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早盤,銀行板塊快速拉升,截至發稿,光大銀行漲逾3%,興業銀行、張家港行漲逾2%,成都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多股均紛紛跟漲。
多重因素刺激銀行板塊
近期A股市場保持著高位拉鋸的格局,盤面結構性分化特徵分外明顯。就在絕大多數個股高位震蕩反覆出貨之際,銀行板塊卻在低位橫盤三個多月後逐漸盤出底部。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板塊估值正在修復。年底銀行板塊出現上漲,主要源於機構資金回流及避險情緒的上升。而銀行本身業績向好,也導致銀行受到機構青睞。
從業績方面來看,截至2020年9月末,除剛上市的廈門銀行外,已上市的36家銀行合計實現營收40224.2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23%,實現歸母淨利潤12835.6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72%。數據顯示,由於上市銀行普遍加大了撥備計提的力度,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9.4%和-7.7%,明顯低於年初市場預期。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近日指出,今年前10個月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兩項直達工具、減少收費、支持企業進行重組和債轉股等渠道,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上市銀行宣布實施股價穩定方案。其中上海銀行、蘇農銀行、浙商銀行、鄭州銀行、成都銀行已完成股價穩定措施。渝農商行與長沙銀行類似,第一輪實施完畢不久再次觸發條件,渝農商行正推進今年第二輪穩定股價方案。10月26日,郵儲銀行發布公告稱,2020年4月24日至10月24日,控股股東郵政集團增持該行A股10575000股,增持金額50028754元。
中金公司曾發表研報稱,上市銀行信用成本高點、淨不良生成率高點、業績底部在二、三季度確認,自此銀行利潤增速有望陸續顯著提升,呈現為V型反轉,未來A股和H股銀行都有60%以上的上漲空間。
銀行股漲勢能持續多久?
近期多家機構發布研究報告,對2021年的銀行業績增速和板塊估值修復表示看好。主要理由包括,未來一年宏觀經濟復甦趨勢向好,貨幣政策將逐步回歸常態化,銀行息差經歷低點後有望迎來拐點,以及今年加大核銷和處置後資產質量延續改善等。
宏觀層面,東北證券指出,今年上半年,銀行為抵禦潛在風險,計提大量撥備,利潤增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負增長。預計2021年疫情對銀行的衝擊將減弱,且明年一季度因貸款重定價,淨息差將迎來階段性低點。預計營收和利潤均有望實現正增長。
華西證券表示,下半年以來隨著經濟修復,貨幣政策已從應對疫情期間的超寬鬆狀態回歸至常態化水平,未來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強調定向滴灌。同時國內經濟向上仍需信貸支持,結構上將延續加大中長期、小微等領域信貸支持。
國信證券認為,隨著我國經濟復甦有望持續,在此大背景下,明年政策將更注重平衡好穩增長和去槓桿的關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回歸常態化。對明年銀行基本面表現,國信證券持樂觀態度,認為銀行基本面底部位置已經逐漸顯現,一方面淨息差在明年一季度達到階段性低點之後將企穩或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實際不良生成率雖要到明年下半年才可能看到明確的拐點,但此輪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低於2014-2015年,並且上市銀行已大幅計提撥備做了充足的準備。
另一方面,機構認為銀行股本身的低估值將與經濟復甦共振,實現向上拐點。
在中信證券看來,2021年,銀行業信用風險緩釋長周期將逐漸步入尾期,再加上外部宏觀變量向好、內部盈利狀況改善兩重因素,銀行估值中樞有望趨勢性提升。同時,內生需求的改善也推高了經濟景氣度,預計讓利政策逐步轉向服務實體,行業經營壓力下降。
興業證券同樣指出,明年銀行資產端定價將逐步企穩,一季度按揭重定價效應一次性釋放後,預計二季度息差有望出現向上拐點;負債端的結構性存款清理及表外老理財產品餘額的壓降,或有利於銀行一般性存款保持平穩的付息水平;隨著2020年零售不良的逐步出清以及2021年一季度末延期還款付息政策的終了,不良發生率及減值計提水平都有較大概率出現邊際改善。
中金公司指出,10月初以來銀行指數、恒生內地銀行指數分別上漲5%、19%,板塊估值修復正當時。向前看,上市銀行2021年淨息差平穩,中收增長預期樂觀。預計2021年淨息差同比企穩改善,不良生成率見頂回落,信用成本周期進入向好通道;同時,手續費收入同比高增,銀行系金融科技的推進,組織架構的改革也將逐步提高金融供給能力。
華泰證券表示,隨著宏觀經濟逐步復甦,預計2021年上市銀行基本面繼續修復,有望創造悲觀預期修復機會,繼續看好2021年銀行股的配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