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訊 (記者 杜恩湖)5月9日上午11時,記者從北京獨家獲悉:由董卿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央視《朗讀者》同名圖書《朗讀者》,上市8個多月來,銷量已突破120萬冊。
在眼下網際網路高速發達、人人喜歡刷手機屏的時代,董卿主編的《朗讀者》的紙質圖書,成為了中國出版界的一匹「黑馬」,《朗讀者》也成為了紙質傳播的暢銷書。
董卿作為央視著名主持人,首次出書《朗讀者》,僅僅9個月銷量突破120萬冊,是繼趙忠祥、倪萍出書發行一百萬冊之後,又一位創下出書奇蹟的央視著名主持人。
多年來,北京、上海多個出版機構,都曾聯繫董卿趁著名人出書的熱潮,寫一本書。封面新聞記者兩次電話採訪董卿,也曾催過董卿趕緊出書,可董卿自己總覺得 「沒到出書那個份兒上」。
此次,面對自己首次擔任製片人的《朗讀者》,董卿《朗讀者》節目點燃了觀眾心中潛藏的閱讀和朗讀熱情,董卿也終於同意出書了,而且是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
董卿曾攜《朗讀者》來成都舉辦籤售會,當天,上千讀者捧場。
董卿推出的《朗讀者》平裝版囊括70篇訪談,94篇朗讀文本,154張照片,以及近1000分鐘的朗讀者影像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朗讀者》僅72天成書,78天面世,新書還將節目裡片段式朗讀內容文本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成都,董卿曾與記者談到她做《朗讀者》節目的艱苦:「我有一把藍色的小鑷子,以前是用來拔眉毛的,過去這一年我用來拔白頭髮。因為我做了這個節目後,無休止地熬夜,策劃、錄像、後期、策劃、錄像、後期,所以我見過北京城後半夜各個時段的樣子,兩點、三點、四點、五點、六點,正因為這樣,白髮橫生。有時候早上醒來一看,兩寸長的一根小白頭發生生杵在這兒,特別倔強地告訴你,它是身體派來的使者,告訴你身體不爽了。」
董卿最初認為出書就是她提供素材,其他事情交給出版社,當出版社讓她擔任主編後,她才真正懂得了這其中的苦,「我這個人經不起別人對我的信任,出版社讓我做主編,我心裡就咯噔一下,『主編』是我前半生獲得的最高一級的頭銜。我們5月份節目結束之後,6月份我有20多天的假期,我已經請完假了,但後來就被圖書編輯的工作佔了。家裡比較嘈雜,我每天早晨抱一堆書稿去圖書館看,幾十萬字的稿子需要一點一點看,我終於知道做出版社的編輯是多麼辛苦的事情」。
2004年前後,董卿開始在中央電視臺嶄露頭角,當時有很多出版社開始和她聯繫出書的事情。那個時候主持人出書是一個潮流,只要是當紅的主持人幾乎沒有不出書的。但董卿就覺得自己好像沒到那個出書的份兒上,「可能因為家庭影響,總覺得寫書的作家們那是多有文化的人啊,小時候要從書架上拿本書,那是得踮起腳尖的,那是心裡永遠的敬仰。所以我就堅持著沒有出書。」
值得一提的是,新書《朗讀者》首次嘗試使用AR技術,實現了文本與節目的無縫結合。
董卿是怎樣在眼下網際網路高速發達、人人喜歡刷手機屏的時代,把《朗讀者》一書,做成暢銷書的呢?
