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澳大利亞Greater Adelaide的Karen在陽朔旅行之後,在旅遊推薦網站貓途鷹上評價他住的民宿水雲閣:「美妙的出行體驗。酒店的工作人員讓每件事都變得簡單可行,包括但不限於從桂林火車站接車,舒適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房間,很棒的餐廳和菜單,租自行車以及沿河漂流。我們只有一個長周末,真希望能再長一點。我已經在盼望著下次再來。」 Karen 口中的「酒店(hotel)」指的是「民宿(homestay)」。
水雲閣
「民宿」指
利用當地民居等相關閒置資源,
經營用客房不超過4層、
建築面積不超過(現在已不限於)800 ㎡,
主人參與接待,
為遊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
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
民宿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越來越多人在旅遊時以民宿作為他們的住宿選擇。
「我喜歡野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在民宿,我更能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一天玩累了之後回到民宿,我可以在民宿裡配備有休閒設施的區域喝一杯咖啡,看看書,或者是去畫畫、做一些手工,有一種讓生活慢下來的感覺。」 Sandee是一位90後,在北京工作,平常喜歡到處去旅遊。
隨著整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
特別是80後、90後和00後
逐漸成為了消費的主力後,
自駕遊、深度遊、自由遊、體驗遊
逐漸成為流行和風尚。
桂林旅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程冰
「民宿是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創意生活品類,迎合了遊客自由體驗的需求,迎合了消費升級的需求,迎合了個性化消費的需求,迎合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民宿的價值正越來越得到體現。」
陽朔作為國內最早的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早在90年代中期就有了第一家鄉村民宿——陳秀英在遇龍河邊工農橋旁開設的小別墅。
遇龍河
陽朔優質的山水、文化、少數民族資源和稟賦,為民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吸引力支撐。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至2019年,陽朔登記在冊的住宿業單位共計1500多家,其中民宿約有1000家。其中中高檔民宿酒店約200家,其餘的是經濟型民宿,約800家,桂林旅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程冰介紹。
霽雲上院
這種契合了目前消費市場需求的住宿形式在受疫情的打擊後恢復得極為快速:高檔民宿「霽雲上院」「六七月入住率60%,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暑假、節假日基本是滿房狀態。」這家民宿的董事長葉子介紹說。
經濟型民宿「林大姐農家飯」的情況則是:「4月份就開始有遊客入住了,暑假的入住率達到八九成,現在每天的入住率大概有5成。」老闆鄭建成說。
霽雲上院
創造超過10000個就業崗位
隨著民宿產業的壯大,
當地的村民、貧困戶收到了
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農村經濟結構也隨之轉變。
民宿的發展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當地就業崗位的增加。
陳榮華(Curry Chen)是陽朔6家民宿的負責人,「我這6個店差不多有130多個員工,用的大部分都是當地人。」 保守統計,按照每間民宿平均吸納8.9名員工來算,民宿為陽朔創造了超過10000個就業崗位。
民宿小型住宿、重在提供當地文化體驗的特色決定了當地村民對這個行業的參與。
鄭建成是陽朔縣興坪鎮畫山村村民,2015年用自家的樓開了一家名叫「林大姐農家飯」的民宿。他家的民宿從一開始的兩間房發展到現在的8間。在做民宿以前,鄭建成靠種田獲得收入,現在,「民宿的收入是以前的4-5倍,一年能增加10萬左右人民幣。」 鄭建成所在的畫山村有70戶左右人口,有15—20戶在做民宿,其餘大部分村民也是把房子出租出去做民宿。目前,陽朔以農民為主的鄉村旅遊從業人員有8萬多人。
興坪古鎮
隨著民宿蓬勃發展起來的還有農家樂、餐飲、娛樂等相關產業。
31歲的黃捷是一名旅行規劃師,當客人想體驗當地風土文化時,民宿會聯繫他,而他負責把遊客帶到當地村民的家裡。他說:「我們當地果農有很多是老人,我會帶客人去當地的果園摘水果,同時讓他們在老鄉家裡品嘗最地道的當地特色菜。這樣一來,老鄉在家門口就把水果賣了,不用再拿到集市上,也不用再讓小販來便宜收購。同時也可以讓他們賣他們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如地瓜、辣椒醬。」
最近,獨居的62歲鐮刀灣村村民廖冬秀家十幾畝的沙田柚、金桔熟了。「我不會開車,女兒在外面打工,以前都是叫人幫忙用摩託運,再乘一段路程的船到鎮上賣。」現在廖冬秀不用自己挑去賣了,前年開始,導遊把遊客帶到她家摘水果,再過不久,就會有很多客人到她的果園採摘了。
興坪古鎮
除了滿足當地的就業需求,民宿也為鄉村吸納了年輕的人才。
30歲的吳建園在雞窩渡村的民宿「霽雲上院」民宿任前臺主管,曾經在廣東、江蘇從事酒店行業的她最終選擇穩定於陽朔:「在這裡比在外面更賺錢,民宿工作氛圍又像家一樣,而且陽朔很漂亮。」
民宿改建自400年老建築
當前,
鄉村面臨著轉型問題,
如何在獲得經濟發展的同時
兼顧環境景觀保護與文化留存?
