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創新點燃發展新引擎

2021-01-10 新民周刊
太倉,創新點燃發展新引擎

日期:2019-07-03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撰稿|林白


  太倉,以「德企之鄉」聞名的江南小城,轉眼間,不僅在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持續發力,而且西北工業大學等大院名校入駐,將助推太倉構建形成以航空、無人機為核心的產學研一體化生態圈。

「科創高地」呼之欲出


  「創新驅動」,今日太倉的首選戰略。隨著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和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在此跨省共建,太倉人欣喜地看到:海內外馳名的雙一流高校部分本科,整建制地「搬」來了。

  落戶太倉的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有一座展示大廳,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前不久剛自千裡迢迢的西安運抵太倉的航空渦噴系列發動機,據說運輸這樣的「鐵傢伙」,光運費就花3萬多元。據西工大太倉長三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鄭曦介紹,在大廳展示的,還有「殲-20」、瓦良格航母、海軍驅逐艦、飛彈艦系列模型,以及無人機系列、「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備星,等等。展品「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正在籌建中的西工大太倉校區以及已經投用的長三角研究院,將偏重於民用航空、無人機、商業航天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發。

  與規劃中的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毗鄰而建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它於前不久舉行了開工儀式。這座以國際化精英教學模式見長的高校,其太倉校區首批設立的六大學院(專業),無一例外都瞄準了世界各國競相角逐的創新前沿領域:人工智慧與先進計算學院、智造生態學院、產金融合學院、智慧機器人學院、物聯網學院和文化科技學院。該校致力於探索培養能夠駕馭未來新興行業發展的高端人才,所採用的融合式教育模式,將引入「未來大學」的概念。據介紹,所謂「未來大學」,既體現在建築、景觀、室內等設計、規劃和建設上,也體現在「新行業精銳和領袖的搖籃,未來大學和校園的樣板」這一目標上。

  借用西交利物浦大學席酉民校長的解釋,共生、共享、綠色創新和社會互動,才是未來大學的發展方向,而西交利物浦大學致力於培養「真正的世界公民」,這些人才將具備應對當下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快速變化的環境所必需的知識、技能、能力、品質和韌性。該校今年已經啟動首批本科生招生,新校區將於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

  兩所馳名海內外的雙一流高校在太倉構築的「大學城」,地處太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核心板塊——婁江新城。這是太倉新規劃的高點定位、高標準布局的科教創新區。根據規劃,這裡將緊緊圍繞太倉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以高端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為重點,依託兩所大學全面布局各類科技研發平臺、創新創業載體和產業孵化園區,著力構建教育、科研、產業孵化的融合創新格局。除了兩個大學校區外,科教創新區還將布局校區創新聯動發展廊、高校配套服務區、創新生活配套服務區,匯聚全球高端科創要素資源,打造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承載區、區域聯動創新體制機制的試驗田,努力建成未來太倉城市建設的核心功能片區、撬動太倉未來發展的「創智谷」。


崛起的「產業之城」


  整個蘇南,各個縣級市一向呈「百舸爭流」的競爭局面,但同質化曾備受詬病。如今,太倉探尋的是一條「錯位」發展之路,揚長避短,獨闢蹊徑,找到人無我有、「彎道超車」的產業方向,簡而言之,即在繼續鞏固「德企之鄉」優勢的同時,充分運用兩座雙一流高校的「東擴」,積極扶持擁有自主可控科技成果的民營科技型企業,建設太倉的產業新高地。

  「大本營」坐落在陝西西安的西工大,是我國唯一一所同時發展「三航」(航天、航空、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它「飛」到長三角地區開拓辦學,最看重的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之後,以上海為核心的若干重要產業以及高度活躍的資本資源。

  譬如,駐紮上海的大飛機研發和製造,其中新興材料的應用、人才的培養等,讓西工大有了用武之地。這次他們將一些與航天航空產業匹配的學科專業直接建在「離上海很近」的太倉,既看好太倉的人文社會環境以及各種新興產業規劃導向,也希望與長三角的航天航空產業實現有效「對接」。而太倉市領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突破式發展戰略,當看到西工大對接上海重要產業所需的人才培養、科研項目有望在太倉落地,他們熱情地敞開胸懷,在政策、環境、經濟和人才方面積極提供支持和引導,幫助孵化用於航天航空配套的項目和企業。

  不約而同的戰略眼光,使得一流高校和新興小城走到了一塊兒。如今,太倉正在制定《太倉市航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將打造千億級特色航空產業集群,目標是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航空高端製造創新基地、國內航空創新轉化基地。以往,他們渴望工業升級轉型,總擔心人才培養、研發能力等存在「短板」,如今,西北工業大學和西交利物浦大學的「翩翩落戶」,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社會化改革探索,使得太倉有了創新驅動、能級提升的新引擎。目前,太倉已擁有世界第二大軸承製造商舍弗勒公司,能為軍用航空設計產業設計工業熱控制系統的比赫電氣公司等等,他們將在航空製造領域乘勢而上,還針對產業結構中民企較弱、民營科技企業很少的現狀,按照「以人才鏈引領產業鏈」的發展思路,採取引進先進學科帶頭人、創新型創業家等措施,重點扶持有自主可控科技成果的民營科技型企業。航空配套製造,將成為太倉市的「新名片」!


