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老成都中元節從農曆七月初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選一天作為正日子,全家老小齊聚,舉行家祭。重頭戲是晚上的祭祖儀式。
作者:華西都市報記者袁慧君
在舊時成都人的心中,中元節如同春節、端午、清明一樣是舉足輕重的節日。日前,四川著名民俗文化學者劉孝昌先生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專門就「中元節——孝義之節」做了生動的介紹。
人不忘本地點:普通人家
劉孝昌說,在老成都,幾乎家家都有一塊用紅紙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為人不忘根本。而傳統的老成都中元節從農曆七月初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從七月初一開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員會給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選一天作為正日子,全家老小齊聚,舉行家祭。重頭戲是晚上的祭祖儀式。
劉孝昌介紹,老成都民風比較開放包容,家中的女人們也可以幫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燭等,而在我國的其他部分地區,但凡中元祭祖,是絕對不能讓女人沾的。
首先擺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請先人「入席」。隨後,由一家之長點上香燭,帶領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禮,磕頭作揖。接下來,也是由一家之長領頭向祖先們述事。這時候,家中的長輩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輩諄諄教誨「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們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後開始吃飯。孝義為先地點:東門大橋橋洞外
劉孝昌說,除了向祖先燒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還要「賞孤」。這裡的「孤」指的是無名英烈,以及客死他鄉或無人祭祀的可憐人。賞孤通常在戶外的田埂路邊,點上香燭,將袱子分成小垛,擺上幾碗飯,幾杯水酒,最重要的是準備「刀頭」。所謂「刀頭」是指豬的肋骨和後腿之間最好的肉。
老成都規模最大的「賞孤」賞錢活動是在東門大橋橋洞外,因當時那裡有座無名英雄紀念碑。每逢中元節,便有出川抗戰的戰士家屬以及其他市井平民來到此地賞孤,自發地告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而原本位於華興街的忠烈祠,則是官方祭奠歷代先賢之地,每到中元節就會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祈求平安地點:大慈寺及府河、金河、御河
劉孝昌說,家祭賞孤結束後,夜也逐漸深沉,老成都的中元節也迎來最後的高潮——放河燈。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多是每戶人家手制,以油紙製成,放上小燈盞,倒少許清油,加棉線製成的燈芯,形態各異。
而老成都大慈寺等各大寺廟前的放生池,以及府河、金河、御河是老成都人最喜放河燈的地方。七月的夜空,銀河如帶,繁星點點,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將做好的河燈放入水面,燭光點點倒映在水中,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連過往的行船都停下來,不忍碰傷了這如詩如畫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