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農戶養豚鴨成功脫貧過了個幸福年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蔡甸農戶養豚鴨成功脫貧過了個幸福年

2019-02-09 05:28:15來源:長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攀

2019年02月09日 05:28 來源:長江日報

參與互動 

  扶貧工作隊幫忙開通網絡銷售平臺

  蔡甸農戶養豚鴨成功脫貧過了個幸福年

正月初四,李桂元在自家後院餵養豚鴨  長江日報記者汪崢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汪崢)正月初四一早,蔡甸區鎮寧堡村村民李桂元起床後,用玉米粒餵了幾隻豚鴨,回到廚房開始燒柴熱水,等著兒子李志華和女兒李志榮兩家人起床。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74歲的李桂元告別貧困的一年,他和老伴養殖80餘只當地稀有的豚鴨,春節前賣出了78隻,增加收入1萬多元,加上自家田地裡的收入,李桂元2018年的年收入超過了2萬元,成功實現脫貧。

  今年春節,李桂元準備的年貨比往年多了不少。 「去年準備了7斤臘肉、2隻雞和10多斤草魚。」今年,他一口氣買了20斤豬後腿肉和40斤大草魚來醃製臘肉臘魚,宰殺了5隻雞以及自己養的1隻豚鴨和2隻兔子。「今年收入增加了,要過個好年!豚鴨和一半的雞用來煨湯,剩下的做滷肉吃。」

  李桂元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臘月二十七上午8點半,街道獸醫站的工作人員如約來到家裡,取走之前訂購的30隻豚鴨,並現場支付了5100元。三天前,他剛剛把另外48隻豚鴨宰殺打包。

  李桂元患心臟病多年,家中生活較困難。早年他曾養過幾隻豚鴨,知道這種似鴨非鴨的「四不像」禽種當地少有。今年初,他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當地的扶貧工作隊商量,希望養殖豚鴨增收,爭取早日脫貧。扶貧工作隊隊長張斌聽聞後,當即表示全力支持,承諾幫他找到豚鴨的銷路。

  李桂元說,豚鴨苗要從浙江等地訂購,每隻鴨苗價格約15元。去年3月,李桂元訂購的80隻豚鴨苗運到家中。這些本地少見的家禽,7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能從半斤左右長到8斤左右。

  「每隻豚鴨每天能吃半斤到一斤飼料,早晚餵兩次,以玉米粒、菜葉子為主,都是我們自己地裡的東西,環保!」提起自家的豚鴨,李桂元說得頭頭是道,「豚鴨肉對低血壓、心血管疾病有益處,是健康的食物。」

  去年12月,長得快的豚鴨已經有9斤左右,可以上市銷售了。此時,駐村扶貧工作隊主動與武漢市農村電子商務公司協調,在農村電商網絡平臺開通銷售渠道,買家在手機上就能直接下單購買。不到1個月時間,78隻豚鴨以每隻178元左右的價格被預訂。