構築又一「交通樞紐城」


  城市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交通先行」。而太倉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紅利,首先也體現在交通建設上。如今,從太倉市主城區到上海大虹橋,不過40分鐘車程,而這裡正日新月異加速建設的「太倉站」,使得滬通鐵路、南沿江鐵路,以及擬建設的北沿江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都要在此交匯,從而一舉成為江蘇通往上海的又一重要交通樞紐。

  毋庸諱言,從高鐵建設而言,前幾年的太倉比崑山「慢了一拍」,不過,太倉有望很快補齊這一短板,甚至後來居上,建成一座真正的「高鐵之城」。

  何以這麼說?作為距離上海最近的江蘇省內縣級城市,太倉近年來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加快建設「內通外聯、全面接軌長三角」的地面通道。其中,太倉嶽鹿公路對接上海嘉定城北路等7條接滬道路已被列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計劃;而滬武高速的太倉段拓寬項目、滬宜高速的太倉至無錫段項目被列入《江蘇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7-2035年)》和對接上海的近期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後,太倉境內的兩條入滬高速通道,將極大地緩解蘇滬兩地高速交通的壓力,有力地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此外,太倉市首條三層立交城市快速路太瀏快速路,建成後也將成為滬通鐵路太倉站的主要疏站道路,以及主城區與滬通鐵路太倉站及東部地區的快速通道。據太倉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介紹,太倉成為長三角地區為數不多擁有「公鐵水齊頭並進,江海河互聯互通」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城市,將指日可待。

  今日太倉,將以優質的高等教育、航空配套製造城、長三角又一交通樞紐城等遠近聞名,得益於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誠如太倉市委書記沈覓介紹:「城市發展一定要有特色,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產業體系,不能千城一面。太倉的轉型發展,必須要找準自己的優勢。」

