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9日 05:28 來源:長江日報
參與互動扶貧工作隊幫忙開通網絡銷售平臺
蔡甸農戶養豚鴨成功脫貧過了個幸福年
正月初四,李桂元在自家後院餵養豚鴨 長江日報記者汪崢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汪崢)正月初四一早,蔡甸區鎮寧堡村村民李桂元起床後,用玉米粒餵了幾隻豚鴨,回到廚房開始燒柴熱水,等著兒子李志華和女兒李志榮兩家人起床。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74歲的李桂元告別貧困的一年,他和老伴養殖80餘只當地稀有的豚鴨,春節前賣出了78隻,增加收入1萬多元,加上自家田地裡的收入,李桂元2018年的年收入超過了2萬元,成功實現脫貧。
今年春節,李桂元準備的年貨比往年多了不少。 「去年準備了7斤臘肉、2隻雞和10多斤草魚。」今年,他一口氣買了20斤豬後腿肉和40斤大草魚來醃製臘肉臘魚,宰殺了5隻雞以及自己養的1隻豚鴨和2隻兔子。「今年收入增加了,要過個好年!豚鴨和一半的雞用來煨湯,剩下的做滷肉吃。」
李桂元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臘月二十七上午8點半,街道獸醫站的工作人員如約來到家裡,取走之前訂購的30隻豚鴨,並現場支付了5100元。三天前,他剛剛把另外48隻豚鴨宰殺打包。
李桂元患心臟病多年,家中生活較困難。早年他曾養過幾隻豚鴨,知道這種似鴨非鴨的「四不像」禽種當地少有。今年初,他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當地的扶貧工作隊商量,希望養殖豚鴨增收,爭取早日脫貧。扶貧工作隊隊長張斌聽聞後,當即表示全力支持,承諾幫他找到豚鴨的銷路。
李桂元說,豚鴨苗要從浙江等地訂購,每隻鴨苗價格約15元。去年3月,李桂元訂購的80隻豚鴨苗運到家中。這些本地少見的家禽,7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能從半斤左右長到8斤左右。
「每隻豚鴨每天能吃半斤到一斤飼料,早晚餵兩次,以玉米粒、菜葉子為主,都是我們自己地裡的東西,環保!」提起自家的豚鴨,李桂元說得頭頭是道,「豚鴨肉對低血壓、心血管疾病有益處,是健康的食物。」
去年12月,長得快的豚鴨已經有9斤左右,可以上市銷售了。此時,駐村扶貧工作隊主動與武漢市農村電子商務公司協調,在農村電商網絡平臺開通銷售渠道,買家在手機上就能直接下單購買。不到1個月時間,78隻豚鴨以每隻178元左右的價格被預訂。
李桂元告訴記者,一隻豚鴨在當地集貿市場售價僅100元左右,而在農村電商平臺,售價提高了不少。
嘗到甜頭的李桂元說:「今年,要更注意打疫苗、專業化宰殺包裝,讓豚鴨質量和價格有保障。」
李桂元告訴記者,2019年,他要繼續努力,擴大規模,提高家庭收入,早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