  李桂元告訴記者,一隻豚鴨在當地集貿市場售價僅100元左右,而在農村電商平臺,售價提高了不少。

  嘗到甜頭的李桂元說:「今年,要更注意打疫苗、專業化宰殺包裝,讓豚鴨質量和價格有保障。」

  李桂元告訴記者,2019年,他要繼續努力,擴大規模,提高家庭收入,早日奔小康。

相關焦點

  • 走基層 | 扶貧工作隊幫忙網上賣 蔡甸農戶養豚鴨脫了貧
    記者汪崢 攝剛剛過去的一年,是74歲的李桂元告別貧困的一年,他和老伴養殖了80餘只當地稀有的禽種豚鴨,春節前賣出了78隻,增加收入1萬多元,加上自家田地裡的收入,李桂元這一年的年收入超過了2萬元,成功實現了脫貧。
  • 【新春走基層】扶貧工作隊幫忙網上賣,蔡甸農戶養豚鴨脫了貧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74歲的李桂元告別貧困的一年,他和老伴養殖了80餘只當地稀有的禽種豚鴨,春節前賣出了78隻,增加收入1萬多元,加上自家田地裡的收入,李桂元這一年的年收入超過了2萬元,成功實現了脫貧。收入增加 ,過了個好年今年春節,李桂元準備的年貨比往年多了不少。   「去年準備了7斤臘肉、2隻雞和10多斤草魚。」
  • 廣西農戶大山深處養香鴨 山清水秀助脫貧
    廣西農戶大山深處養香鴨 山清水秀助脫貧 2017-09-22 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翟璐     9月22日,廣西融水縣四榮鄉的香鴨養殖合作社農戶將成熟的鴨子裝車出欄
  • 脫貧攻堅進行時|貧困戶家養豚鴨遭遇銷售難期待援手
    年關將至,家家戶戶都開始囤積雞鴨魚肉等年貨,高高興興迎新年。而近段時間,蔡甸區侏儒山街鎮寧堡村的貧困戶李桂元卻心急如焚,自家養殖的豚鴨進入銷售期,卻遲遲找不到銷路。李桂元今年73歲,因病致貧,靠種地的收入根本無法維持家庭開支。
  • 買豚鴨趣事
    轄區一貧困戶養了70隻豚鴨,今年大旱,豚鴨沒水喝,面臨渴死的危險。現對外出售,200元一隻——  「味道怎麼樣?還沒燒好。一個鍋可裝得下一隻豚鴨?裝不下,那就分兩次燒。」「就一次燒了半個,還有半個給我姐了。」這是安徽省青陽縣公安局兩名女民警在微信群裡的對話。微信群的名字叫「論豚的吃法」。
  • 湖南石門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戶脫貧
    「公司+農戶」推動產業扶貧程遠山家的鴨舍「很早之前就想通過養雞鴨掙錢,但是村裡交通不便,又缺水,根本沒有大規模養殖的條件。」石門縣太平鎮犀牛坪村村民程遠山曾是貧困戶,一直想通過養雞鴨致富卻找不到門路,近年來,村裡的各項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依靠扶貧金融貸款等渠道,他修建了一棟鴨舍進行肉鴨養殖,並由湘佳牧業公司免費提供鴨苗和飼料。第一批鴨子出欄後淨賺4萬多元,程遠山成功脫貧。如今,程遠山有一個1100多平米的鴨舍。
  • 400多隻豚鴨砸手裡 五旬鴨子主人被「吃」窮
    沒及時賣掉 如今天冷了魚蝦又少 快餵不起了400隻豚鴨砸手裡主人被「吃」窮了□金陵晚報記者於志兵安徽人陳貴龍在南京漂泊多年,今年5月份突發奇想,找了個地方養起了豚鴨。這個養殖老手確實不是吹的,400多隻豚鴨個個肥肥壯壯。無奈的是,養殖能手不是銷售能手,他根本就不了解豚鴨這個「新品種」的銷售特點,鴨子過了中秋節這個銷售黃金季節依然砸在手裡,如今,這些長大的「大傢伙」胃口大增,一邊是400多張非常能吃的嘴巴,一邊是窮得叮噹響的主人,每日面面相覷。
  • 脫貧攻堅,行走在幸福路上的延壽人
    村黨支部書記安愛學說,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村民齊心合力打響脫貧攻堅戰。產業強了、村子美了、心氣足了,貧困戶的腰包也和其他村民一起越來越鼓,點點滴滴的小變化、大發展,共同提升小村莊裡的幸福指數。這就是延壽縣106個行政村中,一個普通小鄉村的大變化。2012年,延壽縣被確定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 扶貧|養魚養蝦幾度受挫 幫扶不斷好似及時雨 脫貧路上多坎坷 政府...
    ■ 政府送技術送資金我的生活有了希望我是蔡甸區三屋臺村普通農戶,我們夫妻倆上有老母親,下有兒子兒媳、雙胞胎孫子,生活負擔重。2020年11月12日,記者再次採訪鄒樹波,談起最近幾年變化,勤勤懇懇的他對未來充滿期待。
  • 濃濃暖意助力農戶 綠頭鴨被搶購一空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9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華)一邊是站在銷售一空的攤位旁興奮點鈔的貧困戶,另一邊是左手右手拎滿了農貨的愛心人士,紅色大棚下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今天,一場由望城區委宣傳部派駐丁字灣街道雙橋村扶貧工作隊籌劃組織的「為『笑』趕集」的扶貧活動在灣田國際舉行,在這個寒冬裡為雙橋村的農戶送去了濃濃暖意
