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2021-01-10 科學網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3:42

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中心(ZMBH)Henrik Kaessmann和Evgeny Leushkin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揭示哺乳動物中的轉錄組和翻譯組共同進化。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11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他們報告了使用5種哺乳動物(人、獼猴、小鼠、負鼠和鴨嘴獸)和一種鳥類(雞)的三個器官(大腦、肝臟和睪丸)的三個器官(大腦,肝臟和睪丸)的核糖體譜分析和匹配的RNA測序數據,分析了翻譯組和轉錄組的共同進化。他們的種內分析表明,翻譯調節在不同器官中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睪丸的生精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種間差異在翻譯組比轉錄組低約20%,這是由於表達層之間的廣泛緩衝,特別是保留了舊的、必需的和管家基因。翻譯上調極大平衡了性染色體進化過程中的總體劑量減少和精子發生過程中減數分裂性染色體失活的影響。

儘管總體上有緩衝作用,但某些基因在跨翻譯組上進化得更快,這可能表明表達的適應性改變。睪丸組織顯示出此類基因的最高部分。結合質譜蛋白質組學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表明,轉錄組和翻譯組的共同進化反映在蛋白質組層。總之,他們的工作揭示了表達組之間的共進化模式和相關選擇力,並提供了一種了解它們在哺乳動物器官中相互作用的資源。

據介紹,基因表達程序定義了共享的和物種特有的表型,但是它們的進化在轉錄組之外仍未得到充分表徵。

附:英文原文

Title: Transcriptome and translatome co-evolution in mammals

Author: Zhong-Yi Wang, Evgeny Leushkin, Anglica Liechti, Svetlana Ovchinnikova, Katharina Minger, Thoomke Brning, Coralie Rummel, Frank Grtzner, Margarida Cardoso-Moreira, Peggy Janich, David Gatfield, Boubou Diagouraga, Bernard de Massy, Mark E. Gill, Antoine H. F. M. Peters, Simon Anders, Henrik Kaessmann

Issue&Volume: 2020-11-11

Abstract: Gene-expression programs define shared and species-specific phenotypes, but their evolution remains largely uncharacterized beyond the transcriptome layer1. Here we report an analysis of the co-evolution of translatomes and transcriptomes using ribosome-profiling and matched RNA-sequencing data for three organs (brain, liver and testis) in five mammals (human, macaque, mouse, opossum and platypus) and a bird (chicken). Our within-species analyses reveal that 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is widespread in the different organs, in particular across the spermatogenic cell types of the testis. The between-species divergence in gene expression is around 20% lower at the translatome layer than at the transcriptome layer owing to extensive buffering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ayers, which especially preserved old, essential and housekeeping genes. Translational upregulation specifically counterbalanced global dosage reductions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sex chromosomes and the effects of meiotic se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during spermatogenesis. Despite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buffering, some genes evolved faster at the translatome layer—potentially indicating adaptive changes in expression; testis tissue shows the highest fraction of such genes. Further analyses incorporating mass spectrometry proteomics data establish that the co-evolution of transcriptomes and translatomes is reflected at the proteome layer. Together, our work uncovers co-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selective forces across the expression layers, and provides a re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play in mammalian organs. An analysis using ribosome-profiling and matched RNA-sequencing data for three organs across five mammalian species and a bird enables the comparison of translatomes and transcriptomes, revealing patterns of co-evolution of these two expression layers.

DOI: 10.1038/s41586-020-2899-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99-z