5月9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電話採訪了董卿的宣傳團隊李先生。李先生說,董卿對新書《朗讀者》銷量突破120萬冊,感到很高興。證明有智慧型手機了,人們還是喜歡讀書。但董卿表示,這些成績並不是她個人的,而是像有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和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等這些老師的無私幫助,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辛苦勞動,大家共同支持完成的結果。
董卿 的《朗讀者》成為了2018年中國圖書的暢銷書。8個多月,兩個版本的銷量突破120萬冊。令許多出版公司感到震驚。
2017年2月,《朗讀者》節目開始在央視黃金時段首播,節目用訪談形式展現了平實、真摯的情感,用經典的文本體現了感人的閱讀,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值得銘記的文字與值得聆聽的聲音完美結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獲得了廣泛好評。
而將一個電視欄目轉換成圖書,早已不似《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火爆的年代,出版方只要振臂一呼,讀者立即應者雲集。此時的電視暢銷書,需要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需要出版品牌的影響力,也需要出版社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作為全國文藝類出版社的龍頭,人民文學出版社可以說審慎又堅定地選擇了《朗讀者》這個項目。而且,他們幾乎從立項之初,就確定了出版的主旨和方向。
《朗讀者》是由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和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分別作序。
鐵凝在序言中寫道:《朗讀者》中出現的文本,有相當一部分,都當得起「經典」二字……它能夠跨越年齡和代際的鴻溝、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在情感體驗和文化記憶的代代傳承之中,把種種高貴和美好的品質傳遞給無盡的後來人。
作為「朗讀者」之一,96歲高齡的許淵衝說,小學時背誦的中國古典詩文,讓他愛上了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魯迅語);中學時代,老師讓他背誦莎劇、歐文作品的選段,激發了他學英文的興趣;在西南聯大求學時,他閱讀了很多中外名著,從中感受到美的樂趣,這也是他翻譯工作的起點。
聽說青年人喜歡《朗讀者》,許淵衝非常高興,「青年人能把寶貴的時間留給那些偉大的作品,我覺得是很好的事」,「我認為人生最大的樂趣是發現美、創造美,這個樂趣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而美的樂趣來自閱讀,閱讀這些名篇佳作」。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表示:「《朗讀者》節目是傳播文化的一股『清流』,同名圖書的出版,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能夠『通過朗讀,愛上閱讀』。「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介紹了出版《朗讀者》的背後故事時說:「做電視書,一些出版社要的是短時間內帶來的經濟效益,而人文社打造『朗讀者』系列,經濟效益只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我們的品牌在全民閱讀工作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和責任,是我們重點考慮的社會效益,也希望讓讀者『通過朗讀,愛上閱讀』,增加讀者粘性,則是人文社擦亮品牌的新思路。」
《朗讀者》同名圖書於2017年8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來,頗受讀者關注。依託電視,又不局限於電視的圖書內容,讓讀者感受到了出版方專業的能力和滿滿的誠意。但不太為人所知的是,人文社在圖書版權競爭的過程中,其實是「贏在」了專業能力和誠意上。
董卿是深受億萬觀眾的著名主持人,也是中國名人。想為董卿出書的機構數不勝數,擠破了腦袋。由於參加角逐的出版社眾多,競爭非常激烈;而以董卿為主的《朗讀者》團隊,是第一次出書,在選擇出版社方面既要考量其整體實力,又需考察其品牌影響力。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沒有中標之前,他們便提前成立了包括編輯、策劃、發行在內的「朗讀者」小團隊,為競標做足了準備。
第一輪競標,人民文學出社以《朗讀者》欄目中52篇文章皆出自人文社作為版權優勢,以談判編輯對電視節目準確的定位、對圖書編排體例合理的布置,更重要的是,以超越單純的經濟效益和暢銷書思路,更注重《朗讀者》品牌開發的出版理念脫穎而出。
第二輪競標,人民文學出版社,結合《朗讀者》欄目的特點,給出了自身在推廣閱讀方面的品牌優勢、所在的中國出版傳媒股份公司的資源優勢,以及具體出版過程中的多版本開發、多媒體宣傳優勢等,最終獲得了董卿《朗讀者》的同意出的授權。
由於《朗讀者》一書首次嘗試AR技術。該技術打破了一般電視書的局限,結合視聽的特點,只要讀者下載「朗讀者AR」客戶端,掃描書中的任何一張圖片,即可讓靜態的圖文書變成一部「可移動的活電視」。
這成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為董卿出書的一大創新亮點。
上市8個月,「朗讀者」系列的兩個版本銷量已突破120萬冊,堪稱電視書中衝出的一匹黑馬。
臧永清說,在全民閱讀如火如荼的前提下,將《朗讀者》這樣優質的文化節目轉換成書,是恰逢其時的好事,也是人文社擦亮品牌、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年輕讀者的有效途徑。
目前,進入5月,董卿的《朗讀者》第二季正在熱播。《朗讀者》同名書籍,還會不會出第二本?目前還是未知數。