沈冠村也成為桐廬美麗鄉村3.0版中數字鄉村的建設試點。
多年來,沈冠村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憑經驗判斷除蟲、除草、施肥的時間與度量。如今隨著智慧農業駕駛艙建設進入尾聲,這樣的巡田模式將被改變——借力5G網絡,通過駕駛艙可實時查看田間情況,足不出戶完成精準投餌、環境監控、病蟲害監測等一系列工作。
「在浙江大學生態學博士張劍的帶領下,稻魚共生示範基地實現了從畝產不足500元到畝產萬元的變化。」沈冠村黨總支書記黃金源介紹。
率先實現5G全覆蓋的莪山鄉在數字賦能美麗鄉村建設中嘗到了「甜頭」。而桐廬數字鄉村的建設就是讓越來越多鄉村嘗到「甜頭」,讓越來越多領域嘗到「甜頭」。
該縣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以數字賦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至2020年底,建成1個統一線上服務平臺和1個5G農業產業示範基地,建成1個數字鄉村縣級數據中樞和1個數字鄉村運營展示中心,建成1個數字惠民平臺和數位化服務平臺,實現惠民資金線上兌付達500萬元,政務服務事項80%網上辦。
「以歷史眼光來堅定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信心,以機遇意識來擔起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責任。」方毅表示,依託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電商發展、智慧治理實踐、數字新基建布局等基礎,該縣旨在讓大數據帶來「大紅利」,讓智慧基因湧動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每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