相關焦點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通過比較當今爬行動物的皮質和當今哺乳動物的新舊皮質(如新皮質和海馬體),我們可以尋找相似與差異,相似代表著祖先潛在的特徵,差異則由它們獨立進化而產生,由此我們就能重建皮質進化的主要特徵。迄今為止的對比都只基於發育和解剖學特徵。這項基於個別爬行動物神經元分子特徵的新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這有助於重建皮質的進化過程。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而和HIV同樣出身於逆轉錄病毒的ERV,卻早在 1.2億年前,就入侵了古猿和其他哺乳動物,但是和HIV強大的戰鬥力不同,它在與哺乳動物的鬥爭中失敗了,所以選擇了投降。ERV感染產生卵子或精子的細胞時,病毒DNA能夠傳遞給任何一個後代。
  • 鴨嘴獸和人類有共同祖先?最奇怪的哺乳動物進化史揭秘
    當地時間1月6日,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鴨嘴獸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找到了鴨嘴獸奇怪特徵的起源。18世紀末,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鴨嘴獸,這種古怪的半水生動物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完整的基因組為我們解答了鴨嘴獸的一些奇異特徵是如何出現的。與此同時,破譯鴨嘴獸的基因組對於理解其他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進化也很重要。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多細胞生物擁有不同大小的基因組,比如人的基因組比秀麗線蟲的大30倍,它們卻擁有相似數目的蛋白編碼基因。蛋白分子一直被認為是生命活動的載體和執行者。近年來隨著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表明80%的人類基因組序列雖然能夠轉錄表達並產生RNA ,卻不能編碼和翻譯成蛋白。由此產生了大量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其基因數量(近2萬個)和蛋白編碼基因相當。
  • 「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實操班...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生物信息學特別是基因組學的發展,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更好地促進專家學者們在研究中的分享和交流,應廣大行業工作者的要求,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網絡信息中心聯合舉辦「生物信息學暨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培訓班,並由北京中科潤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承辦,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 Kisspeptin與無脊索動物中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研究
    此項研究成果首次鑑定並探討了Kisspeptin神經內分泌信號系統在無脊索動物中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Kisspeptin信號系統(中文可稱「吻素」信號系統)是脊椎動物生殖發育神經內分泌調控的關鍵組成,被認為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生殖發育核心調控軸)的上遊調控元件。在人類及哺乳動物中,該信號系統的缺失將導致個體無法啟動青春期發育,從而喪失生殖能力。
  • 辰山植物園專家通過大規模轉錄組數據重構蕨類植物「生命之樹」
    原標題:辰山植物園專家通過大規模轉錄組數據重構蕨類植物「生命之樹」  為了攻克這一世界難題,2013年始,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展了大規模的蕨類植物轉錄組測序。
  • 我國科學家獲得睡蓮基因組 揭示早期開花植物進化特徵
    課題組獲得藍星睡蓮的高質量基因組,通過系統發育組分析,顯示睡蓮和無油樟屬於早期被子植物類群,通過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睡蓮科可能在睡蓮目祖先發生了一次基因組加倍事件。張亮生博士介紹說:睡蓮的ABC基因在各個花器官中具有廣泛的表達譜,而ABC基因在單子葉和核心雙子葉中具有嚴格的表達模式,表明早期被子植物的ABC基因可能具有廣泛的表達,只是在單子葉和核心雙子葉中嚴格表達,是後期進化出來的。睡蓮的ABC基因表達情況可能也解釋了萼片和花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分化,與被子植物花的祖先相似。 睡蓮有花色和花香,研究人員推測了它們的合成途徑基因。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蝙蝠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古生物學家們在遙遠的懷俄明、巴黎、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地發現了蝙蝠令人驚嘆的完整骨骼的化石。
  • 研究揭示多組織轉錄組關聯和孟德爾隨機分析的整合網絡
    研究揭示多組織轉錄組關聯和孟德爾隨機分析的整合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8 22:12:31 美國範德堡大學Eric R.
  • 古代染色體數位化重建揭示哺乳動物進化—新聞—科學網
    哺乳動物共分為3類:產卵的單孔目動物,比如鴨嘴獸;有袋目的哺乳動物,比如袋鼠和負鼠;有胎盤的或真獸亞綱類哺乳動物,這個大類中包含人類以及其他大約4400種哺乳動物物種。最後一大類在哺乳動物中佔較大比例,約1.5億年前,該類型的早期成員體型約與現代老鼠相當,生活在樹上,以昆蟲為食。
  • 中外科學家繪製小鼠內皮細胞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中外科學家繪製小鼠內皮細胞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7 10:44:15 比利時魯汶大學Peter Carmeliet、丹麥奧胡斯大學Yonglun Luo、中國中山大學Xuri Li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小鼠內皮細胞
  • 北美洲史前哺乳動物順氣候變化而進化形態各異
    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Christine Janis教授和Borja Figueirido博士後的最新研究顯示,在過去6500萬年,北美洲經歷了6次較為明顯的哺乳動物物種分異度波動,而引起它們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其中的兩次波動還與物種遷移有關。
  • 最新研究認為恐龍滅絕後地球哺乳動物出現進化大爆發
    摘要:自恐龍滅絕以後,地球上哺乳動物的進化呈現爆發式發展,物種進化速度要三倍於恐龍滅絕之前,在短短1000萬年內各哺乳動物物種已經填補了因恐龍滅絕而留下的缺口。科學家們發現,在白堊紀晚期小行星撞擊事件引發地球物種大滅絕之前,地球上胎盤哺乳動物的進化速度一直保持穩定。
  • 流感病毒首次被發現可感染兩棲動物和魚類
    但對於丙型流感病毒(ICV, Gamma influenza virus)和丁型流感病毒(IDV, Delta influenza virus)卻常常不被重視。之前的研究發現,丙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類,但往往在臨床中表現如咳嗽等的輕度症狀。此外,在狗、豬與駱駝中也發現了丙型流感病毒感染,提示可能會具有人畜共患病的潛力。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卵生物種都屬於卵性營養,而胎生物種可據胚胎發育的營養來源劃分為卵性營養胎生和胎性營養胎生,不同胎生物種處於卵性-胎性營養連續譜的不同位點上。絕大多數爬行動物處於極端卵性營養一端,但極少數胎生石龍子胚胎發育顯著依賴胎性營養。哺乳動物中的真獸類處於極端胎性營養一端。
  • 關於「清河翻譯組」校譯稿的點滴記憶
    說起來,我和貴社的關係還是很久的,很深的,而今還有聯繫,1979年第二期《當代》上發表的《懲罰》,我就是其中譯者之一。我和外編室二組的程文同志至今還有工作來往。 我看到《城市姑娘》的再版書,心裡有些難過,如同二十年前生下一個嬰兒的母親,而今看到它長大了,而不敢承認似的。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近年研究發現,轉錄因子、轉錄中介體Mediator和RNA聚合酶等轉錄組份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轉錄凝聚體(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激活下遊基因轉錄【1-3】。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藥用植物因過度採掘瀕臨滅絕,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全球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