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0月13日電(記者 奚金燕 見習記者 李倩倩)中國古代即流傳著「點石成金」的傳說,而在浙江青田,這一傳說演變成了現實。在青田,人們不但可以用石頭換房子,還可以用來抵押貸款,比黃金還金貴。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卻折射出青田石雕產業獨特的發展之路,而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徐偉軍正是這條道路上的先行者。
徐偉軍,13歲邂逅青田石雕藝術,19歲成立了石雕工作室,作品取色精巧,獨具匠心,深受現代人喜愛。然而與其他手藝人不同,徐偉軍沉醉於石雕藝術,卻不被藝術禁錮。潛心鑽研技藝之餘,他建立了青田第一家石雕集團企業,開創了青田石雕抵押貸款模式,用另一種方式守護這一古老的文脈。
痴心學藝:讓萬千世界躍然於石之上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奪天工」,發軔於浙江青田的青田石雕,奔放大氣,形神兼具,自成流派,素有「天下第一雕」之美譽。
對外行來說,青田石雕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高貴而冷豔,而對於徐偉軍來說,那是童年最珍貴的記憶,令人魂牽夢繞。
1977年12月,徐偉軍出生在青田縣章旦鄉徐山村一個普通農民之家,姑父在青田石雕廠上班。小時候,徐偉軍經常跑到姑父那裡,搬個小凳子,靜靜地看著老師傅刻石頭,不知不覺中埋下了一份別樣的情愫。
1990年,由於家庭困難,13歲的徐偉軍念完小學就輟學了。此時,擺在徐偉軍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去溫州鞋廠打工,一個月能掙不少錢,要麼學習青田石雕,勉強填飽肚子。當時,許多和徐偉軍同齡的孩子都選擇了打工,而徐偉軍沒有多做考慮,直接向姑父請求介紹自己到石雕廠工作。
進入石雕廠後,徐偉軍勤學苦練,光基本功就學了三年,一枚小雞蛋一雕就是一年,一個金蟾蜍一學就是兩年。「雕雞蛋練的就是人的眼力和手法。夏天沒有電扇,汗水和石頭灰攪在一起,冬天沒有熱水,手上都是凍瘡,磨成一個個老繭……」提及學藝的日子,徐偉軍仿佛曆歷在目,「當時覺得很苦,現在想來覺得很慶幸,幸虧堅持了下來。」
三年時間裡,徐偉軍成長迅速,得到了青田石雕大師劉銀華的青睞。劉銀華將技藝傾囊相授,加之自身勤奮,徐偉軍很快在石雕行業嶄露頭角。19歲時,徐偉軍便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青田石雕講究「因材施藝,因色取俏」。「遇上一塊上好的原料,對於手工藝人來說是件幸事,讓人欣喜;但面對一塊好料,卻又要慎之又慎,若沒有構思成熟,絕不輕易下手。」徐偉軍坦言,正是這種欣喜與擔心,令自己不斷成長。
在徐偉軍的工作室,有一件作品名為《只待春來時》,原型是一枚長形的石蛋,通體金黃。由於沒有構思好,徐偉軍就將這塊石頭「閒置」了四年。直到有一天,徐偉軍突然來了靈感,將石頭外部雕刻成了編織袋,將裡面通透純淨的凍石雕刻成了一株嫩芽,編織袋包裹著嫩芽,猶如沉睡在襁褓中的嬰兒,溫馨而富有活力。
「黃色象徵陽光,當春日暖陽普照大地的時候,生命就會茁壯成長。」徐偉軍解釋道。就是這樣一件獨具匠心的作品,在2014年獲得了第四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中信杯」特等獎。
從藝二十多年,徐偉軍除了閉門創作外,還喜歡到處旅行,在旅途中發現靈感,在等待中尋找天賜良緣。得益於一雙擅於觀察的眼睛,也使得徐偉軍在動物、花鳥鏤雕上的技藝獨樹一幟。