民宿在某種程度上給出了答案。
桂林旅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程冰
「民宿發展有利於發掘和保護當地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用現代的文化創意手段來延續傳承當地文化民俗,通過民宿設計,重塑鄉村的魅力和提升鄉村的文化競爭力。」
目前陽朔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民宿有水雲閣、月墅、竹窗溪語、格格樹等近百家。顧名思義,「水雲閣」即 「水雲相接處,可供遠眺、休憩的迴廊」,「竹窗溪語」則為「隱於竹林之中,窗外可聽小溪叮咚的居室」。從名字便可看出,陽朔民宿注重與陽朔山水的精緻秀美相結合,與當地鄉村的寧靜恬淡相呼應。
竹窗溪語
水雲閣、紅樓夢、格格樹等6家都是陳榮華開的民宿。「6家都是小橋流水人家、山景田園的風格,其中水雲閣是古典園林景觀,建築外觀和少數民族的木質吊腳樓一模一樣;格格樹、墨蘭山舍改建自400年的老房子,真正的青磚和土牆。」民宿像一個有生命的博物館,為人們保留並展現著中國鄉村的歷史與景觀。
水雲閣和紅樓夢很受外國旅客歡迎,其95%以上的顧客都是外國遊客。在水雲閣居住過的Wirral walker在貓途鷹網上評論:「喀斯特山峰倒映在遊泳池中,景色令人讚嘆。它為我們創造了讓人永生難忘的中國印象。」
紅樓夢
很多客人已經把我們當朋友了
除了能看得到的效果,民宿給鄉村帶來的還有精神上的影響。
桂林旅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程冰
「民宿設計是攜帶現代城市文明基因向農村地區延伸的橋梁,符合現代人的興趣、夢想、生活理念和審美需求,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桂林民宿協會副會長方全興則注意到,民宿給鄉村首先帶來的是「要改變」的觀念,第二是規則意識、契約精神。
桂林民宿協會副會長方全興
「農民的契約意識、素養有待提高,辦民宿的經歷給農民啟示:只有給客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感動的細節,才會得到客人的信任,進而籤合同,之後才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鄉村。」
這也是陽朔很多民宿正在做的事情。旅行愛好者Sandee今年7月份曾在陽朔民宿閒雲居住宿,「陽朔民宿和其他地方的民宿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服務很成熟,比如下雨了,他們會開觀光遊覽車送你去目的地,你回來了,也會問你玩得怎麼樣,這樣就會比較親切、隨意。」
「大自然的孩子」是由陽朔當地村裡年輕人組成的旅行規劃師團隊,與民宿合作對接客人。它的創始人黃捷說,他們也盡力打造讓客人感動的服務:「我們是真心地對待遊客的。我們的背包裡面會隨身攜帶醫藥用品,會幫抱著小孩上山,會與老人寸步不離,會在山水之間擺個茶臺給客人喝茶、拍照。我們也不怕吃虧,給客人帶的水果都是我們自己掏錢買的。客人回去之後,還會收到我們一個簡單的小視頻,我們自己學攝影,幫遊客記錄下他們到陽朔的一舉一動,做出視頻給遊客一個回憶,雖然不是很好,但是會很打動他們的心。」「現在有很多客人已經把我們當朋友了,他們給我發微信:『小捷我想去陽朔找你玩了』。」王捷笑著說。
桂林民宿協會副會長方全興說:「要改變整個鄉村,主要是從年輕人入手,他們有強烈的願望,有改變的企圖。他們對目前整個中國的經濟狀態更了解。在網際網路經濟時代我們靠誰?一定要依靠年輕人。」
而黃捷與他年輕的團隊也正在努力:「我們想去外面引進網絡銷售很厲害的人,幫助村民網上銷售水果和其他農產品。」
「一直以來,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把整個村帶動起來,甚至我想帶動起來整個陽朔,把它做成旅遊業最正規的,讓所有的遊客來到陽朔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這位年輕人說。
本篇作者:李梓瑜 吳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