  近年,太倉立足沿江臨滬、對德合作等優勢資源,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加快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臨港現代物貿基地、現代田園城市樣板、中德合作典範城市,從而使太倉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內涵得以顯著提升,一個嶄新的太倉正在改革中奮力崛起!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寧波點燃企業創新發展「紅色引擎」
    原標題:點燃企業創新發展「紅色引擎」 面對國內高壓開關行業銷售乏力的困境,寧波耀華電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年產值仍然實現穩步增長。去年,該公司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額同比增長16%。探究企業逆勢發展的「秘籍」,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歸功於創新發展的「紅色堡壘」——擁有24名黨員的「耀華電氣」黨支部。
  • 長春新區: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引擎
    毋庸置疑,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在追求高質量發展、推進新時代吉林振興發展的道路上,科技創新的「力量」更為重要。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長春新區發展的新引擎,那麼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點燃這個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 習近平以創新點燃改革引擎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改革是點燃科技創新引擎的點火系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我們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 高密:點燃創新引擎 跑出職工全員創新「加速度」
    該公司戰疫情、保生產,堅持向創新要活力,開展「提一條新提案、學一門新技術、創一項新成果、改一項新工藝」為主要內容的「四個一」全員創新活動,全員創新活力迸發,員工得激勵,企業增效益,1-11月份,公司實現產值2.4億元、上交稅金300多萬元,較去年同期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如今,像浩瀚木塑公司這樣嘗到創新「甜頭」的企業,在高密越來越多。
  • 思想引擎驅動高質量發展
    從「流量經濟」向「留量經濟」升級的背後,是太倉港區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格局下,從思想到行動上的一致蛻變:解放思想不能停留在紙上、說在嘴上,而是應該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來,通過一個個科學決策、部署來體現和檢驗。
  • 蘇州太倉:高精尖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德珂斯還將努力把太倉打造成德珂斯的亞太中心,將產品銷售到更廣泛的區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項目的支撐。德珂斯項目正是高新區一步一個腳印創新發展、推動產業往高端持續攀升的縮影。汽車產業是高新區的優勢產業。2019年,高新區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2.27億元,銷售收入達333.8億元。
  • 點燃「人才引擎」 助推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點燃「人才引擎」 助推高質量發展   11月28日下午,開封高層次人才
  • 萊陽傳統工業「老底片」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萊陽傳統工業加速動能轉換實現提檔升級,「紅色內核」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老底片」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服務業作為城市崛起的新引擎,在萊陽高質量發展的歷程中,意義和地位不言而喻。    離著山汽產業園東5公裡外,是剛獲評「省級服務業特色小鎮」的威德健康小鎮,作為一個「醫養康」高端綜合體,威德健康小鎮正加速向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健康服務業集聚區及健康產業發展示範區發展,成為萊陽現代服務業換擋提速的最強引擎之一。
  • 烏海市海南區: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產業項目作支撐。內蒙古匯昌實業有限公司作為烏海市精細化工企業中的一員,正在為烏海市高質量發展貢獻著「匯昌」力量。「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抓工業重點項目建設,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工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1億元,41個工業重點項目開(復)工率達到100%。
  • 駐馬店石油分公司:點燃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引擎」
    今年以來,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駐馬店石油分公司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壓實責任推動經營,激活了企業發展內生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學大慶、強作風、創佳績 」主題教育活動是傳承石油精神、弘揚石化傳統,調動員工持續攻堅創效積極性的有效載體。
  • 烏海市海南區: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產業項目作支撐。內蒙古匯昌實業有限公司作為烏海市精細化工企業中的一員,正在為烏海市高質量發展貢獻著「匯昌」力量。「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抓工業重點項目建設,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工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1億元,41個工業重點項目開(復)工率達到100%。
  • 長春新區:創新驅動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這些令人驚奇的科技力量,都來自長春新區的創新型企業。幾年來,長春新區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構建了一個要素齊備、便利高效、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生態。以新區為核心的長吉圖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加快建設,長春自主創新示範區即將獲批。全區孵化載體達到44個,在孵企業1000餘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8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239家。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宿遷:從「新」出發 點燃企業科技創新引擎
    作為全省工業經濟窪地的宿遷正在跨越趕超,近年來,宿遷市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2019年年初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宿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愛軍更是擲地有聲地指出,必須牢固樹立「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的意識,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聚焦問題補短板,精準發力促提升,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工作邁上新臺階。
  • 雲葫蘆App——激活創業創新服務新引擎
    雲葫蘆智慧財產權傾力打造的新型創業創新服務載體——雲葫蘆App,猶如激活了創業創新服務的新引擎,讓雲葫蘆App成為了發明家與企業實現夢想的工具。自2009年成立以來,雲葫蘆一直致力於為企業、高校與個人等提供產學研合作、信息諮詢、培訓、智慧財產權體系規劃、科技項目申報等服務,形成了一支懂創業、懂創新、懂趨勢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導師隊伍,不定期的對政府、企業開展講座。
  • 高鐵來了,會給太倉帶來啥?
    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區域發展更多基於對高端要素的集聚和利用。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太倉必須形成新產業的集聚來平衡產業過於重化的傾向,使得太倉從總體上實現產業結構朝著輕型化、綠色化、高端化的方向發展。
  • 為企業高質量發展點燃創新引擎
    用實踐與業績檢驗著「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條顛撲不滅的真理。 包供「製造」 吹響電力科技衝鋒號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電網的技術特徵、功能定位和經營模式都發生深刻變化向綜合能源服務企業轉型。
  • 太倉城廂鎮招才引智這「廂」有禮
    作為城廂鎮「營商環境·優無止境」系列活動之三,本次活動內容豐富、成果豐碩,不僅兌現了「暖心15條」第二批政策,還為2020年城廂鎮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頒獎。同時,啟動了城廂鎮科技創新推進月,籤約20個人才科創項目,涵蓋智能製造、新材料、生物醫療、電子信息等領域。
  • 林州:下好創新先手棋 築造發展新引擎
    7月8日,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劉英鋒帶領高新處一行,蒞臨林州賦通新能源、河南光遠新材等企業調研科技創新情況。此次調研活動是貫徹落實河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精神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夯實了堅實基礎。
  • 點燃科技創新引擎 匯聚產業發展動能 南昌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芯誠微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在全面推進「五城」建設的號角聲中,我市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大「六穩」「六保」工作力度,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創新之城該院副院長劉曉東表示:「研究院作為新型研發機構,應為當地製造業在關鍵領域提供新動能。我們將充分依託哈工大的科研資源,結合南昌區域經濟特色,幫助企業進行裝備自動化、產線數位化、工廠智能化等方面的技術研究。」  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平臺的建設。我市充分發揮省會科研資源聚集優勢,紮實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出臺一系列政策,對各級科技創新平臺提供支持。
  • 佛山:搬來「大樹」,南海新科創平臺點燃發展新引擎
    據統計,南海區先後投入超過100億元資金建設各類創新平臺42個,包括投入55億元的季華實驗室、15億元的仙湖實驗室、12億元的蘇州納米所佛山研究院等。這些在南海區拔地而起的科創平臺,正成為加速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