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輝林
深圳灣公園這一騎行勝地經歷了共享單車的第一次「大考」,結果令人尷尬,也引人思考
一向禁止機動車入內的深圳灣公園,在今年清明假期第二天發生了「堵車」。這真是讓人始料未及——4月3日這一天除了有約30萬市民入園遊玩之外,還有1萬多輛共享單車被騎進園內,當天下午一家官方微博通報當時在園共享單車約有6000輛。大量共享單車、行人和一些私有單車,使人行道、自行車道變得擁堵難行。從現場照片和視頻中,人們不難看到色彩鮮豔的共享單車已成「堵車主力軍」。
去年10月下旬,共享單車在深圳開始投放。而今年清明假期深圳風和日麗,正適合外出踏青遊玩,這也讓深圳灣公園這一騎行勝地經歷了共享單車的第一次「大考」。結果令人尷尬,也引人思考。
現場的管理,的確有值得改進之處。4月4日,深圳灣公園實行共享單車禁止入園以及公園內單車租賃暫停營業等規定,收到了明顯效果,遊客可以信步賞景了。這說明只要管到位,深圳灣公園就能不「堵車」。如果說公園管理方很難作出準確預判的話,在4月3日至少可以根據在園的單車數量採取臨時措施。眼看著擁堵發展到嚴重程度卻束手無策,說明公園的管理尚未很好地適應新事物、新情況。在協調共享單車企業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掌握園內共享單車數量以及採取臨時措施等方面,公園管理方應當做得更好。
對深圳灣公園來說,成千上萬輛共享單車駛入還是第一次。但對許多遊客來說,使用共享單車卻並不是第一次。公園首次應對共享單車「大考」,因為缺乏經驗導致難看的局面,尚情有可原;而對很多遊客來說,因不按規定停放共享單車加劇擁堵,則很難給出有說服力的理由。
有報導稱,不少騎行者無視公園「只能騎行、不能停放」規定,在騎行道、人行道隨意停放車輛導致公園出現擁堵。從現場狀況來看,一些騎行者隨意停放共享單車的行為可謂觸目驚心。那堵塞了大部分路面的「車海」,正是騎行者在園內棄車形成的。無論遊客中途棄車是不是因為車行不暢,但在道路上棄車而去無疑更進一步加劇了現場擁堵和行車困難。如果堵住大部分路面的共享單車都還能向前開,又何至於嚴重擁堵狀況遲遲不能緩解?
雖然共享單車具有給社會帶來進步、給公眾帶來福利、為公共產品提供有益補充等多重價值,但說到底,其最大的受益者還是作為使用者的公眾。如果要讓公眾持續從中受益,就必須使稚嫩的共享單車行業站穩腳跟、發展壯大。對使用者來說,應當而且完全可以做到的就是按照政府和企業指引,文明騎行、文明停放,這樣做歸根結底也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
可以想見,共享單車使用者會逐漸學會與新生事物相處,其行為表現會隨著行業發展而改進,消費文明程度會隨之提升,但這個過程也不能太長,至少不能長到把共享單車行業逼入絕境。使用者素質的整體提升,再加上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才能避免一個個讓「騎友」熱愛的景點被共享單車「攻陷」,才能讓共享單車行業穩步發展,更好地惠及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