在青田石雕雕刻技藝中,鏤雕是最具特色的一種,也是最難掌握的一種。在雕刻蘭花的過程中,通常會用到鏤雕技巧,這種技巧能夠體現出蘭花的空靈飄逸。而在徐偉軍的工作室,記者看到了多件以蘭花為題材的石雕作品,如《橫空出世》,這是一件典型的鏤空技藝作品。
記者看到,整件作品,氣韻生動。徐偉軍特地保留了原石粗糙的表皮作為假山,結合石頭上原有的孔洞,運用「洞法」加以修飾,形成「瘦、透、漏」的效果,石縫中鑽出的蘭花叢叢疊疊,葉與花的疏密恰到好處,說是巧奪天工一點也不為過。
徐偉軍坦言,從初次接觸鏤雕到如今能運用自如,自己經歷了比常人更為艱辛的磨練,「別人練十小時,我就練十四小時,每天如此。」
「不能餓了才吃飯,不能老了再後悔,不能等石頭沒了才做石雕……」即使已經是而立之年,徐偉軍仍在不停地自我修煉,經常到中國美術學院進修學習,一方面進行繪畫、雕塑練習,另一方面也加強理論修養。從藝二十多年,徐偉軍毫不保留地將青田石雕作為人生寄託,用飽滿的生命激情創作出了一件件石雕作品。
徐偉軍 徐偉軍提供 攝
藝商合和:守護青田石雕生生不息
數十年浸潤在手工藝世界裡,大多數手藝人自有一種安靜的氣場,而徐偉軍卻顯得有些另類。他個性活躍,敢夢敢闖,在實現個人藝術夢想的同時,呵護青田石雕行業的成長。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原本含苞待放的青田石雕行業呈現了下滑的趨勢,不少青田石雕藝人資金鍊受到影響。為了繼續收好石頭用以創作,他們不得不賤賣自己的作品。徐偉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如果繼續下去,對青田石雕行業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
為了解決青田石雕從業者的資金難題,2008年,徐偉軍開設了一家擔保公司,首創石雕抵押貸款模式,這才有了後來風靡一時的「石頭換房」之說。
據介紹,石雕藝人只要提供作品的相關資料,石雕經營戶只要有營業執照和場地,就可以申請貸款。經過專家評估和第三方擔保後,由中國銀行青田支行和青田縣信用聯社等合作放款。該模式簡單、快捷,有效實現了青田石雕的保值和增值,激活了青田石雕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已經實現擔保金額20億,尚未出現過一筆風險逾期的案例。
有人說,這是將藝術商業化了,但在徐偉軍看來,藝術和商業之間也能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雙贏局面。事實上,在國石行業,藝商合和之道早有先河,尤其是近年來文創行情大好的背景下,藝商合和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2012年,在政府主導下,徐偉軍與合作夥伴一起,將青田縣石雕廠成功轉型升級為青田縣石雕廠集團有限公司,並任總經理。這是一家集石雕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是目前四大國石中唯一一家集團公司。2015年底,徐偉軍又在杭州成立了文化公司,專門負責青田石雕的宣傳;2016年,徐偉軍又在世界著名景點——杭州西湖之畔開設了青田石雕展廳,希望將青田石雕從小眾圈子推向大眾視線。
從這一系列動作不難看出,徐偉軍正想法設法編織青田石雕產業鏈,推動青田石雕走出深閨高閣,走入尋常百姓家。
雖然徐偉軍提倡藝商合和,但他十分反感用錢來衡量藝術,「圈裡的人都知道的,我的脾氣不太好,不尊重藝術的人來了,問到這件東西值多少錢,我就堅決到此為止,不再講了。」
也許有人會說徐偉軍的性格讓人摸不透,但每一種手藝都傳承著一種別樣的人生態度。在青蔥歲月邂逅石雕藝術,在刻刀之下遊走二十多年,徐偉軍始終至真至美、至情至性,用一雙妙手鏤刻萬千世界,用一顆匠心守護著青田石雕生生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