  • 豚鴨怎麼吃?試試這種做法,美味又下飯,營養豐富還不上火
    有次在餐廳吃過用豚鴨做的火鍋,覺得味道很鮮美。前天業主群裡在團購豚鴨,我突然就想自己試著做做。一隻豚鴨太大,一次吃不完,所以分了兩份,一份幹燒,一份燉湯。今天我做的是幹燒豚,和松滋雞做法一樣,用大量的油煸炒,這個豚肉和雞肉不一樣,不容易燉爛,又加水燉一會兒。
  • 脫貧攻堅先鋒榜——遂寧市2020年十大脫貧榜樣
    2019年,趙翠蓮貸了3萬元貧困戶小額貸款承包了一個小型魚塘,獨自一人在家開展起了集魚類、家禽於一體的家庭養殖。如今,她養殖魚塘達到11畝,養有雞、鴨、鵝超過700隻,家庭養殖業年收入穩定超過3萬元。趙翠蓮並沒有滿足只有自己通過開展家庭養殖增收致富,她主動向左鄰右舍宣傳家庭養殖的技術知識,積極幫助鄰居發展家庭養殖業。如今,在趙翠蓮的帶動下,紅衛村已經實現了在家村民家家有養殖、戶戶能增收。
  • 「最美脫貧人」何成:身殘志堅鑽研畜牧養殖成功逆襲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決戰倒計時。近年來,全市上下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感恩奮進、盡銳出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
  • 膽結石能吃豚鴨嗎
    那麼,膽結石能吃豚鴨嗎?膽結石是一種人們生活當中極其常見的疾病,導致人們會患上膽結石的原因有很多,比方說長時間不運動導致膽囊肌失去活性,導致膽汁增多也就會增加自己患上膽結石的機率,對於人們來說患上了膽結石之後還需要儘早的採取措施來改善好才行,那麼人們要是患上了膽結石之後可以吃雞肉嗎?
  • 如約而至 邀您共遊 蔡甸首屆鄉村民宿文化節開幕
    據悉,此次文化節旨在展示蔡甸區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宣傳美麗鄉村與民宿產業融合的成功案例,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能。走在十裡蓮華養心谷園區內蜿蜒的棧道上,荷花含笑、稻香陣陣。遠方青山如黛、腳下溪水潺潺。
  • 農戶唱起致富歌!
    從2015年開始,廖翠喜就嘗試養雞、養番鴨、養鴿子等,然而因為缺乏知識技能和資金支持,這些養殖業都沒有見到成效。鎮村幹部了解她的情況後,主動幫她申請小額貸款,請來專業技術人員為她傳授養鵝知識和防疫技術,確保了鵝苗的成活率和後續發展資金保障。2019年,廖翠喜養的大鵝全部出欄,收入頗豐,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 似鴨非鴨的陽新(屯鳥),舌尖上的一道美味
    在陽新縣農村,有一種似鵝非鵝,似鴨非鴨的家禽,據說有300多年的飼養歷史,陽新人稱它為(屯+鳥,讀tun音)。另一種說法則稱,300多年前,陽新有人在福建為官,告老還鄉時,這名官員帶了幾隻臺灣進貢的(屯鳥)回到陽新,因當地特殊的山水環境和氣候條件,迅速養開了。「沒有,一隻都找不到,好多年都沒人養了。」記者在陽新白沙鎮潘祥村,詢問了多個組的村民,但均表示沒有人家養(屯鳥)。採訪中,這些村民都贊陽新(屯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湯香甜可口,是佳餚珍品。
  • 「土豚」是個什麼豚?一隻要賣近200塊!據說很補哦……
    可以用8個字來形容的它的長相,那就是「似鵝飛鵝,似鴨非鴨」。它的體重比鴨大比鵝小。因為長的「四不像」,且又是個「吃貨」。所以當地人,又管叫它陽新屯鳥。這「屯得、屯得」就是陽新話「吃得多」的意思。您還別說,這「吃貨」陽新豚,雖說長得胖了點,但這小模樣還是挺漂亮的。一身雪白的羽毛,光澤潤朗。這飛起來,還有點白天鵝的英姿呢。
  • 「廣西脫貧攻堅百縣調研行」「百變」百坭村
    一年多來,在一位位接棒者的傳承帶動下,百坭村村民邁向幸福生活的腳步愈發鏗鏘有力。牢記囑託、實幹篤行,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特別報導《在總書記指引的小康路上——廣西脫貧攻堅百縣調研行》,今天請聽錄音報導《「百變」百坭村》。太陽剛冒尖,伴隨著清水河畔傳來此起彼伏的鴨鳴聲,現任百坭村第一書記楊傑興一大早便來到村裡的養鴨大戶梁祥膽家中進行走訪。
  • 「粵菜師傅」工程成廣東農戶脫貧奔康「加速器」
    (中國減貧故事) 「粵菜師傅」工程成廣東農戶脫貧奔康「加速器」中新社韶關7月14日電 題:「粵菜師傅」工程成廣東農戶脫貧奔康「加速器」中新社記者 郭軍「剛回新豐工作時,每月工資4800元(人民幣,下同),後來參加了粵菜師傅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